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先生习惯在天色将暮未暮之时,下楼散会儿步。
苏先生,全名苏志文,目前的身份:病人。在那之前,他是部长。不是部长,可以是教师,或者书法家。自认为努力一下也可以做个小说家,他对卡佛、福克纳、卡尔维诺等所谓教科书式的经典作品素有研究。但是现在,以上种种。他也只愿意在散步的时候胡思乱想一下。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段出门,是因为碰见熟人的概率较小。说散步纯粹是自我安慰,作为一个二流大学中文系出身的人,他大致还能记得散步的词语解释是指随意闲行。就他这样能叫随意闲行吗,左脚颤颤巍巍地好不容易迈出去,右腿却始终不肯合作,在原地磨蹭了几秒钟,像等待裁判手里的发令枪似的,终于用尽全身的力量和意念,牵线木偶一样被指挥着微微划个圈再拎过去。脑门上已经沁出汗来,不知道是紧张还是用力过度。右手臂僵硬而丑陋地挂在腰那儿,手指痉挛屈曲,伸不直握不紧。生活跟他开了一个诡异的玩笑,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天翻地覆,什么叫悲痛欲绝,什么叫欲哭无泪。说到这儿,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苏志文是个脑中风患者,脑中风的后遗症是:右侧肢体瘫痪,右脸麻木。他五官中最好看的是鼻子,高挺的鼻梁一笔勾勒出希腊式的清冽侧颜,曾令多少女人神魂颠倒,遗憾的是,现在连它也背叛了初衷,不可避免地向左侧歪斜。就这样的现状,还是苏志文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求医和康复锻炼的结果。客观地说,脸还是那张脸,人也还是那个人,甚至连体重都与两年前不相上下。但是全然不对,整个人崩坍了。就像一个拥有绝世武功的高手,一朝被废,浑身弥漫着的,是那种抽筋剥骨的疼痛,那种苟且偷生的羞耻。那种不得不缴械投降的绝望和萎靡。
正是源于这种潜在的绝望和萎靡,令他怕接电话,怕跟人打招呼,怕别人怜悯的目光,尤其憎恶自己因口齿不清而无比漫长的语言表达。苏志文刻意地想要避开原来的熟人,特别是原来圈子里的人。苏志文原来圈子里的人都是一群衣冠楚楚、昂首阔步的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主宰和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男的一律身着正装衬衫,深色西裤,女的一律身着考究上镜的职业套裙,即使最冷的冬天也在大衣里面衬着轻柔的薄呢西装,时刻准备上台讲话和出席重要宴请,每天提拎精神准备应对镜头话筒和闪光灯。不管如何小心,碰上的几率总是存在的,偶尔他们中的一两个,下班迟了点,匆匆赶去下一个场合,某个四星五星级酒店,或者某个单位的内部食堂。因为离得近索性步行而去,眼看着就要狭路相逢了,苏志文不得不异常敏捷地把自己挪到某堵墙后面,或者借助一棵梧桐树的粗壮树干,遮挡彼此的视线,避免不得不寒暄问候几句而引发的难言尴尬。
苏志文一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追求没有因为生病而被克服。他不喜欢散步,可是每一个医生都不容置疑地正告他,惟一的康复途径就是坚持锻炼。对病人来说,医生都是判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生死予夺权。况且他在一百多平米的笼子里跟自己战斗了一天了,好吧,就出来散步吧。他慢慢有了经验,挑那些人少僻静的地方走。他不习惯自己以这样一副拄着拐杖的畸零形象,落人那些熟人的眼睛。是的,他恨透了这根拐杖,这种恨,就像他离不开它一样强烈。每回出门前,他都踌蹰上一阵子,犹豫要不要带上门后的紫竹拐杖。下意识里,拄上这根拐杖,好像残疾人士的标签就贴在后脑勺上,撕也撕不掉了。反过来一想,不拄这根拐杖,难道别人就看不出他是个脑中风患者?这么一想,更加泄气。思想斗争个两三回,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末了还是拄着拐杖下了楼。这根深棕色的紫竹拐杖还是那年苏志文去黄山时买的,真是鬼使神差的,买回来也没送谁,被李月琴收在储藏室里。他在省城住了五个多月医院回到家,一眼就看到搁在客厅玄关处的拐杖。就在这个时候,李月琴回头看了他一眼,颇有些深意。苏志文正趴在小舅子的背上,目光交错的刹那,她知道他看到了,她是故意的,苏志文竟分辨出她眼里一闪而过的快意。
苏志文没有想到,他人生的坍塌。反倒成就了李月琴。
一年前,儿子考入苏城的重点高中。苏志文接到了组织部门的免职通知,这个决定延挨了大半年,眼看苏志文不可能完全康复重返岗位。也算仁至义尽了。李月琴大约从苏志文仕途的终结里悟出某种人生哲理。决定去苏城陪读。没有商量,她就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在苏城开了个美容会所,居然渐渐做得风生水起。
直到这个时候,苏志文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那么了解她。这些年,随着仕途的不断上升,他身边来来往往地有过不少女人,她哭过闹过,末了,还是默认了。他一直以为她软弱,没有社会经验,甚至没有多少生存能力。这一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苏城,为着他们之间残存的义务和责任,她平均每周回来一次,采购生活用品,陪他去医院。不知不觉中,这个女人成功地完成了婚姻中的角色转换。苏志文想到这个,总会惊出一身冷汗。
