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思想品德教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增添了大量的活动内容,使原本枯燥的教材变得有血有肉,更加鲜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当然也就更加吸引学生。这些活动内容则成为我们开展互动的最佳载体。
关键词:新思想品德;互动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62-001
一、和谐氛围,在互动活动中导入新课
在课的开始,我们首先要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即通过视频、歌曲、表演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初步认定,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创设愤悱情境,激活情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因此,只要能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懂得这一道理,“我”强烈想知道答案,这就足够了,目的就达到了。具体地说就是不必把活动中设置的所有问题都找到完整的答案,再说,这些问题大多是总揽全局的,是要用本课时所学习的全部知识来回答的,怎么可能用开始的几分钟就解决了呢,相反的愈想解决愈解决不了,而且还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后面各环节的正常进行。
二、形式多样,在互动活动中强化理解
对于这类活动,我们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及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小组讨论、交流,辩论,朗读,调查、采访,比较,小品表演等互动形式,激励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全方位感受活动带给他们的体验,从而更真切地认识所学习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内涵,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要求。
例如,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课第二框题“两代人的对话”的一个活动:小莉是独生女,14岁生日前,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几个小学同学都说要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小莉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聊聊天,放松放松。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上班。怎么办?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小莉出出主意。
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我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动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即使不参与扮演的同学也要仔细观察,多作评论。台上台下互动、小组内互动、同桌互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比较、辨析和自身的体验去总结出与父母沟通的要领,通过自身的感悟去理解这些要领。具体过程是:首先课前让学生了解这一情境,并做出分工、准备。其次,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扮演。扮演中最好有不同版本,即有对的,有错的;有事先准备的,有临时生成的;有扮演者的表现,也可以有台下同学的表现。这样做才有可比较、可辨析的材料,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道德,在辨析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再次,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比较、辨析、选择、归纳自己的经验,如交往中的主观动机、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内心所想、沟通预期、基本态度、基本策略等,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把握沟通的要领。最后,指导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切身经验说给同学听,并要求在课后有意识地用这些有效有益的办法与家长沟通,将学习的成果落实到行动上。最后一步不能省,因为这些包含着学生的经验,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而且易于与新学内容共同构建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知识框架,当然也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也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三、综合实践,在互动活动中培养情感
这类活动大多出现在正文之后,既是对前边所学内容的验证,更是该课教学的落脚点,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觉悟,落实德育功能。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导之以行”。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组织这类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将活动与前边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实现有机链接,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在实践活动中验证所学习的知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然后提升自身的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作出判断,硬性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教师只是互动活动的一方,教师只能扮演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只能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的教学关系。
例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课第二框题“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的一个活动:一天,王明、徐文、钟平、黄晓芳放学回家,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发现有一位同学滑进河里,王明等四位同学均不会游泳,在此危急关头,四个学生有三种不同表现。
王明纵身一跃跳进河中,试图拉同学上岸,结果河水湍急,不会游泳的两人抱在一起在河中挣扎。
徐文想:自己不会游泳,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还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扬长而去。
钟平、黄晓芳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找救人工具,发现旁边有一根三米长的木棍,两人马上抄起木棍,将另一头伸向河中,让二人抓住。这时几个成年人跑来,大家齐心协力将二人救上岸。(1)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2)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提示:从自救与救人两个角度去考虑。)
我首先让同学们链接过去学过的有关法律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该不该救落水的同学,进而从情感上佩服、赞扬救人的同学和行为,谴责徐文的不道德行为。然后再链接刚刚学过的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作出选择——怎样救人。最后组织大家在班级交流,强化认识,明确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做。
互动是优化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互动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互动是学生道德情感成长的保洁剂,让我们为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互动模式而不懈努力吧!
关键词:新思想品德;互动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62-001
一、和谐氛围,在互动活动中导入新课
在课的开始,我们首先要开展一些互动活动,即通过视频、歌曲、表演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初步认定,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情绪调到“优势兴奋中心区”,创设愤悱情境,激活情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准备。因此,只要能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要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懂得这一道理,“我”强烈想知道答案,这就足够了,目的就达到了。具体地说就是不必把活动中设置的所有问题都找到完整的答案,再说,这些问题大多是总揽全局的,是要用本课时所学习的全部知识来回答的,怎么可能用开始的几分钟就解决了呢,相反的愈想解决愈解决不了,而且还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后面各环节的正常进行。
二、形式多样,在互动活动中强化理解
对于这类活动,我们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及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小组讨论、交流,辩论,朗读,调查、采访,比较,小品表演等互动形式,激励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全方位感受活动带给他们的体验,从而更真切地认识所学习的概念、观点和理论,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内涵,更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要求。
例如,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课第二框题“两代人的对话”的一个活动:小莉是独生女,14岁生日前,本班几个要好的同学和几个小学同学都说要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小莉也想利用这个机会与同学聊聊天,放松放松。可她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上班。怎么办?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小莉出出主意。
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我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动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即使不参与扮演的同学也要仔细观察,多作评论。台上台下互动、小组内互动、同桌互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比较、辨析和自身的体验去总结出与父母沟通的要领,通过自身的感悟去理解这些要领。具体过程是:首先课前让学生了解这一情境,并做出分工、准备。其次,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扮演。扮演中最好有不同版本,即有对的,有错的;有事先准备的,有临时生成的;有扮演者的表现,也可以有台下同学的表现。这样做才有可比较、可辨析的材料,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道德,在辨析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再次,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比较、辨析、选择、归纳自己的经验,如交往中的主观动机、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内心所想、沟通预期、基本态度、基本策略等,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把握沟通的要领。最后,指导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切身经验说给同学听,并要求在课后有意识地用这些有效有益的办法与家长沟通,将学习的成果落实到行动上。最后一步不能省,因为这些包含着学生的经验,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而且易于与新学内容共同构建适合学生自己的思维框架和知识框架,当然也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也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三、综合实践,在互动活动中培养情感
这类活动大多出现在正文之后,既是对前边所学内容的验证,更是该课教学的落脚点,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觉悟,落实德育功能。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导之以行”。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在组织这类活动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将活动与前边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实现有机链接,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在实践活动中验证所学习的知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然后提升自身的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作出判断,硬性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教师只是互动活动的一方,教师只能扮演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只能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的教学关系。
例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课第二框题“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的一个活动:一天,王明、徐文、钟平、黄晓芳放学回家,走到学校附近的河边,发现有一位同学滑进河里,王明等四位同学均不会游泳,在此危急关头,四个学生有三种不同表现。
王明纵身一跃跳进河中,试图拉同学上岸,结果河水湍急,不会游泳的两人抱在一起在河中挣扎。
徐文想:自己不会游泳,也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还是自身安全重要,于是扬长而去。
钟平、黄晓芳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找救人工具,发现旁边有一根三米长的木棍,两人马上抄起木棍,将另一头伸向河中,让二人抓住。这时几个成年人跑来,大家齐心协力将二人救上岸。(1)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2)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提示:从自救与救人两个角度去考虑。)
我首先让同学们链接过去学过的有关法律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该不该救落水的同学,进而从情感上佩服、赞扬救人的同学和行为,谴责徐文的不道德行为。然后再链接刚刚学过的知识,“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作出选择——怎样救人。最后组织大家在班级交流,强化认识,明确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做。
互动是优化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互动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互动是学生道德情感成长的保洁剂,让我们为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互动模式而不懈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