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阳和汤;强直性脊柱炎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95-02 中图分类号:R 593.2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4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风湿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中轴关节,晚期脊柱呈“竹节样”变化,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本病好发于15~30岁的青少年,目前较公认的控制病情活动,影响病程进展的药物有柳氮磺胺嘧啶(SSZ)、甲氨喋呤(MTX)、雷公藤多苷等,但这些药物均可对机体造成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等器官的损害,或停药后反跳[1]。中医药因其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采用阳和汤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2]。男22例,女8例,年龄16~44岁,平均29.7岁;病程0.6~11年,平均4.6年。所有病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血沉增快(30~100 mm/h),HLAB27 检查阳性26例,阴性1例。其中20例服用过非甾体消炎药;14例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2.病程分期标准 参照文献[3]分为早、中、晚三期,即①早期:脊柱活动功能受限,X线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仅关节间隙改变(16例)。②中期:脊柱活动受限甚至部分强直,X线显示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10例)。③晚期: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片显示骶髂关节融合,脊柱成“竹节样”改变(4例)。
3.治疗方法 中药免煎剂内服,以阳和汤为基本方加味,方药:熟地黄3袋(30 g)、鹿角胶2袋(20 g)、肉桂1袋(3 g)、炮姜1袋(6 g)、白芥子1袋(10 g)、麻黄1袋(6 g)、甘草2袋(6 g)、怀牛膝3袋(15 g)、细辛1袋(3 g)、锁阳2袋(20 g)、川芎1袋(6 g)、千年键1袋(10 g)、骨碎补2袋(20 g)。风寒湿重者加防风1袋(10 g)、制川乌2袋(6 g)或制草乌2袋(6 g)、威灵仙1袋(10 g);疼痛剧者加延胡索3~5袋(30~50 g);以腰部疼痛为主者加续断1袋(10 g)、杜仲1袋(10 g);阴虚内热加鳖甲2袋(20 g)、生地3袋(15 g);湿热明显者加桑枝1袋(10 g)、知母1袋(10 g);畏寒肢冷者加附片2袋(6 g)、巴戟天1袋(10 g);病程较长,根据“久病入络”理论,加用虫类活血药,如土鳖虫1袋(10 g)、水蛭2袋(6 g)。用法:将一副中药混匀,早晚分2次冲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4.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标准判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不足30%。临床痊愈+显效+有效统计为总有效率。
结果
本组临床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临床痊愈的11例均为早期患者,受累关节疼痛及腰僵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血沉恢复正常,X线示骨质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恢复劳动能力。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的“骨痹”的范畴,多为风寒湿邪气深伏于内,胶结不去,气血凝滞,闭阻经脉关节,筋骨失于濡养,日久伤筋败骨。阳和汤为治疗阴疽(血虚寒凝痰滞)的著名方剂。现代该方引伸治疗多种疾病,方中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阳填精,二药相合,温阳补血、填精补髓、温壮元阳;肉桂入营,温通经络,炮姜温中破阴通阳,白芥子利气机、通经络、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生麻黄辛温发散以达寒邪,能引阳气,开寒结,并减熟地黄、鹿角胶之腻;甘草调和诸药。虽方中主要由温热药组成,但用量不大,目的在于使阳气冲和,气血自生。中医学认为: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脊柱为督脉所主,且督脉是人体一身阳脉之海,贯通一身之阳气,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督脉为病,阳气不足,引起筋脉拘急,萎废不用,发生脊柱强直,即强直性脊柱炎,故温补阳气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到了良好效果。由以上疗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对临床上反复发作的腰骶及双下肢疼痛,以凌晨疼痛和晨僵为主,不以卧床休息而减轻的腰背痛, 30岁以下的男性患者就诊,应考虑到本病,尽早做骶髂关节片或腰椎CT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HLAB27),以便早期诊断本病。对已经确诊的患者,向病人和家属解释该病情况,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大致病程、可能采用的措施以及将来的预后,以增强抗病的信心和耐心,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密切配合,积极中药治疗,同时,嘱患者休息时卧硬板床,忌酒和少进食辛辣食物,劳逸适度;疼痛缓解期的AS患者,平时尤其注意防范风寒、潮湿,特别是在身体虚弱的时候。当季节变化,气候剧变的时候,要及时增减衣服;夏日酷暑或炎夏分娩,不可挡风而卧;居处潮湿或梅雨季节,天晴时更宜打开窗户,以通风祛湿等。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风、防寒、祛湿,截其来路,是预防调养之良策。
参考文献
[1]吴东海,王国春.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8.
[2]蒋 明,David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18-1019.
