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校关系,一方面指家庭和学校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另—方面指家长和教师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现在,在法规空白、第三方缺位的情况下,因为各方“距离远”而产生的家校负面事件往往会被放大,甚至会酿成敏感事件。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作为校长,笔者体会。家校关系的维护重在平时,只要我们用心做,就会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稳固可靠的家校教育共同体。请看几组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
案例一:家长接待室和教室一样重要
1999年,笔者曾参与一所民办学校的规划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条是“家长是朋友”。于是,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我就追问校长:“学校有属于家长的地方吗?”校长一愣。我说:“既然是朋友。人家来了总得有个坐的地方吧!”“家长接待室和教室一样重要!”后来,我的建议被校方采纳。学校不但设有一个总的家长接待室,而且在每一层教学楼都分设了家长接待室,以方便校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我还建议,接待室的内饰以蓝、白色为主基调,营造一种安静、纯净的氛围:接待室的布置不采用双方在条桌两侧面对面而坐的会议模式,而采用依墙摆放软沙发的会客接待模式,家长位居右,处主宾位。这样的元素,传递的是平等和尊重,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家长:我们是来谈心的,不是来谈判的。事实证明。这样带有温度的家长接待室为学校顺利处理棘手的家校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设立了每周四下午的家长开放日。每到那时,校长、中层以及班主任都会热情接待来访的家长。当天,学校还会尽量为孩子与家长创造共进晚餐的机会和氛围。我至今都记得,开放日晚餐时,餐厅播放的背景音乐是萨克斯版的《友谊地久天长》。
为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校方还出台了教师接待家长的“五个一”礼仪规范:一个微笑,一个起身,一声问候,一个让座,一个道别。
学校心中有家长的位置,家长心中自然也会有学校的位置。当双方在彼此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时,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建立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案例二:带着一本书去家访
办学四年来,我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家访模式。虽然我们也会利用微信、QQ等现代化即时通讯工具与家长沟通,但在我看来,再发达的传媒,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需要与家长一起坐下来,在咫尺之内,聊聊教育家常。
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家访活动,家访覆盖面要达到100%。
每一位教师在每学期家访时,都会带着—本学校精心为学生挑选的书送给孩子和家长。这样一个小小的善意,被教师们称之为“带着—本书去家访”。此举很受家长欢迎。不少家长都将学校送的书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有的家长说:学校送来的书,意义就是不一样。它帮助我们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亲子之间多了不少共同的话题,大家从共读到共品,从共品到共情,其乐融融。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共读—本书”征文评比活动,评出读书好孩子和好家长,并为其颁奖。
同时,学校在家访的时间选择上也很用心,专门避开期中、期末考试后出成绩的节点。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家长:教师家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绩。
案例三:为你铺就红地毯
“你们的红地毯是做什么的?”前不久,来校考察的外地校长们看到我校报告厅里叠得整整齐齐的红地毯时,有点好奇。
在我校,带有仪式感的重要活动必铺红地毯,每年至少有三次:8月30日的初一新生开学典礼。5月7日的初二学生青春仪式,6月6日的初三学生毕业典礼。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会邀请家长与他们的孩子手挽手,一起走上百米红地毯,共度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时刻。我校学生8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确保每一位家长都能到校参加上述重要活动,我们不仅给每一位家长都发送邀請函,而且还以学校名义,向家长所在单位或其老板发正规的请假函。我校的每一位家长在孩子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每年都会作为VIP出席学校的重要活动。这在无形中改变了家长,也改善了家校关系。我们观察到,虽然有的家长走在红地毯上多少有点不自然,但他们的衣服都是整洁的,皮鞋都是亮亮的。为了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很多细节的设计上都十分讲究,如精心选择亲子一起走红地毯时的配乐歌曲:开学典礼是《走到一起来》,青春仪式是《隐形的翅膀》,毕业典礼是《点亮未来》。