两年前的一个清晨,苏志文站在洗脸池前刷牙,忽然感到强烈的头晕恶心,吐得一塌糊涂。等在楼下的驾驶员一分钟也没耽搁,很快把他送到医院。那时意识尚算清醒,他竞记得打个电话给副职,我不太舒服,八点钟的会由你代为主持。然后就陷入了昏迷,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引发脑出血。医院十分慎重,立刻组织转院到省城。术后的一两周,康复情况颇为乐观,他对自己的身体向来自信。一个人的自信,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些年,他从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到机关文秘,到文广新局副局长、局长,四十岁不到,俨然已坐稳宣传部长的位置,他成了很多人艳羡的政治新秀。仕途的历练,权力的予夺,甚至其中不为人知而又微妙无比的跌宕起伏,一点一点把他全力塑造成一个说一不二、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络绎不绝探望的亲友同学同事,甚至主治医生也在尽力烘托某种乐观的情绪。省城的三个大学女同学,一日三餐轮流送饭和陪护,加上他美丽的妻子,病房里竟然莺莺燕燕起来。三个中的一个在校时就一直仰慕他,另外两个相继与他有过亲密关系。苏志文困在病床上,看着她们围着他忙来忙去,恨不能替他分担病痛的亲切模样。他不动声色地享受着她们的美丽、温暖和抚慰。某一个瞬间,对那三个女同学竟有了绮丽的联想,不由得暗暗红了脸。苏志文不确定李月琴有没有看出什么端倪,她似乎很乐意接受三个女人的帮助,非但没有吃醋,反而有些自豪。苏志文不免胡思乱想,看来权力不仅是男人的春药,更是男人驯服身边女人的魔杖,只要用得恰当。无不化腐朽为神奇啊。 谁能想到呢,紧接着病情急转直下,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新的出血点位置敏感,不适宜二次手术,专家会诊的结果是保守治疗。好不容易过了危险期,他出现了偏瘫和失语症状,住了五个月的院。他仅能斟词酌句地说几个单字。
就是这种情况下,苏志文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无比积极地配合治疗,因为太积极了,出现运动过度引发的抽搐,被医生严厉地叫停。他是太着急了,他知道那个位置不会一直空着等他,他这一病,给了多少人机会和希望。几位重要领导相继上门看望,拍着他的肩膀说了许多鼓励而温暖的话语。苏志文却分明感觉,他们俯视他的目光像在看一个濒死的人。有一次,某位重要领导和秘书走后,李月琴哀怨地说,平时天天在外喝酒,偏偏那晚推了饭局,在家喝稀饭。言下之意,如果是在外参与公务接待,跟组织上还有条件可谈。苏志文没有说话,极为罕见地有一点夫妻同心之感,他自己也千百次设想,哪怕倒在公务接待的现场,也有几分悲壮色彩。现在这样算什么呢,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除了每天一次或者隔天一次(遇雨雪天气中断)的放风式散步,苏志文基本上都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看书,机械地做寂寞无聊的行走康复锻炼。在家里不用拐杖,处处谙熟于心:书房横走是九步,竖走是十步。客厅绕一圈需走三十一步。从卧室到卫生间是十八步……间或,遵医嘱做一套上下肢的关节康复运动操。他不知道做这些有什么效果,好像有时候感觉好些,有时候感觉差些,并没有明显好转。晚上,用热水泡手泡脚,水温总是对得太高,手脚泡得通红,就差那么一点就要烫伤了,还是性子太急。
看书,也是为了刺激大脑和锻炼语言表达,除了看还要读。他选的第一本书和惟一一本书,就是斯坦利·艾林全集中的《本店招牌菜》,还是在大学时买的。花去他一周的伙食费。苏志文是斯坦利·艾林的忠实粉丝,追读过他所有的谋杀小说。但是,跟其他粉丝不同的是,苏志文最喜欢的并非作者的成名作《本店招牌菜》,而是诡异惊悚中带点轻松家常风格的《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艾伯比先生是个有意思的人,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追求细节完美,并且目标明确。十八年后重读,苏志文更为倾倒。甚至,他发现自己与艾伯比先生具有某种神秘的关联。苏志文也迷恋井然有序的生活,不能忍受任何破坏,不能忍受因为疏于打理而脏乱的卧室,床头柜上桌上飘窗上到处扔着靠枕、衣物、纸巾、遥控器,以及各种药瓶和药瓶里的说明书,等等。苏志文追求完美,他喜欢订制西服,带低调袖扣的衬衫,一尘不染的皮鞋,然后在落地玻璃窗里,颇为自恋地瞥见自己高大修长的身影,心情愉悦地对镜中人很知己地点点头。苏志文从离开教育系统那天起,就一直目标坚定地行进在路上,他年轻,他有涵养,他善于表达,总是能在各种场合恰到好处地彰显阅历和学养。当然。现在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这篇连标点符号在内一共一万两千八百二十五个字的短篇小说,被苏志文朗读了无数遍,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最终的娴熟生动。直至倒背如流……
苏志文第一次走进小区对过的足疗店时。颇有些踌蹰。他以前出差,跟同事朋友同学出入过许多高档足艺中心,但是从未领教过这样的小店。店面很小,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足浴、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等等。一处临时搭建的披厦。借了一幢居民楼的外墙,进去之后倒还可以,一个外间两个小隔间。店里没有顾客,只有两个中年女人在看电视剧。见他进来,皮肤白些的那个站起来招呼他,师傅,泡脚啊。苏志文心下凛然,木然地点了点头。他看着迎面的一扇玻璃推拉门里映出的自己,一件蓝不蓝灰不灰的夹克衫,一双老北京布鞋,一副踉踉跄跄的步态,一张萎靡不振的脸,人家不称呼你师傅称呼你什么呢。
她带他进了对面的隔间,两张床上都是白布单白毛巾,倒也干干净净的。皮肤白的很热情,自我介绍叫朱莲。又聒噪说,师傅是第一次来吧,做得轻啊重的,你说一声。苏志文含糊地说,正好,正好。朱莲又推荐他做个全身按摩,还说长期坚持,对他这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效果特别好。苏志文问,全身按摩多少钱。朱莲说,不贵,八十块。苏志文说,八十还便宜啊,我不如去医院了,医院还能报销。朱莲有点不悦,师傅,医院能有我们服务好啊,再说了,去医院多麻烦,又是挂号又是排队的。我们这儿,脚一抬就来了。
第二次去的时候,朱莲不在,另外一个叫唐姐的女人嗑着瓜子看电视剧。苏志文笑着说,怎么我每次来都没有顾客的。唐姐说这个点不是上客时间。她看苏志文四处张望,就告诉他,朱莲今天不在店里。唐姐比朱莲手劲大,按得他全身的汗都出来了。苏志文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幻想身体里的血管在四处奔流。他脚一着地,就能跨回到两年前。
来,翻一下身。唐姐边说边手下带了劲。
你们老板是谁?
我和朱莲合伙的,老板是我们,伙计也是我们。
生意怎样啊?
