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鸟人的真实面目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丐帮、黑社会、私家侦探、情色中介公司、二奶学校、监狱……如果以上词语是一本书的关键词,你会联想到什么?毫无疑问,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很黄很暴力的书。事实上,刘心武的这本《鸟人》就充斥着许许多多与这样的关键词相关联的三教九流的人物,但是这本书既不黄也不暴力,相反,它充满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笔触描述了这些跳梁小丑一样的人物,他们在小说中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出荒诞的黑色幽默剧。
  《鸟人》一书以鸟博士的遭遇作为主线,主要写了鸟博士从校园出来后的种种荒诞经历。当然,作者并不是单纯想说一些荒诞的故事,如果你穿透这些表象的事物,你就会看到一个耳目所不能及的隐形社会。构成这个隐形的社会就是这些活在阴暗面的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们是转型时代社会人性裂变的代表。透过这些人沉默的硬壳,我们可以窥探到现代人的焦灼、挤压、扭曲、困惑、绝望……
  我们每天行走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人,他们身份各异、面目模糊、表情僵硬,你可能不会过多地去关注这些人,你或许更关心的是房价和物价。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大舞台,而我们则是舞台剧中的一员,千千万万这样的我和你构成了这座城市这场永不落幕的生活剧。
  刘心武的小说《鸟人》将你和我从不曾关注的一些人的生活放大,于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便以一种被放大后无比清晰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清楚地看到丐帮、黑社会、私家侦探、情色中介公司以及二奶学校等一大堆灰色的产业像地图一样在我们面前摊开,而那些带着神秘而又仓皇的面孔被作者一网打尽,“鸟人”的真实面目无处遁形。
  大街小巷那些乞丐,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为丐帮。这不是武侠小说里头的丐帮,这是当今活在底层社会的一些职业乞讨者,他们聚集在一起,等级分明,纪律严明。他们有组织有谋略有地盘并且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他们或假装残疾或伪装成和尚尼姑又或者是沿街表演卖艺等,总之乞讨的手段无所不用。
  你或许还会经常见到大街上小报里贴着的“牛皮癣”,其内容不外乎都是些天上掉馅饼的征婚和不劳而获的高级公关招聘一类,这些很明显的骗局背后却极可能隐藏着一个情色中介公司,通俗来说,应该叫情色诈骗公司。
  当这些牛鬼蛇神的真正面目开始浮出水面的时候,刘心武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很值得让人玩味。毫无疑问,《鸟人》一书表面上好像写了一个群魔乱舞的荒诞世界,但是荒诞过后,你再合上书本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事实上现在的社会也许比小说里的群魔乱舞更加荒诞。
  每一个表象的事件下面必定会隐藏着一个或是多个变形扭曲的人物,这些人物聚众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段变形扭曲的历史。历史永远是滚滚向前的,人物事物都在变迁,唯一不变的只有人心人性。刘心武将笔尖聚焦在这样一拨人身上,所关注的人群从底层到精英,这些典型代表的人物其人性裂变,并且在这个社会里深度迷乱,他们是当今中国大转型时代下畸形发展的一面。
  《鸟人》一书中乌博士作为见证者同时也作为参与者,他就像是作者的眼睛,带领读者去见证并且体验这样一个时代。从社会底层到中产阶级再到巨鳄阶层,鸟博士一路混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是一飞冲天。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先扬后抑,鸟博士的道路走得太顺了,最后落得沦为阶下囚这样一个结果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但是另外一方面作者却埋下一个伏笔,让鸟博士在监狱重新遇到他本来想投奔的老七,如此一来就显得意味深长了。最开始想投奔的人,到最后却在监狱里碰面,这似乎预示着鸟博士一开始就走进了一条不归路,而老七却在监狱里对鸟博士说:“博士啊,你可千万别将这里当成监牢,其实人人都是自由的……”监狱是鸟博士最后的归属,虽然他活在监狱里,但是他却觉得自己得到了心灵上的自由。
  在这本书中,鸟博士其实就是最大的一个“鸟人”,他虽然没有做欺世盗名的事,但是却总是被这个欺世盗名的世界挟持着向前走。他被挟持走得太匆忙太快了,以至于必须“长出一条尾巴”才能让自己平衡。同样,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也明显过于快速,西方国家花了300年时间完成的经济建设,中国只花了50年就完成了。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种种社会问题以及越来越尖锐的社会矛盾,当今人鬼神兽交错的中国是否也得像鸟博士一样“长出一条尾巴”才能平衡发展呢?这值得每一位读者去思考。
  (本文编辑 董宁文)
其他文献
从前,在乡下,大人给小孩取名字时一般对男孩起名“大黑”、“二黑”、“冬苟”等等,对女孩一般起名“春花”、“春桃”、“腊梅”等等。有一位做父亲的,要给他的两个儿子起名
署名蓝海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断代史,初版于1947年9月,由上海的现代出版社出版。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版的《中国抗战文艺史》是这本书1947年初版以来第一次重版,时隔63年。历史的沧桑,不能不让人感慨系之。  我第一次见到《中国抗战文艺史》1947年的初版本是五年前在杨洪承教授家里。尽管历史的磨蚀使得封面的颜色已经消退了一些,但由于保存者的珍视宝藏,其品
人的一生是非常有限的。我现在即便身后还有几十年的寿命,但是有效的可利用时间也就十几年。可供我挥霍的时间可能最多还有15年。当我70岁之后就没有做事情的必要了。  我觉得时间特别紧迫,我得在短暂的时间里把我想做的事情做成——我希望把观复博物馆建成完整有效的、靠制度立名的博物馆。我希望我的晚年能来这博物馆里消遣,也许这个博物馆已经不属于我了。最好这个博物馆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偶尔会有一两个博物馆里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