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安排过渡环节对幼儿和教师而言都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重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安排过渡环节,把握潜藏在其中的教育契机,将消极等待转化为主动学习,使之更有意义呢?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
教师制订出详细的时间计划表并不代表大功告成,还需确保其满足幼儿成长的切实需求和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定期评估、灵活调整时间计划,能有效避免幼儿的消极等待,使过渡环节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例如,我在幼儿午睡前的散步环节,结合季节时令,向幼儿提问:“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还是绿色的呢?”大家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积极探索,并对树叶加以观察。
(一)情景再现
午餐后,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树荫下散步。秋季,有的树叶依旧翠绿,有的却已经变得金灿灿了。萱萱指着一棵银杏树问我:“老师,这棵树的叶子为什么还是绿的,秋天的树叶难道不是黄色的吗?”薇薇听了立刻反驳道:“不对,也有绿色的。”蹲下来捡叶子的小樱双手捧着一堆叶子给我看:“老师,这些叶子好漂亮啊。不过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回到了教室。我鼓励幼儿分享一下自己在散步时的新发现,大家都有说不尽的新发现和疑问。但是,该如何寻找答案呢?
薇薇的爸爸拥有丰富的园艺知识和经验,于是,我们请他来为孩子们介绍各种各样的树木和叶子。此后,孩子们对树叶的兴趣更加浓厚。为了学以致用,我们走出教室,细致观察幼儿园里的树木,将其分门别类,然后将形形色色的树叶画在分类表格中。这时候,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易易跑来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我并没有代劳,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睿智的他们很快想出了拍照片的好办法。
(二)案例分析
基于一次散步时的偶然发现,我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其在过渡环节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初步探索,鼓励其与同伴互相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疑惑。于是,我们向家长寻求帮助,对各种各样的树木和叶子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探索。课程是活的,我们应以幼儿的直接感知经验为“船舵”,在知识的“海浪”中积极探索,在“航行”的过程中,适时加以补充和拓展。不知不觉中,幼儿自主建构出一个完整的课程活动。
由此可见,我们在过渡环节组织幼儿散步时,不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鼓励他们积极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例如,我们可以在树下拾捡一片树叶,问一问幼儿:“可以利用这片树叶做什么?”再引导幼儿观察果树上的果子是否成熟。偶尔,孩子们会发现一群辛苦搬家的小蚂蚁,教师不妨引导他们观察小蚂蚁的踪迹。雨过天晴的时候,孩子们或许会看到躲在草丛中的小蜗牛,教师可以请幼儿观察小蜗牛的爬行速度……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希望在散步这一过渡环节中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二、追随幼儿的发展
在过渡环节,幼儿会自发地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促进其发展?教师在设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例如,在幼儿从集体活动向区域自主活动过渡的环节中,我们需要考虑活动目标和区域材料,幼儿即将面对新的区域内容可能会存在哪些困难,是否需要教师介绍区域活动内容,等等。
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如何?他们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提升?对此,教师除了要做到心知肚明,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开始前的过渡环节,通过展示、提问、互动答疑和示范操作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教师给予幼儿语言的引导、材料的支持,继而保证幼儿自主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追随幼儿的需求