小本生意,糊个嘴。
苏志文打量着这个叫唐姐的女人,皮肤有点黑,岁数看上去不小了,但眉眼倒很好看,有点风情的样子。苏志文看她有些面熟,似乎像记忆里的某一个人,他想不起来。他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大脑短路了,真是精辟啊,他每天都处在短路的焦虑中。他大脑中的接收天线出了问题,不是短路,就是接触不良。总之是比别人慢上两三拍,别人说的话,他总是很吃力地接收一下,才能反应过来。等他反应过来,人家已经说到下一句了。
唐姐在他右侧身体上多花了点时间,带着那么点体贴的意思了。他记得以前看过一份报告,其中提到这一类设施简陋的足疗店里的女技师,其实就是兼职的暗娼。朱莲,唐姐,可能吗?都像,又都不像。他睁开眼睛瞄了一下,她的脸正对着他,近得怕人,睫毛低垂。鼻尖上几粒细细的汗珠。他不适地闭上眼睛,感觉她轻微地移动着,她的手搁到了他的左侧大腿,隔着条极薄的淡蓝棉布单子,她先是上下抚摸了一遍,接着是极富节奏的揉捏捶打,左腿有了新鲜健康的刺激,热热的温度弥漫开来,几乎令他感动落泪。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么一瞬间,身体非常荒唐地起了反应。苏志文镇静地躺着,一、二、三、四、五、六、七,默数到七的时候,那里冷却下来。从来不会超过七。她的手带动着他翻了个身,淡蓝棉布单子盖到后背。他并手并脚朝下趴着,脸贴着按摩床洞,白色带暗纹的地砖上一只脱离组织的蚂蚁,正张皇失措地转来转去。苏志文无聊地看着那只蚂蚁,几乎可以想像它恐惧害怕的表情。 做完按摩,他又躺了一会儿。墙上的电视机还在没完没了地播着那部韩剧,唐姐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剧跟他聊天。他告诉她自己是个公务员,现在病休在家,老婆去苏城陪读了。她很惊奇,你老婆扔下你一个人?他有点为她辩护,她找了个钟点工,一天三顿饭兼打扫洗衣服。他说着,不停低头去看地砖,蚂蚁不见了,白色地砖上什么也没有。他告诉她这个叫小桃的钟点工做饭如何难吃,如何不爱干净。她循循善诱地问,小桃是不是长得很漂亮?他很配合地说,是还可以。唐姐就很大声地笑。小桃的身影在她的笑声里浮现出来:她第一次上门,乌黑的头发束成马尾巴。穿着件松松垮垮的烟灰色长毛衣,衬着一件黑白格子衬衫。她看他的眼神里带着点儿惊奇,年轻得像个女大学生。他知道她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年轻,三十出头,有个读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外打工……
那之后,他隔了许久才又去足疗店。她们两个都在,朱莲就很自然地招呼他。他正躺着做脚,外面进来一个人,嚷着颈椎不好要刮个痧。苏志文认出是从前常去的美涛美发的小老板。现在他不去那种地方,锃亮的地板,到处都是明晃晃的镜子,各种洗发水护发素染发剂焗油膏精华素,前几号发型师都要预约,消费的不是人民币而是贵宾卡。现在好像没必要了,就在楼下老李的铺子里解决了。苏志文闭着眼睛假寐,好像所有美发店的老板都饶舌,因为整日跟女人打交道的原故。人也显得有些女气,个子不高,发型总是很夸张,四周剃得看得见头皮,顶上留一撮,像公鸡头上的冠。他们还特别通,这个城市里的政商显贵,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一张宏大的网,他们就像俯瞰其上又游刃其中的网管。他们收集信息,同时不加分辨地传递信息,隐秘的绯闻,盘根错节的关系,捕风捉影的消息。从来不需要对谁负责,也没有谁向他们负责。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个群体,往往特别会说话,特别能混事,特别容易做朋友。
苏志文这会儿特别怕这个小老板认出他来。脚做完了,他赖着没起身。朱莲偏偏性子急,来,到那边按摩床上。
小老板转过头来看了一眼,迟迟疑疑地说,苏,苏部长啊?
苏志文懒洋洋地睁开眼睛,笑笑,什么部长啊,现在闲人一个。
两个女的都停了动作,瞪着他们。苏志文也没说话,耷拉着眼皮躺在那儿。小老板果然什么都知道,于是唇红齿白地感慨了一番。苏志文很想对准那张唇红齿白的脸来上那么几下子。让他再开个颜料铺子,他不自觉地握紧左拳,又慢慢放松。于是,他什么也听不到了,只是心里起了点惆怅,像冬天的玻璃窗上那层淡淡的雾气,影子一样跟着他。
唐姐没说什么,继续捏着玉板刮痧。朱莲一惊一乍地说,哎呀,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呢。
苏志文从书房出来时,客厅的电视机开着,小桃在厨房。电视机在重播本地台的新闻,苏志文听声音就知道是她。果然,还是那样引人注目,妆容精致,衣着优雅,正是她所孜孜以求的时尚杂志上的名媛风范。就在上个月,李月琴指着她(当然是电视上的她)说。你还不知道吧,你女朋友要结婚了,嫁了个官二代。两年前,她还是他的女朋友,或者说情人。虽然她没说过,苏志文看得出来她是想过要跟他结婚的。惟独为了她,苏志文曾经动过离婚的念头。他生病之后,他们只见过一次。她跟着一帮人来医院看他,普通的上下级礼节,至多掺杂点朋友式的关心,那以后,她大概就把他删除了,没有电话,没有短信,没有微信和QQ留言。
这样很好。苏志文想着,慢慢关了电视。他朝着厨房说,小桃,读书。小桃出现在厨房门口,系着小熊图案的围裙,她一边在小熊的脸上擦着手,一边走过来。苏先生,还是读艾伯比先生?自从读过《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之后,她就触类旁通地称呼他苏先生了。小桃捧着小说,一边读一边走来走去。她的声音像唱歌一样,跟小说内容极不相符。苏志文却饶有兴致地看着她,这个女人有小鹿一样轻盈的四肢,神态中还残留着女孩的纯真。他知道她绝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纯真,正如她也绝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年轻。她十六岁学美术,十八岁那年跟美术老师私奔。高考时因为文化成绩不够而落榜,她开始四处打工。用她的话说。后来她跟一个混蛋结了婚。这个混蛋已经失踪一年多了,手机停机,地址失联,莫名其妙地人间蒸发了。她不大会收拾房间,却很会收拾情绪,收拾生活投射给她的种种阴影。苏志文斜倚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放平自己,又朝小桃示意,邀请她一起躺下来读书。
苏先生,我卖艺不卖身。小桃弯腰笑。
你就是卖身,我也消受不起啊。苏志文喜欢跟小桃斗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瞒着李月琴每月另贴一点钱给她。
苏志文一边拉小桃并排躺下,一边笑着说,来来,关爱残疾朋友。人人有责。
小桃就笑,然后顺从地躺下来,很合作地摆出一副关爱的姿势。她的头和他的头,她的身体和他的身体,间隔着一点点可供想象的距离。她是李月琴拐了几个弯的亲戚,算起来比他们晚一辈,谁在乎这个呢。她继续往下读。
读到第三节,她忽然停下来,问他,一小块地毯真的杀了六个,不,七个人,可能吗,又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毯?
