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美存在于自然、社会、人生之中,令人向往而激动。面对美的事物人们都会有或崇高或优美或悲怆或幽默的感动,这就是高于生理快感的审美感。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活跃的生命。人不但要欣赏美,而且要创造美,如摄影人的拍摄。但是,拍摄是创作吗?
1.什么是优秀的摄影作品?在人所共见的客观物象中,展现人所不见的美的作品。
2.摄影创作美的三要素。
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便开始了艺术活动。这是有别于动物的,有意识、有手段、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例如绘画、舞蹈、音乐、工艺品制造等等,回溯起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
摄影166年前刚刚诞生,是科技发展的成果,是越来越便捷的技术。照片与绘画虽同是静态的平面造型,但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利用科技手段获取客观影像,而后者是依靠绘画技巧创造主观视觉形象。
因为摄影首先是科学技术,所以“傻瓜”都可以拍摄到曝光准确、聚焦清晰的照片,特别是数码技术溶入摄影之后,一天拍一千张照片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些完全依赖科技,缺乏主观选择,认真构思,独到追求的拍摄,是艺术创作吗?显然不是。
那么,什么样的拍摄才是艺术创作呢?
优秀的摄影作品,虽然首先依赖的也是科技,但是作者往往在拍摄前有构想,在拍摄中有深入的观察,有综合分析,有主观选择,角度新颖,用光讲究,构图别致,在人所共见的客观物象中,展现出人所不见之美。这样的照片被人们称为作品,其佼佼者往往会被艺术博物馆以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价格收藏。
优秀摄影作品的拍摄,当然是艺术创作,都是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什么是美的创造?中外美学家的回答大体一致。对于摄影美的创造也同样适用,其基本要素有三:
第一、要有审美理想的观照。
第二、要有对客观规律和物质材料的把握。
第三、要有以创新为使命的独特性创造。
具有摄影美的作品,都具有以上要素,让我们以八幅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他们的肖像被印在了报刊杂志上,雷锋是生前留下照片最多的一位英雄模范人物,他成长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有记录。在那个还不富裕,照相还很奢侈的年代,非常省吃俭用的雷锋,为什么会留下如此众多的照片呢?应该说这个现象体现了审美理想的力量。中国在经历了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后,是中国共产党让深受苦难的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像雷锋这样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将党和毛主席看成亲人一般,发自真心的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其中这张在解放牌汽车头上擦洗的彩色照片体现了雷锋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当年学习雷锋的代表作。雷锋同志牺牲后,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的精神在全国迅速传播,“雷锋”也成了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作为再现“雷锋精神”的摄影作品,无疑成了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加拿大人像摄影大师卡希的成名作《丘吉尔》其成功的因素在于典型瞬间的定格。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争取世界人民支援英国抗击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到美洲去演讲。默默无闻的学徒工卡希赶去拍照。但作为政治家、演说家的丘吉尔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卡希大失所望。于是心生一计,逗恼了丘吉尔,并抓拍到发怒的形象。后来,这幅作品被印制成抗战海报到处张贴。观者仿佛看到丘吉尔将军要与希特勒决一死战的英姿,从而成为富有鼓动性的反法西斯动员令。作品的成功再次证明,恰当的瞬间定格对于摄影美的创造有多么重要。
《风雪人生路》作者张新根为了表现雨雪的自然环境与人生历程中的艰难,决定采用较慢的速度曝光,作品中环境的迷茫,身影的晃动,极有表现力地突出了主题。
《毕加索的光画》堪称“前无古人”的独创之作。美国摄影家米里热衷于把时间因素运用到照片中。他采用在黑暗中长时间曝光的技巧,请毕加索用光笔在工作室中绘画,最后时刻用闪光灯打亮画家与环境,已经消失的光的轨迹在照片上保留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光画”。这是把握了曝光规律而创造性地运用在摄影造型中的独特创造。
艺术在于创新
科学是严谨的,严谨的重复可以保障成功。而艺术创作的使命,是创新。重复别人与重复自己都是艺术的禁忌。古往今来,独我一家才能称之为创作。
世界万象是具体的存在。然而,在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家眼中,万象之美变幻无穷。从客观角度思考,从微观角度观察,拓展与压缩空间,稀释与浓缩时间,都会得到不同于现实而任人驰骋想象的形象。这些镜头中的形象因夸张、变异、抽象而演化成某种观念与情感的符号,拓展了摄影美的空间。
拍摄是创作吗?回答是明确的,有的是,有的不是。作为美的创造者,摄影人不应当满足于机械地拍摄,而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把握创造美的特种手段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满怀激情,勇于探索地去创造美,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创作。
摄影美的创造经历了166年的探索,其美的历程,下期继续漫谈。
1.什么是优秀的摄影作品?在人所共见的客观物象中,展现人所不见的美的作品。
2.摄影创作美的三要素。
人类有了文明之后,便开始了艺术活动。这是有别于动物的,有意识、有手段、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例如绘画、舞蹈、音乐、工艺品制造等等,回溯起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
摄影166年前刚刚诞生,是科技发展的成果,是越来越便捷的技术。照片与绘画虽同是静态的平面造型,但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利用科技手段获取客观影像,而后者是依靠绘画技巧创造主观视觉形象。
因为摄影首先是科学技术,所以“傻瓜”都可以拍摄到曝光准确、聚焦清晰的照片,特别是数码技术溶入摄影之后,一天拍一千张照片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些完全依赖科技,缺乏主观选择,认真构思,独到追求的拍摄,是艺术创作吗?显然不是。
那么,什么样的拍摄才是艺术创作呢?
