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读大诗人王维的诗时,耳机里正放着beyond的《海阔天空》,很喜欢“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句歌词,于是便有了“原谅我这一生风轻云淡爱自由”。“不羁放纵”与李白更配,我却更欢喜王维那份风轻云淡的“小清新”气质。
【关键词】这一生;风轻云淡;爱自由
曾经很长时间里对他的概念是“山水田园诗人”、“超尘脱凡隐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也是会疑问:神乎其神的王维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佛门逍遥人?因为我们知道,大多历史上隐士隐逸前都曾担任过官职,大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小到不见经传的芝麻小官,他们隐居后都写下了许多千古称美的诗词歌赋,令后来多少文人志士常生出“只羡隐逸不羡官”的感慨。它们的主题多是看破官场风尘,回归本真或抒发官场失意,重寻人生意义之类的,诗人多半是“官场不得意称心诗场留盛名”。
想起了中学时候读诗,读李白,有个疑问一直没有解开,于是便那去问老师:“为什么说李白厌恶官场,不愿意同流合污,但有时也不免在其诗中流露出那种壮志未酬的苦闷,似乎是不屑为官可背后又隐隐暗示了些什么,这是不是矛盾?诗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那时老师只是笑笑不说话,直到后来很久,我似懂非懂,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道路,如“终南捷径”。人都是矛盾的,都具有两面性,常去怀疑他人他物,有时候又很自信。
还记得之前看过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其中在讲“山水诗与自然美”这一章时,说到了山水诗反映的是当时动荡社会中士大夫阶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而“出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其实就是逃避现实,摆脱名缰利锁的途径,又包括清谈佛老与纵情山水这两种方式。于是这样,我得到了以下的答案:每首山水诗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诗人,每位诗人背后都一段孤独的故事,或遭受谗言,或故国不再,或仕途不顺,每位山水诗人归隐前都有着轰轰烈烈的理想。当理想受挫时,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归山水田园,返璞归真。也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往往是有着两重人格的,是一位尚书而兼大地主,也是佛教徒,既有清高风雅的一面,也有庸俗热衷于高官厚禄的一面,前者是掩护,所谓‘身寄江湖,心有魏阙’”。是的,我想政治这个东西,诗人王维他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去玩,只能像浮萍一样依附寄生于某写强大的势力上,才得以一席生存之地,这也是他的无奈。他的心思只放在美好的、风轻云淡的东西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清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半官半隐的王维可能本心里确实是无心留恋政治的,但是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家,想要做官的欲望如此被推崇普及,连他都无法避免落入其中,也许他做这些是为了缓解压力,实现社会家族对自己的期许,再者是觉得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便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专心搞艺术了,便可逍遥乎山水之外了。
都说孤独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太多的诗人在晚年选择乐山好水了结残生,山水岁之间似乎有太多诗人们向往的乐趣了。《竹里馆》短短二十个字,表面上很客观,貌似只衬托出一种画境,但毕竟有诗人在里边,这副画境脱于热闹喧嚣的现实,而在于“世外桃源”,一般孤独幽静的景物。诗人在此事物里尽享静趣,仿佛如鱼得水,独乐其乐,当然也在此类孤独幽静的景物中见诗人自己性格的化身、隐逸的情趣。
“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深林不知”、“明月相照”这些意象可以个别用感官知觉去领会,“独”、“啸”“深”“照”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读来,温度感在此诗中很显然,多数意象使人觉得清冷,但它们都朝着一个总的效果出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一幕戏,这戏里分明有着主角,一个孤单的男子,一幕幽静繁茂的竹林背景,一种空灵的气势,一段生动的剧情:夜半无人私语时,一亭、一琴、一炉,男子拂袖添香,闲日聚神,嘴角上扬,指尖流动,琴声悠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古人以哀音为美);亭外月皎皎、风凉凉,虫鱼鸟兽,已入梦······指尖婉转,轻轻触着纤细的琴弦,叮的一声,弹到心里,男子突然长叹一下,勾回那匆匆流走的年华,勾起那懂得琴音的子期,亦或心上人的回忆,谁人知?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却无人相伴,寂寞吗?也许吧。确幸的是“明月来相照”,它不就正是和弹者心灵相通的知己,无论何时何地,明月总是默默地,温柔相伴相随,无言无声早已胜过千言万语。我总觉得这样的场景还应该有一个朦胧的女主角,在月光如流水般倾泻的竹林夜晚,有琴声,有男子,还应有许多呼闪呼闪的萤火虫——黑夜的舞者、精灵。竹林飒飒,琴声悠扬,舞亦翩翩,空明澄净,亦真亦幻。此情此景,怎教人不物我两相忘,怡然自得,逍遥世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竹林好美,琴月相伴的竹林夜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竹里馆》,王维的《鹿柴》、《山居秋暝》也描绘了诗意的栖息地,总而言之,他向我们世人展示的逍遥净土都太美,怪它们过分美丽,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呢?也许王维真的只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钻研在琴棋书画上,无心插柳柳成荫,竟成一代宗师,而他的幸福与哀愁,也只是“回归本心,还诸天地”。