苏志文带着鼓励的微笑看着她,很像一个尽责的语文老师,似乎在表扬学生,好,这就对了,你终于抓住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下午来的时候,你买块小地毯带来。
小地毯?
是的,就像书中说的这样,不要太大,放在走廊那儿,客厅电话机旁边的位置。
为什么?
我们照着书中内容模拟。苏志文神秘地说。
小桃显得很有悟性地笑了。
小桃走后,苏志文上床躺了一会儿,奇怪地没有睡着。他起身到书房研墨,书橱里有格抽屉,放着他这些年收藏的墨锭。上个月,他取出抽屉中最贵的一盒。一盒四块,印着清瘦的梅兰竹菊。一块的价值约等于他一个月的工资,他慢慢磨掉了它们。这会儿,他又取出一盒新的。砚台上年代了,还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用老的东西都有灵魂,几滴清水就活过来。右手在左手的帮助下捏住墨锭,慢慢转圈,“磨墨如病”,像他这样,倒真适合研墨。右手握不住笔,但是还能假装握住一块墨。书房有几幅苏志文的书画作品,一面墙上是幅小楷的心经扇面。另一面墙上挂着花卉四屏。有位名家对苏志文的小楷评价甚高,认为“妍丽清秀,用笔遒劲,有隋唐风致……”曾有人想出重金买他的心经,苏志文笑着拒绝了。如果说书法有些家学,他的花鸟小写意完全是业余爱好。这幅四条屏,苏志文纯为致敬白石老人,一为牵牛,一为菊花,一为牡丹,一为枯荷。 他想起小桃得知这些是他写的画的,立刻瞪大了眼睛,哎呀苏先生,你这要去带学生,赚钱不要太多噢。
苏志文笑着暗自摇摇头,不慌不忙地,把磨好的墨汁悉数倒人下水道。手机里的收音机出现一个严肃的男声,播送着一则本地法治新闻:2016年4月26日,原交通局长马长斌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苏志文咧嘴笑了笑,挺好的,至少比他苏志文的下场好。关个三五年出来,照样风风光光重新做人。苏志文要想彻底康复重新做人,怕是不可能了。
一个下午,苏志文在书房磨磨蹭蹭。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心情激动地不停看表。终于等到小桃上楼,钥匙在外面不停抖动,其中一支插进锁孑L,她闪身进来。小桃出现在门口,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手里拿着一块小地毯。
苏志文看了一下,很满意地说,就放那儿。客厅与三个房间相连的那段走廊,光线略暗的尽头,有个嵌入式胡桃木吧台,通常放电话机和花瓶。苏志文示意小桃把地毯放在吧台不远处,客厅到主卧的通道上。一切就绪,苏志文端着一杯水。
他说,小桃,我们开始,对照书上的说明,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开始一次完美的表演。小桃不知所措地站在地毯上。
“将一只手放在妻子的肩膀下方,一只手绕过她的脖子,再突然推一把。”他背着。
我递水杯给你。
我是丈夫?
是的,你是丈夫。我是那个妻子。
我一只手放在你肩膀下方,一只手绕过脖子,再推你一把?
小桃个子太矮了,够不着苏志文的脖子。他们只得互换了角色。苏志文端端正正地站在小地毯上。小桃端着一杯水,慢慢递给他。他一只手伸到她肩膀下方,一只手绕过她脖子,他用使得上力的左手推了一下,小桃向后仰去,小地毯跟着滑了一下,漂亮的玻璃杯摔了出去。幸亏小桃有准备,她抓住了旁边的胡桃木吧台,于是,花瓶也飞了出去。客厅里一地的玻璃碎片,苏志文却满意地哈哈大笑。
表演堪称完美,果真如书中所说,事情发生得很快,除了裤子上溅了几滴水以外,其他都完成得干净利落。艾伯比真是一个体面的聪明人,苏志文对小说更加爱不释手。
苏志文的死,是对门阿姨发现的。因为两家处得不错,李月琴放了一把钥匙给阿姨,方便过来照应照应。那天早晨,阿姨开门进来的时候。看到他躺在客厅通往主卧的过道上,玻璃杯打翻在地,竟没有碎。陶阿姨想拉他起来,才发现人已经凉了。
警察来的时候,现场谨慎地维持着原状,苏志文躺在地上像是正在进行一个小憩的睡恣,客厅整洁明亮,空旷宽大的沙发上孤零零躺着一本郁郁寡欢的书。一个小警察拿起来翻了翻,书签处正是那篇《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小警察显然没有兴趣,郑重地把书放回原处。
他们告诉李月琴,都是那块地毯惹的祸,正常人都容易绊倒,更何况他这样一个脑中风患者。加上他又端着一杯水。李月琴反复打量着那块小地毯。她确信这不是他们家的东西。阿姨也说,她也从未见过这块小地毯。这块小地毯似乎成了某种诡异的谜团,成了哈利波特的魔毯。
李月琴很伤心,反复跟人哭诉他恢复得很好,他们还打算卖了这边房子,到苏城买房定居。谁能想到,摔个跟头把命都送了,都是这块该死的地毯。这时候,李月琴才想起来小桃,这个点小桃应该来了。她拎着地毯茫然地问,小桃呢?小桃呢?