[3]许杰洲,曾庆馀.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动性、功能状况及预后的评价[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 (4):229-2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收稿日期:2010-07-10 修回日期:2010-08-25)
(编辑:潘明志)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95-02 中图分类号:R 593.23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4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的风湿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中轴关节,晚期脊柱呈“竹节样”变化,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本病好发于15~30岁的青少年,目前较公认的控制病情活动,影响病程进展的药物有柳氮磺胺嘧啶(SSZ)、甲氨喋呤(MTX)、雷公藤多苷等,但这些药物均可对机体造成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等器官的损害,或停药后反跳[1]。中医药因其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采用阳和汤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诊断标准[2]。男22例,女8例,年龄16~44岁,平均29.7岁;病程0.6~11年,平均4.6年。所有病例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血沉增快(30~100 mm/h),HLAB27 检查阳性26例,阴性1例。其中20例服用过非甾体消炎药;14例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2.病程分期标准 参照文献[3]分为早、中、晚三期,即①早期:脊柱活动功能受限,X线显示骶髂关节间隙模糊,椎小关节正常或仅关节间隙改变(16例)。②中期:脊柱活动受限甚至部分强直,X线显示骶髂关节锯齿样改变,部分韧带钙化,方椎,小关节骨质破坏,间隙模糊(10例)。③晚期: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X线片显示骶髂关节融合,脊柱成“竹节样”改变(4例)。
3.治疗方法 中药免煎剂内服,以阳和汤为基本方加味,方药:熟地黄3袋(30 g)、鹿角胶2袋(20 g)、肉桂1袋(3 g)、炮姜1袋(6 g)、白芥子1袋(10 g)、麻黄1袋(6 g)、甘草2袋(6 g)、怀牛膝3袋(15 g)、细辛1袋(3 g)、锁阳2袋(20 g)、川芎1袋(6 g)、千年键1袋(10 g)、骨碎补2袋(20 g)。风寒湿重者加防风1袋(10 g)、制川乌2袋(6 g)或制草乌2袋(6 g)、威灵仙1袋(10 g);疼痛剧者加延胡索3~5袋(30~50 g);以腰部疼痛为主者加续断1袋(10 g)、杜仲1袋(10 g);阴虚内热加鳖甲2袋(20 g)、生地3袋(15 g);湿热明显者加桑枝1袋(10 g)、知母1袋(10 g);畏寒肢冷者加附片2袋(6 g)、巴戟天1袋(10 g);病程较长,根据“久病入络”理论,加用虫类活血药,如土鳖虫1袋(10 g)、水蛭2袋(6 g)。用法:将一副中药混匀,早晚分2次冲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4.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标准判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不足30%。临床痊愈+显效+有效统计为总有效率。
结果
本组临床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临床痊愈的11例均为早期患者,受累关节疼痛及腰僵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血沉恢复正常,X线示骨质病变有改善或无发展,恢复劳动能力。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的“骨痹”的范畴,多为风寒湿邪气深伏于内,胶结不去,气血凝滞,闭阻经脉关节,筋骨失于濡养,日久伤筋败骨。阳和汤为治疗阴疽(血虚寒凝痰滞)的著名方剂。现代该方引伸治疗多种疾病,方中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阳填精,二药相合,温阳补血、填精补髓、温壮元阳;肉桂入营,温通经络,炮姜温中破阴通阳,白芥子利气机、通经络、善治“皮里膜外之痰”;生麻黄辛温发散以达寒邪,能引阳气,开寒结,并减熟地黄、鹿角胶之腻;甘草调和诸药。虽方中主要由温热药组成,但用量不大,目的在于使阳气冲和,气血自生。中医学认为:腹部为阴,背部为阳,脊柱为督脉所主,且督脉是人体一身阳脉之海,贯通一身之阳气,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督脉为病,阳气不足,引起筋脉拘急,萎废不用,发生脊柱强直,即强直性脊柱炎,故温补阳气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到了良好效果。由以上疗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对临床上反复发作的腰骶及双下肢疼痛,以凌晨疼痛和晨僵为主,不以卧床休息而减轻的腰背痛, 30岁以下的男性患者就诊,应考虑到本病,尽早做骶髂关节片或腰椎CT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HLAB27),以便早期诊断本病。对已经确诊的患者,向病人和家属解释该病情况,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大致病程、可能采用的措施以及将来的预后,以增强抗病的信心和耐心,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密切配合,积极中药治疗,同时,嘱患者休息时卧硬板床,忌酒和少进食辛辣食物,劳逸适度;疼痛缓解期的AS患者,平时尤其注意防范风寒、潮湿,特别是在身体虚弱的时候。当季节变化,气候剧变的时候,要及时增减衣服;夏日酷暑或炎夏分娩,不可挡风而卧;居处潮湿或梅雨季节,天晴时更宜打开窗户,以通风祛湿等。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风、防寒、祛湿,截其来路,是预防调养之良策。
参考文献
[1]吴东海,王国春.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8.
[2]蒋 明,David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018-1019.
[3]许杰洲,曾庆馀.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活动性、功能状况及预后的评价[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8,2 (4):229-23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收稿日期:2010-07-10 修回日期:2010-08-25)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