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演绎波澜壮阔,社会的变迁惊心动魄,人类社会总是在物竞天择中波澜向前的。受此影响下的人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推进产生千奇百怪的心理活动,并由此形成一定的活动规律。心理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无数哲人通过上下求索才应运而生的。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1900年,佛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专著,标志着现代心理学建立。心理学就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有三:一是心理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二是帮助健康的人变得幸福和更成功;三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掘并培养天才。然而不幸的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心理学却发生了变化。
战争与灾难带给了人们刻骨铭心的巨大伤痛。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夺走了1 000万人的生命,使2 000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7 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惨烈的世界大战使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青年普遍产生了对人类文明的幻灭感。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50年代因“冷战”和由此形成的“麦卡锡主义”,进一步破坏了人类互相理解、相互信赖的基本生存环境,人们感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恐惧和孤独。然而,防不胜防的特大地震、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又接踵而来,不但造成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更造成了人们急性心理反应障碍。在举目可见、数不胜数的众多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面前,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的社会使命,用智慧与汗水不断平息着来自人们内心世界燃起的烽火硝烟。然而遗憾的是,心理学竟顾此失彼地忽略了另外两项对健康个体成长、培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使命,由此造成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当,导致心理科学的极大贫困。心理学必须重新拾起并担当起曾经一度被遗忘的神圣使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对过去的心理疾病治疗模式发起挑战,要求心理学不仅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起生命的美好;不仅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在以美国积极心理学始祖马丁·赛里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的呼吁和推动下,积极心理学通过确立并掀起,逐渐扭转了心理学的研究格局,推动着积极心理运动蓬勃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历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由过去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人转向面对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转变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并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他们去追求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层面上的三个主题: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情绪体验,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勇气、毅力、宽容、好奇、乐观、交往技巧、工作能力、爱的能力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组织系统,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了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消极心理,心理疾病正在呈逐渐蔓延扩大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且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消除消极因素,营造积极心理,汇聚宏大正能量,努力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大量研究证明,拥有积极心态、激发积极心理,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加优良的社会公德,就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存能力,就能更加轻松自如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挫折,从而阳光面世,从容向前。人是具有多种品质的,而积极品质是人不同于动物并且不同于只会消极怠慢、“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人的伟大之处。正是有了这种品质,他们就会即使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依然保持着人的自尊、人的向善、人的向上,并且能够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主宰,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不断向前迈进。
要想一年收获,就去种花;要想十年收获,就去种树;要想一生收获,就去种心理健康吧!
战争与灾难带给了人们刻骨铭心的巨大伤痛。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夺走了1 000万人的生命,使2 000万人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7 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惨烈的世界大战使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青年普遍产生了对人类文明的幻灭感。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50年代因“冷战”和由此形成的“麦卡锡主义”,进一步破坏了人类互相理解、相互信赖的基本生存环境,人们感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恐惧和孤独。然而,防不胜防的特大地震、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又接踵而来,不但造成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更造成了人们急性心理反应障碍。在举目可见、数不胜数的众多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面前,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预防与治疗心理疾病”的社会使命,用智慧与汗水不断平息着来自人们内心世界燃起的烽火硝烟。然而遗憾的是,心理学竟顾此失彼地忽略了另外两项对健康个体成长、培养和自我实现的重要使命,由此造成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巨大空当,导致心理科学的极大贫困。心理学必须重新拾起并担当起曾经一度被遗忘的神圣使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赛里格说:“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必须对过去的心理疾病治疗模式发起挑战,要求心理学不仅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起生命的美好;不仅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价值。在以美国积极心理学始祖马丁·赛里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的呼吁和推动下,积极心理学通过确立并掀起,逐渐扭转了心理学的研究格局,推动着积极心理运动蓬勃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历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由过去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人转向面对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从传统心理学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转变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件,并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他们去追求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个层面上的三个主题: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情绪体验,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勇气、毅力、宽容、好奇、乐观、交往技巧、工作能力、爱的能力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组织系统,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人们似乎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了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消极心理,心理疾病正在呈逐渐蔓延扩大之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且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消除消极因素,营造积极心理,汇聚宏大正能量,努力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大量研究证明,拥有积极心态、激发积极心理,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加优良的社会公德,就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存能力,就能更加轻松自如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挫折,从而阳光面世,从容向前。人是具有多种品质的,而积极品质是人不同于动物并且不同于只会消极怠慢、“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人的伟大之处。正是有了这种品质,他们就会即使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依然保持着人的自尊、人的向善、人的向上,并且能够在与其他生命形式构成的社会系统中充当主宰,以一种万物共存的方式不断向前迈进。
要想一年收获,就去种花;要想十年收获,就去种树;要想一生收获,就去种心理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