责任编辑:段玉芝
苏先生,全名苏志文,目前的身份:病人。在那之前,他是部长。不是部长,可以是教师,或者书法家。自认为努力一下也可以做个小说家,他对卡佛、福克纳、卡尔维诺等所谓教科书式的经典作品素有研究。但是现在,以上种种。他也只愿意在散步的时候胡思乱想一下。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段出门,是因为碰见熟人的概率较小。说散步纯粹是自我安慰,作为一个二流大学中文系出身的人,他大致还能记得散步的词语解释是指随意闲行。就他这样能叫随意闲行吗,左脚颤颤巍巍地好不容易迈出去,右腿却始终不肯合作,在原地磨蹭了几秒钟,像等待裁判手里的发令枪似的,终于用尽全身的力量和意念,牵线木偶一样被指挥着微微划个圈再拎过去。脑门上已经沁出汗来,不知道是紧张还是用力过度。右手臂僵硬而丑陋地挂在腰那儿,手指痉挛屈曲,伸不直握不紧。生活跟他开了一个诡异的玩笑,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天翻地覆,什么叫悲痛欲绝,什么叫欲哭无泪。说到这儿,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苏志文是个脑中风患者,脑中风的后遗症是:右侧肢体瘫痪,右脸麻木。他五官中最好看的是鼻子,高挺的鼻梁一笔勾勒出希腊式的清冽侧颜,曾令多少女人神魂颠倒,遗憾的是,现在连它也背叛了初衷,不可避免地向左侧歪斜。就这样的现状,还是苏志文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求医和康复锻炼的结果。客观地说,脸还是那张脸,人也还是那个人,甚至连体重都与两年前不相上下。但是全然不对,整个人崩坍了。就像一个拥有绝世武功的高手,一朝被废,浑身弥漫着的,是那种抽筋剥骨的疼痛,那种苟且偷生的羞耻。那种不得不缴械投降的绝望和萎靡。
正是源于这种潜在的绝望和萎靡,令他怕接电话,怕跟人打招呼,怕别人怜悯的目光,尤其憎恶自己因口齿不清而无比漫长的语言表达。苏志文刻意地想要避开原来的熟人,特别是原来圈子里的人。苏志文原来圈子里的人都是一群衣冠楚楚、昂首阔步的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主宰和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男的一律身着正装衬衫,深色西裤,女的一律身着考究上镜的职业套裙,即使最冷的冬天也在大衣里面衬着轻柔的薄呢西装,时刻准备上台讲话和出席重要宴请,每天提拎精神准备应对镜头话筒和闪光灯。不管如何小心,碰上的几率总是存在的,偶尔他们中的一两个,下班迟了点,匆匆赶去下一个场合,某个四星五星级酒店,或者某个单位的内部食堂。因为离得近索性步行而去,眼看着就要狭路相逢了,苏志文不得不异常敏捷地把自己挪到某堵墙后面,或者借助一棵梧桐树的粗壮树干,遮挡彼此的视线,避免不得不寒暄问候几句而引发的难言尴尬。
苏志文一向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追求没有因为生病而被克服。他不喜欢散步,可是每一个医生都不容置疑地正告他,惟一的康复途径就是坚持锻炼。对病人来说,医生都是判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及生死予夺权。况且他在一百多平米的笼子里跟自己战斗了一天了,好吧,就出来散步吧。他慢慢有了经验,挑那些人少僻静的地方走。他不习惯自己以这样一副拄着拐杖的畸零形象,落人那些熟人的眼睛。是的,他恨透了这根拐杖,这种恨,就像他离不开它一样强烈。每回出门前,他都踌蹰上一阵子,犹豫要不要带上门后的紫竹拐杖。下意识里,拄上这根拐杖,好像残疾人士的标签就贴在后脑勺上,撕也撕不掉了。反过来一想,不拄这根拐杖,难道别人就看不出他是个脑中风患者?这么一想,更加泄气。思想斗争个两三回,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末了还是拄着拐杖下了楼。这根深棕色的紫竹拐杖还是那年苏志文去黄山时买的,真是鬼使神差的,买回来也没送谁,被李月琴收在储藏室里。他在省城住了五个多月医院回到家,一眼就看到搁在客厅玄关处的拐杖。就在这个时候,李月琴回头看了他一眼,颇有些深意。苏志文正趴在小舅子的背上,目光交错的刹那,她知道他看到了,她是故意的,苏志文竟分辨出她眼里一闪而过的快意。
苏志文没有想到,他人生的坍塌。反倒成就了李月琴。
一年前,儿子考入苏城的重点高中。苏志文接到了组织部门的免职通知,这个决定延挨了大半年,眼看苏志文不可能完全康复重返岗位。也算仁至义尽了。李月琴大约从苏志文仕途的终结里悟出某种人生哲理。决定去苏城陪读。没有商量,她就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在苏城开了个美容会所,居然渐渐做得风生水起。
直到这个时候,苏志文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那么了解她。这些年,随着仕途的不断上升,他身边来来往往地有过不少女人,她哭过闹过,末了,还是默认了。他一直以为她软弱,没有社会经验,甚至没有多少生存能力。这一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苏城,为着他们之间残存的义务和责任,她平均每周回来一次,采购生活用品,陪他去医院。不知不觉中,这个女人成功地完成了婚姻中的角色转换。苏志文想到这个,总会惊出一身冷汗。