正如《走到一起来》的歌词中写到的,“我们走到一起来,走成一种风景,千姿百态,走成一个故事,丰富精彩。这是一片阳光地带,每一颗心都是爱的存在,每一颗心都是爱的盛开。每一颗心都是美的记载。每一颗心都是美的舞台。”
案例四:让每一位家长都当一回老师
我校小学部的姜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开了一门“明星家长”课程,每学期都会邀请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轮流上一节课,内容由家长自己定。结果,大学教授来了,天文工作者来了,交警来了,超市售货员来了……
孩子们的兴奋、好奇自不必说,可对家长而言,这可是个巨大的挑战。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也在思量着,如何将自己熟知的东西给这些小孩子讲明白。很多家长都积极收集素材,认真备课。这样的课,除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校课程外,也密切了家校关系,让家长体会到做教师的不易。
家长理解了教师,教师又该如何理解家长呢?我们请教师们反复品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所表达的作为母亲的心声:“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让家长当一回教师,由此推及的角色互换。是家校双方达成理解、默契的重要一环:互换一下位置,变换一下角色,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尊重和理解,少一分不满和挑剔。
案例五:“相约8:30”的校长电话
四年来,作为校长,我一直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当获悉某位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或做了一件好事时,我就会在早晨8:30拨通其家长的电话,表扬这个孩子。我把这项工作称之为“相约8:30”。
有很多时候,要打通这个电话会很费周折。但我常常自我追问: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要接受近15年的学校教育,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被我们关注过多少?有多少孩子在校期间得到过校长的表扬?有多少家长在孩子读书期间接到过校长表扬孩子的电话?有多少校长能把学生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真正放在心上?对家长和孩子而言,校长本该是一个温暖的符号,本该传递温暖的信息,我做到了吗?这样的追问,带给我很多思考,也坚定了我坚持做这件事的决心。四年间,这样的电话我打了200多个。绝大多数家长从来没有接到过校长表扬自己孩子的电话,所以他们通常的反应是:接电话时无比紧张。而挂电话时无比开心。
我之所以选择8:30打电话,是因为这是一天的开始,我希望我的电话能让家长度过美好的一天。“相约8:30”相约美的发现与传递,相约爱的表达与交流。这样的校长表扬电话,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美好,我从中发现了教师、学生、家长之美.也让家长、社会发现了学校之美。
四年中一件件有温度的大事小情,帮助我们推倒了家校之间的“柏林墙”。家校命运共同体渐渐变成我们期待的模样。一路走来,我无限感慨,原来,家校之间的距离真的可以这样近!
(编辑毛竹)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作为校长,笔者体会。家校关系的维护重在平时,只要我们用心做,就会逐渐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稳固可靠的家校教育共同体。请看几组笔者亲身经历的案例——
案例一:家长接待室和教室一样重要
1999年,笔者曾参与一所民办学校的规划设计。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条是“家长是朋友”。于是,在讨论设计方案时我就追问校长:“学校有属于家长的地方吗?”校长一愣。我说:“既然是朋友。人家来了总得有个坐的地方吧!”“家长接待室和教室一样重要!”后来,我的建议被校方采纳。学校不但设有一个总的家长接待室,而且在每一层教学楼都分设了家长接待室,以方便校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我还建议,接待室的内饰以蓝、白色为主基调,营造一种安静、纯净的氛围:接待室的布置不采用双方在条桌两侧面对面而坐的会议模式,而采用依墙摆放软沙发的会客接待模式,家长位居右,处主宾位。这样的元素,传递的是平等和尊重,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家长:我们是来谈心的,不是来谈判的。事实证明。这样带有温度的家长接待室为学校顺利处理棘手的家校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设立了每周四下午的家长开放日。每到那时,校长、中层以及班主任都会热情接待来访的家长。当天,学校还会尽量为孩子与家长创造共进晚餐的机会和氛围。我至今都记得,开放日晚餐时,餐厅播放的背景音乐是萨克斯版的《友谊地久天长》。
为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校方还出台了教师接待家长的“五个一”礼仪规范:一个微笑,一个起身,一声问候,一个让座,一个道别。
学校心中有家长的位置,家长心中自然也会有学校的位置。当双方在彼此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时,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建立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案例二:带着一本书去家访
办学四年来,我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家访模式。虽然我们也会利用微信、QQ等现代化即时通讯工具与家长沟通,但在我看来,再发达的传媒,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需要与家长一起坐下来,在咫尺之内,聊聊教育家常。
