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的担当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担当是一种使命,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人,一定是时代的勇敢者。使命因时代不同而内容各异,有时艰难,有时困苦,有时险恶,有时沉重。具备使命感的勇敢者,从来勇往直前,义无返顾。
  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承担起坚持在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他们活跃在大江南北,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御敌活剧 ,展现出一幕幕悲壮激烈的杀敌画卷,彰显了永恒传统的民族忠魂。新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1978年6月15日,共和国大将粟裕同志发出了“要宣传新四军”的号召。1979年12月,华中地区的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有志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商讨成立新四军研究机构。这一设想得到了南京大学党委、江苏省委、南京军区党委的首肯,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章德、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惠浴宇、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克骥等几位新四军老战士的热情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批准, 于1980年4月14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承担起新四军研究与宣传的历史任务。研究会先后编写出版了《新四军发展史》《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等多部研究力作,并编辑出版了一批资料丛书和研究文集。
  文学作品与史学专著相比,具有更强烈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因为有《水浒传》,人们记住了武松、李逵、宋江,然而,今天的人们,不仅90后,就是80后 、70后,对于中国现代史中的新四军,知道的也不多,记得住的就更少。即便60后、50后,能叙述新四军人物、故事的,也为数不多。
  使命感催促着我们这些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宣传者,运用纪实方法展开宣传,《铁军·纪实》理应承载历史的担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历来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运用文学手段来阐释新四军的光辉历程、辉煌战绩、民族精神和英烈忠魂,诸如让人们像记住“桃园结义刘关张”一样,记住“陈粟麾下叶王陶”,成为我们的良好愿望。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让人们记住了将军的原型——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京剧《沙家浜》,让人们知道了新四军有一支部队叫“江抗”,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刘飞和夏光;电影《渡江侦察记》,李连长雨夜久敲江南老大爷的屋门而不开,一句“我们就是当年的新四军啊”,让屋里屋外亲如一家,这个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文学与史学相比,具有特殊的魅力。新四军中不仅有优秀的指挥员、战斗英雄,还有情报、侦察、译电、军械战线的尖兵,还有文化、艺术、教育、医疗战线的精英,根据地内更有军政模范、女中豪杰、民兵英雄、爱国耆宿,说不完的故事,写不尽的传奇。这是《铁军·纪实》特有的丰富厚实的源泉。承载担当,义不容辞,运用纪实,远播传扬。
  《铁军·纪实》在北京、南京、武汉、上海、浙江、安徽、苏南、苏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云贵、重庆、四川、东北,拥有一批擅长于新四军人物与事件写作的作家,他们是贴心的朋友和靠山,《铁军·纪实》欢迎各位的佳作来稿!
其他文献
核心阅读  解放战争开局之年,蒋介石出动五六十万精锐兵团,要肃清卧榻之侧主力不足十万的华东共军,为什么损兵折将,屡战屡败?《华东战场最高机密——陈毅粟裕智斗蒋介石陈诚》一书,全景解密了这场传奇式的国共博弈。以神机妙算、反常用兵、高招迭出的兵法谋略,高层卧底、互相渗透、策反对方高官的密战奇闻,多侧面展现了陈毅、粟裕等解放军华东领导团队的雄才大略和将帅风采;歌颂了解放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和人民战争的雄伟壮
期刊
“七七”事变后,国共双方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协议,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中央经过考虑,决定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然而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变并非易事。几年来,南方八省的红军吃尽了国民党军队的苦头,一直把国民党视为可恶的敌人,而如今竟要改编红军,与“敌人”合作抗日,自然许多同志在思想上难以接受,对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理解,所以坚持不下山,因而红军游击队
期刊
阅读提示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的抗争年代,似乎每个有爱国心的有志青年都会勇敢地奔赴战场为国效力,顾准也不例外。这位当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内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在年少时也曾有过一段军人经历。他曾经如众多革命者一样,满怀报国热情勇赴抗敌前线,然而他的军事作战并不尽如人意,他似乎并不适合战场。面对挫折,他并未低头,而是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财经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崭露出高超的经
期刊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船好好地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告无罪”。  说这段话的人是梅贻琦—清华大学的校长;  说这段话的时间是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三年之前,北平沦陷了,
期刊
1941年3月12日深夜,在皖南事变中隐藏于泾县、旌德、太平3县边界赤坑山蜜蜂洞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被身边的军部副官刘厚总枪杀,周子昆的警卫员黄诚被击重伤。然而,几十年来,刘厚总的下落如何,始终是众说纷纭,谜团重重。  1980年4月,我调到“安徽省革命斗争史资料收集整理办公室”(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和党史研究室的前身),分工收集整理和研究安徽抗日战争时期党史资料。了解和厘清皖南事变
期刊
核心阅读  张云逸是唯一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的开国将帅,1926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1929年12月,与邓小平共同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并任军长。1955年领授大将衔时,已年高63岁。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却从未负过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堪称“福将”。1976年,周恩来逝世前,贴身衣袋里唯一装着的,竟是他和张云逸、孔石泉的合影,这是为什么呢?  多彩的传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富丽堂皇的大饭店,气势不凡的银行、商厦,风格各异的剧院、歌舞厅,租界内一座座充满异国情调的洋房,以及黄浦江口停泊着的一艘艘装上卸下的商船,无不散发出现代都市的极大魅力。相对于当时中国普遍的贫穷落后,上海的喧嚣繁华恍若有一种超然于中国土地的异域风情。白天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入夜则灯火辉煌,火树银花。上海,有着太强的诱惑力。  上海,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虎视眈眈。
期刊
有两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对早期的皖东北抗日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就是张爱萍与江上青。他们二人的携手与合作,既写下了皖东北抗日斗争史的重要一页,也为人们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亲情轶闻。  张爱萍轻车简从闯敌后  为加快豫皖苏边区敌后根据地的开辟,中央军委于1938年9月成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1939年3月成立豫皖苏省委,张爱萍任书记。6月,在确定新四军游击支队行动方向时,出现了两种不
期刊
家乡沦陷  我叫陈模,1920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城鱼巷一个破落的大家庭。独生女,六岁上私塾,七岁入丹阳私立正则女子中学附小。10岁时,参加丹阳县演讲比赛,获得银奖杯。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附中,学习优秀,得二等助学金。毕业后,考入该校高师。1934年春,在镇江参加全省童子军大检阅,大露营。我是学校的旗手(有时是乐队的大鼓手),站在队伍的前面,接受蒋介石和宋美龄夫人的检阅。  
期刊
核心阅读:  1940年12月的一天夜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突然从皖南秘密来到上饶三战区长官部,悄悄住入了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家中。二人整整密议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上官云相又悄悄地返回皖南。不久,三战区任命上官云相全权指挥驻在皖南的军队,不管是掩护新四军“北撤”,还是防堵“南窜”,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历史档案记录了上官云相这一段时间的活动,把皖南事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国民党散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