两年前的一个清晨,苏志文站在洗脸池前刷牙,忽然感到强烈的头晕恶心,吐得一塌糊涂。等在楼下的驾驶员一分钟也没耽搁,很快把他送到医院。那时意识尚算清醒,他竞记得打个电话给副职,我不太舒服,八点钟的会由你代为主持。然后就陷入了昏迷,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引发脑出血。医院十分慎重,立刻组织转院到省城。术后的一两周,康复情况颇为乐观,他对自己的身体向来自信。一个人的自信,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些年,他从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到机关文秘,到文广新局副局长、局长,四十岁不到,俨然已坐稳宣传部长的位置,他成了很多人艳羡的政治新秀。仕途的历练,权力的予夺,甚至其中不为人知而又微妙无比的跌宕起伏,一点一点把他全力塑造成一个说一不二、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络绎不绝探望的亲友同学同事,甚至主治医生也在尽力烘托某种乐观的情绪。省城的三个大学女同学,一日三餐轮流送饭和陪护,加上他美丽的妻子,病房里竟然莺莺燕燕起来。三个中的一个在校时就一直仰慕他,另外两个相继与他有过亲密关系。苏志文困在病床上,看着她们围着他忙来忙去,恨不能替他分担病痛的亲切模样。他不动声色地享受着她们的美丽、温暖和抚慰。某一个瞬间,对那三个女同学竟有了绮丽的联想,不由得暗暗红了脸。苏志文不确定李月琴有没有看出什么端倪,她似乎很乐意接受三个女人的帮助,非但没有吃醋,反而有些自豪。苏志文不免胡思乱想,看来权力不仅是男人的春药,更是男人驯服身边女人的魔杖,只要用得恰当。无不化腐朽为神奇啊。 谁能想到呢,紧接着病情急转直下,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新的出血点位置敏感,不适宜二次手术,专家会诊的结果是保守治疗。好不容易过了危险期,他出现了偏瘫和失语症状,住了五个月的院。他仅能斟词酌句地说几个单字。
就是这种情况下,苏志文也没有丧失信心,他无比积极地配合治疗,因为太积极了,出现运动过度引发的抽搐,被医生严厉地叫停。他是太着急了,他知道那个位置不会一直空着等他,他这一病,给了多少人机会和希望。几位重要领导相继上门看望,拍着他的肩膀说了许多鼓励而温暖的话语。苏志文却分明感觉,他们俯视他的目光像在看一个濒死的人。有一次,某位重要领导和秘书走后,李月琴哀怨地说,平时天天在外喝酒,偏偏那晚推了饭局,在家喝稀饭。言下之意,如果是在外参与公务接待,跟组织上还有条件可谈。苏志文没有说话,极为罕见地有一点夫妻同心之感,他自己也千百次设想,哪怕倒在公务接待的现场,也有几分悲壮色彩。现在这样算什么呢,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除了每天一次或者隔天一次(遇雨雪天气中断)的放风式散步,苏志文基本上都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看书,机械地做寂寞无聊的行走康复锻炼。在家里不用拐杖,处处谙熟于心:书房横走是九步,竖走是十步。客厅绕一圈需走三十一步。从卧室到卫生间是十八步……间或,遵医嘱做一套上下肢的关节康复运动操。他不知道做这些有什么效果,好像有时候感觉好些,有时候感觉差些,并没有明显好转。晚上,用热水泡手泡脚,水温总是对得太高,手脚泡得通红,就差那么一点就要烫伤了,还是性子太急。
看书,也是为了刺激大脑和锻炼语言表达,除了看还要读。他选的第一本书和惟一一本书,就是斯坦利·艾林全集中的《本店招牌菜》,还是在大学时买的。花去他一周的伙食费。苏志文是斯坦利·艾林的忠实粉丝,追读过他所有的谋杀小说。但是,跟其他粉丝不同的是,苏志文最喜欢的并非作者的成名作《本店招牌菜》,而是诡异惊悚中带点轻松家常风格的《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艾伯比先生是个有意思的人,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追求细节完美,并且目标明确。十八年后重读,苏志文更为倾倒。甚至,他发现自己与艾伯比先生具有某种神秘的关联。苏志文也迷恋井然有序的生活,不能忍受任何破坏,不能忍受因为疏于打理而脏乱的卧室,床头柜上桌上飘窗上到处扔着靠枕、衣物、纸巾、遥控器,以及各种药瓶和药瓶里的说明书,等等。苏志文追求完美,他喜欢订制西服,带低调袖扣的衬衫,一尘不染的皮鞋,然后在落地玻璃窗里,颇为自恋地瞥见自己高大修长的身影,心情愉悦地对镜中人很知己地点点头。苏志文从离开教育系统那天起,就一直目标坚定地行进在路上,他年轻,他有涵养,他善于表达,总是能在各种场合恰到好处地彰显阅历和学养。当然。现在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这篇连标点符号在内一共一万两千八百二十五个字的短篇小说,被苏志文朗读了无数遍,从开始的磕磕绊绊,到最终的娴熟生动。直至倒背如流……
苏志文第一次走进小区对过的足疗店时。颇有些踌蹰。他以前出差,跟同事朋友同学出入过许多高档足艺中心,但是从未领教过这样的小店。店面很小,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足浴、按摩、推拿、针灸、拔罐等等。一处临时搭建的披厦。借了一幢居民楼的外墙,进去之后倒还可以,一个外间两个小隔间。店里没有顾客,只有两个中年女人在看电视剧。见他进来,皮肤白些的那个站起来招呼他,师傅,泡脚啊。苏志文心下凛然,木然地点了点头。他看着迎面的一扇玻璃推拉门里映出的自己,一件蓝不蓝灰不灰的夹克衫,一双老北京布鞋,一副踉踉跄跄的步态,一张萎靡不振的脸,人家不称呼你师傅称呼你什么呢。
她带他进了对面的隔间,两张床上都是白布单白毛巾,倒也干干净净的。皮肤白的很热情,自我介绍叫朱莲。又聒噪说,师傅是第一次来吧,做得轻啊重的,你说一声。苏志文含糊地说,正好,正好。朱莲又推荐他做个全身按摩,还说长期坚持,对他这种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效果特别好。苏志文问,全身按摩多少钱。朱莲说,不贵,八十块。苏志文说,八十还便宜啊,我不如去医院了,医院还能报销。朱莲有点不悦,师傅,医院能有我们服务好啊,再说了,去医院多麻烦,又是挂号又是排队的。我们这儿,脚一抬就来了。
第二次去的时候,朱莲不在,另外一个叫唐姐的女人嗑着瓜子看电视剧。苏志文笑着说,怎么我每次来都没有顾客的。唐姐说这个点不是上客时间。她看苏志文四处张望,就告诉他,朱莲今天不在店里。唐姐比朱莲手劲大,按得他全身的汗都出来了。苏志文一动不动地趴在那儿,幻想身体里的血管在四处奔流。他脚一着地,就能跨回到两年前。
来,翻一下身。唐姐边说边手下带了劲。
你们老板是谁?
我和朱莲合伙的,老板是我们,伙计也是我们。
生意怎样啊?