(一)“时不我待”的常见问题
我班原有的作息时间安排是将幼儿早晨时段分为四个细碎的活动环节,且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有限。于是,入园较晚的幼儿只能匆匆忙忙地吃点心,也来不及参与做早操等活动;而入园较早的幼儿就难免会出现消极等待的问题。此外,在晨间谈话环节,教师即使发现了有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作息表中规定的时间有限,无法与幼儿深入地交流,这也时常令教师陷入两难的困境。
在我班原有的作息表中,晨锻环节与户外活动环节的中间是集体活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将大部分时间损耗在不停地进出教室和上下楼梯的过程中。
(二)弹性调整
鉴于原有作息时间安排中的弊端,我们通过优化调整,制订出一系列“弹性环节”。我们主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活动做出了以下调整:第一,将晨间谈话、点名、吃点心和区域游戏等活动加以整合,命名为“晨间活动”,并将晨间的“吃点心”环节从强制性改为自主性。“自主吃点心”环节即在班级开设自主点心区域(生活区),引导幼儿将生活区域游戏与“自主吃点心”活动相结合,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先玩还是先吃,只要在规定时段内享用了晨间点心即可。
通过弹性调整,我们取消了原计划表中繁琐、细碎的时间安排,将精细、零散的时间集零为整。如此这般,“时不我待”的窘迫问题逐渐得以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幼儿与教师在弹性时间中的自主性。其中,各个过渡环节的内容设计如下。
1.晨间接待
我们为较早入园的幼儿设置了“值日”活动。值日生们可以给班级植物角的花花草草浇水,帮助教师摆放杯子、毛巾,等等。对迟到的幼儿,我们一方面进行教育并与其家长积极沟通,另一方面将其户外早操的时间灵活调动,从而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讲究“活”,我们只有追随幼儿,才能让过渡环节更加“可预言”。我们在活动中灵活调整,充分利用弹性化时间,对幼儿开展因时制宜的教育。免他们的匆忙与慌乱。
2.集体讨论
教师与幼儿集体讨论,共同梳理出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的班级常规,如走路轻轻不说话等。由此,我们减少了幼儿自由走动的频率,有效避免了过渡环节中幼儿随意走动的风险。
3.从室内到室外
在做早操前的整队和等待的过渡环节中,我们尝试师幼共同边念儿歌边踏步。这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又有效规避了无秩序的现象。
师:手摆动。
幼:脚提起。(教师也可反问:脚提起,孩子答。手摆动)
师:谁最神气?
幼:我最神气!
师,立正!
……
4.午休前后
在午休前,我们鼓励幼儿自己脱衣服、叠衣服。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教师自主编写、教授幼儿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午休后,幼儿一边念着儿歌《穿衣歌》,一边自己穿戴好衣服和鞋子。
5.离园准备
在每天十几分钟的离园过程中,教师用儿歌提醒幼儿:“书本玩具别漏掉,撿起纸片摆桌椅,室外站队快静齐……”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安静有序地排着队,结束了在幼儿园中的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讲究“活”,我们只有追随幼儿,才能让过渡环节更加“可预言”。我们在活动中灵活调整,充分利用弹性化时间,对幼儿开展因时制宜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预言”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并积极为此而不断努力。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
教师制订出详细的时间计划表并不代表大功告成,还需确保其满足幼儿成长的切实需求和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定期评估、灵活调整时间计划,能有效避免幼儿的消极等待,使过渡环节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例如,我在幼儿午睡前的散步环节,结合季节时令,向幼儿提问:“秋天到了,树叶为什么还是绿色的呢?”大家对此问题展开讨论,积极探索,并对树叶加以观察。
(一)情景再现
午餐后,我和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树荫下散步。秋季,有的树叶依旧翠绿,有的却已经变得金灿灿了。萱萱指着一棵银杏树问我:“老师,这棵树的叶子为什么还是绿的,秋天的树叶难道不是黄色的吗?”薇薇听了立刻反驳道:“不对,也有绿色的。”蹲下来捡叶子的小樱双手捧着一堆叶子给我看:“老师,这些叶子好漂亮啊。不过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回到了教室。我鼓励幼儿分享一下自己在散步时的新发现,大家都有说不尽的新发现和疑问。但是,该如何寻找答案呢?