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家访活动,家访覆盖面要达到100%。
每一位教师在每学期家访时,都会带着—本学校精心为学生挑选的书送给孩子和家长。这样一个小小的善意,被教师们称之为“带着—本书去家访”。此举很受家长欢迎。不少家长都将学校送的书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有的家长说:学校送来的书,意义就是不一样。它帮助我们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亲子之间多了不少共同的话题,大家从共读到共品,从共品到共情,其乐融融。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共读—本书”征文评比活动,评出读书好孩子和好家长,并为其颁奖。
同时,学校在家访的时间选择上也很用心,专门避开期中、期末考试后出成绩的节点。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家长:教师家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成绩。
案例三:为你铺就红地毯
“你们的红地毯是做什么的?”前不久,来校考察的外地校长们看到我校报告厅里叠得整整齐齐的红地毯时,有点好奇。
在我校,带有仪式感的重要活动必铺红地毯,每年至少有三次:8月30日的初一新生开学典礼。5月7日的初二学生青春仪式,6月6日的初三学生毕业典礼。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都会邀请家长与他们的孩子手挽手,一起走上百米红地毯,共度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时刻。我校学生8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确保每一位家长都能到校参加上述重要活动,我们不仅给每一位家长都发送邀請函,而且还以学校名义,向家长所在单位或其老板发正规的请假函。我校的每一位家长在孩子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每年都会作为VIP出席学校的重要活动。这在无形中改变了家长,也改善了家校关系。我们观察到,虽然有的家长走在红地毯上多少有点不自然,但他们的衣服都是整洁的,皮鞋都是亮亮的。为了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很多细节的设计上都十分讲究,如精心选择亲子一起走红地毯时的配乐歌曲:开学典礼是《走到一起来》,青春仪式是《隐形的翅膀》,毕业典礼是《点亮未来》。
正如《走到一起来》的歌词中写到的,“我们走到一起来,走成一种风景,千姿百态,走成一个故事,丰富精彩。这是一片阳光地带,每一颗心都是爱的存在,每一颗心都是爱的盛开。每一颗心都是美的记载。每一颗心都是美的舞台。”
案例四:让每一位家长都当一回老师
我校小学部的姜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开了一门“明星家长”课程,每学期都会邀请每一位学生的家长轮流上一节课,内容由家长自己定。结果,大学教授来了,天文工作者来了,交警来了,超市售货员来了……
孩子们的兴奋、好奇自不必说,可对家长而言,这可是个巨大的挑战。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也在思量着,如何将自己熟知的东西给这些小孩子讲明白。很多家长都积极收集素材,认真备课。这样的课,除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校课程外,也密切了家校关系,让家长体会到做教师的不易。
家长理解了教师,教师又该如何理解家长呢?我们请教师们反复品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所表达的作为母亲的心声:“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让家长当一回教师,由此推及的角色互换。是家校双方达成理解、默契的重要一环:互换一下位置,变换一下角色,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尊重和理解,少一分不满和挑剔。
案例五:“相约8:30”的校长电话
四年来,作为校长,我一直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当获悉某位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或做了一件好事时,我就会在早晨8:30拨通其家长的电话,表扬这个孩子。我把这项工作称之为“相约8:30”。
有很多时候,要打通这个电话会很费周折。但我常常自我追问: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要接受近15年的学校教育,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被我们关注过多少?有多少孩子在校期间得到过校长的表扬?有多少家长在孩子读书期间接到过校长表扬孩子的电话?有多少校长能把学生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真正放在心上?对家长和孩子而言,校长本该是一个温暖的符号,本该传递温暖的信息,我做到了吗?这样的追问,带给我很多思考,也坚定了我坚持做这件事的决心。四年间,这样的电话我打了200多个。绝大多数家长从来没有接到过校长表扬自己孩子的电话,所以他们通常的反应是:接电话时无比紧张。而挂电话时无比开心。
我之所以选择8:30打电话,是因为这是一天的开始,我希望我的电话能让家长度过美好的一天。“相约8:30”相约美的发现与传递,相约爱的表达与交流。这样的校长表扬电话,让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美好,我从中发现了教师、学生、家长之美.也让家长、社会发现了学校之美。
四年中一件件有温度的大事小情,帮助我们推倒了家校之间的“柏林墙”。家校命运共同体渐渐变成我们期待的模样。一路走来,我无限感慨,原来,家校之间的距离真的可以这样近!
(编辑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