小本生意,糊个嘴。
苏志文打量着这个叫唐姐的女人,皮肤有点黑,岁数看上去不小了,但眉眼倒很好看,有点风情的样子。苏志文看她有些面熟,似乎像记忆里的某一个人,他想不起来。他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大脑短路了,真是精辟啊,他每天都处在短路的焦虑中。他大脑中的接收天线出了问题,不是短路,就是接触不良。总之是比别人慢上两三拍,别人说的话,他总是很吃力地接收一下,才能反应过来。等他反应过来,人家已经说到下一句了。
唐姐在他右侧身体上多花了点时间,带着那么点体贴的意思了。他记得以前看过一份报告,其中提到这一类设施简陋的足疗店里的女技师,其实就是兼职的暗娼。朱莲,唐姐,可能吗?都像,又都不像。他睁开眼睛瞄了一下,她的脸正对着他,近得怕人,睫毛低垂。鼻尖上几粒细细的汗珠。他不适地闭上眼睛,感觉她轻微地移动着,她的手搁到了他的左侧大腿,隔着条极薄的淡蓝棉布单子,她先是上下抚摸了一遍,接着是极富节奏的揉捏捶打,左腿有了新鲜健康的刺激,热热的温度弥漫开来,几乎令他感动落泪。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么一瞬间,身体非常荒唐地起了反应。苏志文镇静地躺着,一、二、三、四、五、六、七,默数到七的时候,那里冷却下来。从来不会超过七。她的手带动着他翻了个身,淡蓝棉布单子盖到后背。他并手并脚朝下趴着,脸贴着按摩床洞,白色带暗纹的地砖上一只脱离组织的蚂蚁,正张皇失措地转来转去。苏志文无聊地看着那只蚂蚁,几乎可以想像它恐惧害怕的表情。 做完按摩,他又躺了一会儿。墙上的电视机还在没完没了地播着那部韩剧,唐姐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剧跟他聊天。他告诉她自己是个公务员,现在病休在家,老婆去苏城陪读了。她很惊奇,你老婆扔下你一个人?他有点为她辩护,她找了个钟点工,一天三顿饭兼打扫洗衣服。他说着,不停低头去看地砖,蚂蚁不见了,白色地砖上什么也没有。他告诉她这个叫小桃的钟点工做饭如何难吃,如何不爱干净。她循循善诱地问,小桃是不是长得很漂亮?他很配合地说,是还可以。唐姐就很大声地笑。小桃的身影在她的笑声里浮现出来:她第一次上门,乌黑的头发束成马尾巴。穿着件松松垮垮的烟灰色长毛衣,衬着一件黑白格子衬衫。她看他的眼神里带着点儿惊奇,年轻得像个女大学生。他知道她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年轻,三十出头,有个读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外打工……
那之后,他隔了许久才又去足疗店。她们两个都在,朱莲就很自然地招呼他。他正躺着做脚,外面进来一个人,嚷着颈椎不好要刮个痧。苏志文认出是从前常去的美涛美发的小老板。现在他不去那种地方,锃亮的地板,到处都是明晃晃的镜子,各种洗发水护发素染发剂焗油膏精华素,前几号发型师都要预约,消费的不是人民币而是贵宾卡。现在好像没必要了,就在楼下老李的铺子里解决了。苏志文闭着眼睛假寐,好像所有美发店的老板都饶舌,因为整日跟女人打交道的原故。人也显得有些女气,个子不高,发型总是很夸张,四周剃得看得见头皮,顶上留一撮,像公鸡头上的冠。他们还特别通,这个城市里的政商显贵,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一张宏大的网,他们就像俯瞰其上又游刃其中的网管。他们收集信息,同时不加分辨地传递信息,隐秘的绯闻,盘根错节的关系,捕风捉影的消息。从来不需要对谁负责,也没有谁向他们负责。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呈现在你面前的这个群体,往往特别会说话,特别能混事,特别容易做朋友。
苏志文这会儿特别怕这个小老板认出他来。脚做完了,他赖着没起身。朱莲偏偏性子急,来,到那边按摩床上。
小老板转过头来看了一眼,迟迟疑疑地说,苏,苏部长啊?
苏志文懒洋洋地睁开眼睛,笑笑,什么部长啊,现在闲人一个。
两个女的都停了动作,瞪着他们。苏志文也没说话,耷拉着眼皮躺在那儿。小老板果然什么都知道,于是唇红齿白地感慨了一番。苏志文很想对准那张唇红齿白的脸来上那么几下子。让他再开个颜料铺子,他不自觉地握紧左拳,又慢慢放松。于是,他什么也听不到了,只是心里起了点惆怅,像冬天的玻璃窗上那层淡淡的雾气,影子一样跟着他。
唐姐没说什么,继续捏着玉板刮痧。朱莲一惊一乍地说,哎呀,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呢。
苏志文从书房出来时,客厅的电视机开着,小桃在厨房。电视机在重播本地台的新闻,苏志文听声音就知道是她。果然,还是那样引人注目,妆容精致,衣着优雅,正是她所孜孜以求的时尚杂志上的名媛风范。就在上个月,李月琴指着她(当然是电视上的她)说。你还不知道吧,你女朋友要结婚了,嫁了个官二代。两年前,她还是他的女朋友,或者说情人。虽然她没说过,苏志文看得出来她是想过要跟他结婚的。惟独为了她,苏志文曾经动过离婚的念头。他生病之后,他们只见过一次。她跟着一帮人来医院看他,普通的上下级礼节,至多掺杂点朋友式的关心,那以后,她大概就把他删除了,没有电话,没有短信,没有微信和QQ留言。
这样很好。苏志文想着,慢慢关了电视。他朝着厨房说,小桃,读书。小桃出现在厨房门口,系着小熊图案的围裙,她一边在小熊的脸上擦着手,一边走过来。苏先生,还是读艾伯比先生?自从读过《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之后,她就触类旁通地称呼他苏先生了。小桃捧着小说,一边读一边走来走去。她的声音像唱歌一样,跟小说内容极不相符。苏志文却饶有兴致地看着她,这个女人有小鹿一样轻盈的四肢,神态中还残留着女孩的纯真。他知道她绝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纯真,正如她也绝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年轻。她十六岁学美术,十八岁那年跟美术老师私奔。高考时因为文化成绩不够而落榜,她开始四处打工。用她的话说。后来她跟一个混蛋结了婚。这个混蛋已经失踪一年多了,手机停机,地址失联,莫名其妙地人间蒸发了。她不大会收拾房间,却很会收拾情绪,收拾生活投射给她的种种阴影。苏志文斜倚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放平自己,又朝小桃示意,邀请她一起躺下来读书。
苏先生,我卖艺不卖身。小桃弯腰笑。
你就是卖身,我也消受不起啊。苏志文喜欢跟小桃斗嘴,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瞒着李月琴每月另贴一点钱给她。
苏志文一边拉小桃并排躺下,一边笑着说,来来,关爱残疾朋友。人人有责。
小桃就笑,然后顺从地躺下来,很合作地摆出一副关爱的姿势。她的头和他的头,她的身体和他的身体,间隔着一点点可供想象的距离。她是李月琴拐了几个弯的亲戚,算起来比他们晚一辈,谁在乎这个呢。她继续往下读。
读到第三节,她忽然停下来,问他,一小块地毯真的杀了六个,不,七个人,可能吗,又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毯?