优秀的摄影作品,虽然首先依赖的也是科技,但是作者往往在拍摄前有构想,在拍摄中有深入的观察,有综合分析,有主观选择,角度新颖,用光讲究,构图别致,在人所共见的客观物象中,展现出人所不见之美。这样的照片被人们称为作品,其佼佼者往往会被艺术博物馆以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价格收藏。
优秀摄影作品的拍摄,当然是艺术创作,都是创造美的艺术活动。
什么是美的创造?中外美学家的回答大体一致。对于摄影美的创造也同样适用,其基本要素有三:
第一、要有审美理想的观照。
第二、要有对客观规律和物质材料的把握。
第三、要有以创新为使命的独特性创造。
具有摄影美的作品,都具有以上要素,让我们以八幅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他们的肖像被印在了报刊杂志上,雷锋是生前留下照片最多的一位英雄模范人物,他成长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有记录。在那个还不富裕,照相还很奢侈的年代,非常省吃俭用的雷锋,为什么会留下如此众多的照片呢?应该说这个现象体现了审美理想的力量。中国在经历了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后,是中国共产党让深受苦难的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像雷锋这样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将党和毛主席看成亲人一般,发自真心的热爱祖国、刻苦学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其中这张在解放牌汽车头上擦洗的彩色照片体现了雷锋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当年学习雷锋的代表作。雷锋同志牺牲后,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他的精神在全国迅速传播,“雷锋”也成了助人为乐的代名词。作为再现“雷锋精神”的摄影作品,无疑成了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加拿大人像摄影大师卡希的成名作《丘吉尔》其成功的因素在于典型瞬间的定格。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争取世界人民支援英国抗击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到美洲去演讲。默默无闻的学徒工卡希赶去拍照。但作为政治家、演说家的丘吉尔从容不迫、谈笑风生,卡希大失所望。于是心生一计,逗恼了丘吉尔,并抓拍到发怒的形象。后来,这幅作品被印制成抗战海报到处张贴。观者仿佛看到丘吉尔将军要与希特勒决一死战的英姿,从而成为富有鼓动性的反法西斯动员令。作品的成功再次证明,恰当的瞬间定格对于摄影美的创造有多么重要。
《风雪人生路》作者张新根为了表现雨雪的自然环境与人生历程中的艰难,决定采用较慢的速度曝光,作品中环境的迷茫,身影的晃动,极有表现力地突出了主题。
《毕加索的光画》堪称“前无古人”的独创之作。美国摄影家米里热衷于把时间因素运用到照片中。他采用在黑暗中长时间曝光的技巧,请毕加索用光笔在工作室中绘画,最后时刻用闪光灯打亮画家与环境,已经消失的光的轨迹在照片上保留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光画”。这是把握了曝光规律而创造性地运用在摄影造型中的独特创造。
艺术在于创新
科学是严谨的,严谨的重复可以保障成功。而艺术创作的使命,是创新。重复别人与重复自己都是艺术的禁忌。古往今来,独我一家才能称之为创作。
世界万象是具体的存在。然而,在有想象力有创新精神的摄影家眼中,万象之美变幻无穷。从客观角度思考,从微观角度观察,拓展与压缩空间,稀释与浓缩时间,都会得到不同于现实而任人驰骋想象的形象。这些镜头中的形象因夸张、变异、抽象而演化成某种观念与情感的符号,拓展了摄影美的空间。
拍摄是创作吗?回答是明确的,有的是,有的不是。作为美的创造者,摄影人不应当满足于机械地拍摄,而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不断提高把握创造美的特种手段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满怀激情,勇于探索地去创造美,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创作。
摄影美的创造经历了166年的探索,其美的历程,下期继续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