薇薇的爸爸拥有丰富的园艺知识和经验,于是,我们请他来为孩子们介绍各种各样的树木和叶子。此后,孩子们对树叶的兴趣更加浓厚。为了学以致用,我们走出教室,细致观察幼儿园里的树木,将其分门别类,然后将形形色色的树叶画在分类表格中。这时候,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易易跑来悄悄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画。”我并没有代劳,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睿智的他们很快想出了拍照片的好办法。
(二)案例分析
基于一次散步时的偶然发现,我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其在过渡环节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初步探索,鼓励其与同伴互相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疑惑。于是,我们向家长寻求帮助,对各种各样的树木和叶子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探索。课程是活的,我们应以幼儿的直接感知经验为“船舵”,在知识的“海浪”中积极探索,在“航行”的过程中,适时加以补充和拓展。不知不觉中,幼儿自主建构出一个完整的课程活动。
由此可见,我们在过渡环节组织幼儿散步时,不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鼓励他们积极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例如,我们可以在树下拾捡一片树叶,问一问幼儿:“可以利用这片树叶做什么?”再引导幼儿观察果树上的果子是否成熟。偶尔,孩子们会发现一群辛苦搬家的小蚂蚁,教师不妨引导他们观察小蚂蚁的踪迹。雨过天晴的时候,孩子们或许会看到躲在草丛中的小蜗牛,教师可以请幼儿观察小蜗牛的爬行速度……生活处处皆学问,我们希望在散步这一过渡环节中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
二、追随幼儿的发展
在过渡环节,幼儿会自发地做些什么?如何才能促进其发展?教师在设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例如,在幼儿从集体活动向区域自主活动过渡的环节中,我们需要考虑活动目标和区域材料,幼儿即将面对新的区域内容可能会存在哪些困难,是否需要教师介绍区域活动内容,等等。
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如何?他们还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提升?对此,教师除了要做到心知肚明,还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开始前的过渡环节,通过展示、提问、互动答疑和示范操作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教师给予幼儿语言的引导、材料的支持,继而保证幼儿自主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追随幼儿的需求
(一)“时不我待”的常见问题
我班原有的作息时间安排是将幼儿早晨时段分为四个细碎的活动环节,且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有限。于是,入园较晚的幼儿只能匆匆忙忙地吃点心,也来不及参与做早操等活动;而入园较早的幼儿就难免会出现消极等待的问题。此外,在晨间谈话环节,教师即使发现了有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作息表中规定的时间有限,无法与幼儿深入地交流,这也时常令教师陷入两难的困境。
在我班原有的作息表中,晨锻环节与户外活动环节的中间是集体活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将大部分时间损耗在不停地进出教室和上下楼梯的过程中。
(二)弹性调整
鉴于原有作息时间安排中的弊端,我们通过优化调整,制订出一系列“弹性环节”。我们主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活动做出了以下调整:第一,将晨间谈话、点名、吃点心和区域游戏等活动加以整合,命名为“晨间活动”,并将晨间的“吃点心”环节从强制性改为自主性。“自主吃点心”环节即在班级开设自主点心区域(生活区),引导幼儿将生活区域游戏与“自主吃点心”活动相结合,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先玩还是先吃,只要在规定时段内享用了晨间点心即可。
通过弹性调整,我们取消了原计划表中繁琐、细碎的时间安排,将精细、零散的时间集零为整。如此这般,“时不我待”的窘迫问题逐渐得以改善,取而代之的是幼儿与教师在弹性时间中的自主性。其中,各个过渡环节的内容设计如下。
1.晨间接待
我们为较早入园的幼儿设置了“值日”活动。值日生们可以给班级植物角的花花草草浇水,帮助教师摆放杯子、毛巾,等等。对迟到的幼儿,我们一方面进行教育并与其家长积极沟通,另一方面将其户外早操的时间灵活调动,从而避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讲究“活”,我们只有追随幼儿,才能让过渡环节更加“可预言”。我们在活动中灵活调整,充分利用弹性化时间,对幼儿开展因时制宜的教育。免他们的匆忙与慌乱。
2.集体讨论
教师与幼儿集体讨论,共同梳理出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的班级常规,如走路轻轻不说话等。由此,我们减少了幼儿自由走动的频率,有效避免了过渡环节中幼儿随意走动的风险。
3.从室内到室外
在做早操前的整队和等待的过渡环节中,我们尝试师幼共同边念儿歌边踏步。这既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又有效规避了无秩序的现象。
师:手摆动。
幼:脚提起。(教师也可反问:脚提起,孩子答。手摆动)
师:谁最神气?
幼:我最神气!
师,立正!
……
4.午休前后
在午休前,我们鼓励幼儿自己脱衣服、叠衣服。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教师自主编写、教授幼儿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午休后,幼儿一边念着儿歌《穿衣歌》,一边自己穿戴好衣服和鞋子。
5.离园准备
在每天十几分钟的离园过程中,教师用儿歌提醒幼儿:“书本玩具别漏掉,撿起纸片摆桌椅,室外站队快静齐……”在教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安静有序地排着队,结束了在幼儿园中的一日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讲究“活”,我们只有追随幼儿,才能让过渡环节更加“可预言”。我们在活动中灵活调整,充分利用弹性化时间,对幼儿开展因时制宜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预言”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并积极为此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