苏志文带着鼓励的微笑看着她,很像一个尽责的语文老师,似乎在表扬学生,好,这就对了,你终于抓住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下午来的时候,你买块小地毯带来。
小地毯?
是的,就像书中说的这样,不要太大,放在走廊那儿,客厅电话机旁边的位置。
为什么?
我们照着书中内容模拟。苏志文神秘地说。
小桃显得很有悟性地笑了。
小桃走后,苏志文上床躺了一会儿,奇怪地没有睡着。他起身到书房研墨,书橱里有格抽屉,放着他这些年收藏的墨锭。上个月,他取出抽屉中最贵的一盒。一盒四块,印着清瘦的梅兰竹菊。一块的价值约等于他一个月的工资,他慢慢磨掉了它们。这会儿,他又取出一盒新的。砚台上年代了,还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用老的东西都有灵魂,几滴清水就活过来。右手在左手的帮助下捏住墨锭,慢慢转圈,“磨墨如病”,像他这样,倒真适合研墨。右手握不住笔,但是还能假装握住一块墨。书房有几幅苏志文的书画作品,一面墙上是幅小楷的心经扇面。另一面墙上挂着花卉四屏。有位名家对苏志文的小楷评价甚高,认为“妍丽清秀,用笔遒劲,有隋唐风致……”曾有人想出重金买他的心经,苏志文笑着拒绝了。如果说书法有些家学,他的花鸟小写意完全是业余爱好。这幅四条屏,苏志文纯为致敬白石老人,一为牵牛,一为菊花,一为牡丹,一为枯荷。 他想起小桃得知这些是他写的画的,立刻瞪大了眼睛,哎呀苏先生,你这要去带学生,赚钱不要太多噢。
苏志文笑着暗自摇摇头,不慌不忙地,把磨好的墨汁悉数倒人下水道。手机里的收音机出现一个严肃的男声,播送着一则本地法治新闻:2016年4月26日,原交通局长马长斌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调查。苏志文咧嘴笑了笑,挺好的,至少比他苏志文的下场好。关个三五年出来,照样风风光光重新做人。苏志文要想彻底康复重新做人,怕是不可能了。
一个下午,苏志文在书房磨磨蹭蹭。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心情激动地不停看表。终于等到小桃上楼,钥匙在外面不停抖动,其中一支插进锁孑L,她闪身进来。小桃出现在门口,眼睛亮晶晶地看着他,手里拿着一块小地毯。
苏志文看了一下,很满意地说,就放那儿。客厅与三个房间相连的那段走廊,光线略暗的尽头,有个嵌入式胡桃木吧台,通常放电话机和花瓶。苏志文示意小桃把地毯放在吧台不远处,客厅到主卧的通道上。一切就绪,苏志文端着一杯水。
他说,小桃,我们开始,对照书上的说明,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开始一次完美的表演。小桃不知所措地站在地毯上。
“将一只手放在妻子的肩膀下方,一只手绕过她的脖子,再突然推一把。”他背着。
我递水杯给你。
我是丈夫?
是的,你是丈夫。我是那个妻子。
我一只手放在你肩膀下方,一只手绕过脖子,再推你一把?
小桃个子太矮了,够不着苏志文的脖子。他们只得互换了角色。苏志文端端正正地站在小地毯上。小桃端着一杯水,慢慢递给他。他一只手伸到她肩膀下方,一只手绕过她脖子,他用使得上力的左手推了一下,小桃向后仰去,小地毯跟着滑了一下,漂亮的玻璃杯摔了出去。幸亏小桃有准备,她抓住了旁边的胡桃木吧台,于是,花瓶也飞了出去。客厅里一地的玻璃碎片,苏志文却满意地哈哈大笑。
表演堪称完美,果真如书中所说,事情发生得很快,除了裤子上溅了几滴水以外,其他都完成得干净利落。艾伯比真是一个体面的聪明人,苏志文对小说更加爱不释手。
苏志文的死,是对门阿姨发现的。因为两家处得不错,李月琴放了一把钥匙给阿姨,方便过来照应照应。那天早晨,阿姨开门进来的时候。看到他躺在客厅通往主卧的过道上,玻璃杯打翻在地,竟没有碎。陶阿姨想拉他起来,才发现人已经凉了。
警察来的时候,现场谨慎地维持着原状,苏志文躺在地上像是正在进行一个小憩的睡恣,客厅整洁明亮,空旷宽大的沙发上孤零零躺着一本郁郁寡欢的书。一个小警察拿起来翻了翻,书签处正是那篇《艾伯比先生井然有序的生活》。小警察显然没有兴趣,郑重地把书放回原处。
他们告诉李月琴,都是那块地毯惹的祸,正常人都容易绊倒,更何况他这样一个脑中风患者。加上他又端着一杯水。李月琴反复打量着那块小地毯。她确信这不是他们家的东西。阿姨也说,她也从未见过这块小地毯。这块小地毯似乎成了某种诡异的谜团,成了哈利波特的魔毯。
李月琴很伤心,反复跟人哭诉他恢复得很好,他们还打算卖了这边房子,到苏城买房定居。谁能想到,摔个跟头把命都送了,都是这块该死的地毯。这时候,李月琴才想起来小桃,这个点小桃应该来了。她拎着地毯茫然地问,小桃呢?小桃呢?
责任编辑:段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