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担当是一种使命,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人,一定是时代的勇敢者。使命因时代不同而内容各异,有时艰难,有时困苦,有时险恶,有时沉重。具备使命感的勇敢者,从来勇往直前,义无返顾。
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承担起坚持在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他们活跃在大江南北,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御敌活剧 ,展现出一幕幕悲壮激烈的杀敌画卷,彰显了永恒传统的民族忠魂。新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1978年6月15日,共和国大将粟裕同志发出了“要宣传新四军”的号召。1979年12月,华中地区的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有志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商讨成立新四军研究机构。这一设想得到了南京大学党委、江苏省委、南京军区党委的首肯,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章德、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惠浴宇、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克骥等几位新四军老战士的热情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批准, 于1980年4月14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承担起新四军研究与宣传的历史任务。研究会先后编写出版了《新四军发展史》《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等多部研究力作,并编辑出版了一批资料丛书和研究文集。
文学作品与史学专著相比,具有更强烈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因为有《水浒传》,人们记住了武松、李逵、宋江,然而,今天的人们,不仅90后,就是80后 、70后,对于中国现代史中的新四军,知道的也不多,记得住的就更少。即便60后、50后,能叙述新四军人物、故事的,也为数不多。
使命感催促着我们这些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宣传者,运用纪实方法展开宣传,《铁军·纪实》理应承载历史的担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历来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运用文学手段来阐释新四军的光辉历程、辉煌战绩、民族精神和英烈忠魂,诸如让人们像记住“桃园结义刘关张”一样,记住“陈粟麾下叶王陶”,成为我们的良好愿望。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让人们记住了将军的原型——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京剧《沙家浜》,让人们知道了新四军有一支部队叫“江抗”,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刘飞和夏光;电影《渡江侦察记》,李连长雨夜久敲江南老大爷的屋门而不开,一句“我们就是当年的新四军啊”,让屋里屋外亲如一家,这个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文学与史学相比,具有特殊的魅力。新四军中不仅有优秀的指挥员、战斗英雄,还有情报、侦察、译电、军械战线的尖兵,还有文化、艺术、教育、医疗战线的精英,根据地内更有军政模范、女中豪杰、民兵英雄、爱国耆宿,说不完的故事,写不尽的传奇。这是《铁军·纪实》特有的丰富厚实的源泉。承载担当,义不容辞,运用纪实,远播传扬。
《铁军·纪实》在北京、南京、武汉、上海、浙江、安徽、苏南、苏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云贵、重庆、四川、东北,拥有一批擅长于新四军人物与事件写作的作家,他们是贴心的朋友和靠山,《铁军·纪实》欢迎各位的佳作来稿!
八年抗战中,新四军承担起坚持在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他们活跃在大江南北,上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御敌活剧 ,展现出一幕幕悲壮激烈的杀敌画卷,彰显了永恒传统的民族忠魂。新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1978年6月15日,共和国大将粟裕同志发出了“要宣传新四军”的号召。1979年12月,华中地区的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有志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商讨成立新四军研究机构。这一设想得到了南京大学党委、江苏省委、南京军区党委的首肯,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章德、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惠浴宇、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克骥等几位新四军老战士的热情支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批准, 于1980年4月14日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承担起新四军研究与宣传的历史任务。研究会先后编写出版了《新四军发展史》《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等多部研究力作,并编辑出版了一批资料丛书和研究文集。
文学作品与史学专著相比,具有更强烈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因为有《水浒传》,人们记住了武松、李逵、宋江,然而,今天的人们,不仅90后,就是80后 、70后,对于中国现代史中的新四军,知道的也不多,记得住的就更少。即便60后、50后,能叙述新四军人物、故事的,也为数不多。
使命感催促着我们这些新四军历史的研究与宣传者,运用纪实方法展开宣传,《铁军·纪实》理应承载历史的担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历来受到人们的欣赏与青睐,运用文学手段来阐释新四军的光辉历程、辉煌战绩、民族精神和英烈忠魂,诸如让人们像记住“桃园结义刘关张”一样,记住“陈粟麾下叶王陶”,成为我们的良好愿望。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让人们记住了将军的原型——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京剧《沙家浜》,让人们知道了新四军有一支部队叫“江抗”,郭建光的原型就是刘飞和夏光;电影《渡江侦察记》,李连长雨夜久敲江南老大爷的屋门而不开,一句“我们就是当年的新四军啊”,让屋里屋外亲如一家,这个场景让人久久难忘。
文学与史学相比,具有特殊的魅力。新四军中不仅有优秀的指挥员、战斗英雄,还有情报、侦察、译电、军械战线的尖兵,还有文化、艺术、教育、医疗战线的精英,根据地内更有军政模范、女中豪杰、民兵英雄、爱国耆宿,说不完的故事,写不尽的传奇。这是《铁军·纪实》特有的丰富厚实的源泉。承载担当,义不容辞,运用纪实,远播传扬。
《铁军·纪实》在北京、南京、武汉、上海、浙江、安徽、苏南、苏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云贵、重庆、四川、东北,拥有一批擅长于新四军人物与事件写作的作家,他们是贴心的朋友和靠山,《铁军·纪实》欢迎各位的佳作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