读大诗人王维的诗时,耳机里正放着beyond的《海阔天空》,很喜欢“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这句歌词,于是便有了“原谅我这一生风轻云淡爱自由”。“不羁放纵”与李白更配,我却更欢喜王维那份风轻云淡的“小清新”气质。
【关键词】这一生;风轻云淡;爱自由
曾经很长时间里对他的概念是“山水田园诗人”、“超尘脱凡隐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也是会疑问:神乎其神的王维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佛门逍遥人?因为我们知道,大多历史上隐士隐逸前都曾担任过官职,大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小到不见经传的芝麻小官,他们隐居后都写下了许多千古称美的诗词歌赋,令后来多少文人志士常生出“只羡隐逸不羡官”的感慨。它们的主题多是看破官场风尘,回归本真或抒发官场失意,重寻人生意义之类的,诗人多半是“官场不得意称心诗场留盛名”。
想起了中学时候读诗,读李白,有个疑问一直没有解开,于是便那去问老师:“为什么说李白厌恶官场,不愿意同流合污,但有时也不免在其诗中流露出那种壮志未酬的苦闷,似乎是不屑为官可背后又隐隐暗示了些什么,这是不是矛盾?诗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那时老师只是笑笑不说话,直到后来很久,我似懂非懂,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道路,如“终南捷径”。人都是矛盾的,都具有两面性,常去怀疑他人他物,有时候又很自信。
还记得之前看过的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其中在讲“山水诗与自然美”这一章时,说到了山水诗反映的是当时动荡社会中士大夫阶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而“出世”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其实就是逃避现实,摆脱名缰利锁的途径,又包括清谈佛老与纵情山水这两种方式。于是这样,我得到了以下的答案:每首山水诗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诗人,每位诗人背后都一段孤独的故事,或遭受谗言,或故国不再,或仕途不顺,每位山水诗人归隐前都有着轰轰烈烈的理想。当理想受挫时,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归山水田园,返璞归真。也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往往是有着两重人格的,是一位尚书而兼大地主,也是佛教徒,既有清高风雅的一面,也有庸俗热衷于高官厚禄的一面,前者是掩护,所谓‘身寄江湖,心有魏阙’”。是的,我想政治这个东西,诗人王维他确实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去玩,只能像浮萍一样依附寄生于某写强大的势力上,才得以一席生存之地,这也是他的无奈。他的心思只放在美好的、风轻云淡的东西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清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半官半隐的王维可能本心里确实是无心留恋政治的,但是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家,想要做官的欲望如此被推崇普及,连他都无法避免落入其中,也许他做这些是为了缓解压力,实现社会家族对自己的期许,再者是觉得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安逸,便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专心搞艺术了,便可逍遥乎山水之外了。
都说孤独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太多的诗人在晚年选择乐山好水了结残生,山水岁之间似乎有太多诗人们向往的乐趣了。《竹里馆》短短二十个字,表面上很客观,貌似只衬托出一种画境,但毕竟有诗人在里边,这副画境脱于热闹喧嚣的现实,而在于“世外桃源”,一般孤独幽静的景物。诗人在此事物里尽享静趣,仿佛如鱼得水,独乐其乐,当然也在此类孤独幽静的景物中见诗人自己性格的化身、隐逸的情趣。
“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深林不知”、“明月相照”这些意象可以个别用感官知觉去领会,“独”、“啸”“深”“照”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读来,温度感在此诗中很显然,多数意象使人觉得清冷,但它们都朝着一个总的效果出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可以看成一幅画、一幕戏,这戏里分明有着主角,一个孤单的男子,一幕幽静繁茂的竹林背景,一种空灵的气势,一段生动的剧情:夜半无人私语时,一亭、一琴、一炉,男子拂袖添香,闲日聚神,嘴角上扬,指尖流动,琴声悠悠,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古人以哀音为美);亭外月皎皎、风凉凉,虫鱼鸟兽,已入梦······指尖婉转,轻轻触着纤细的琴弦,叮的一声,弹到心里,男子突然长叹一下,勾回那匆匆流走的年华,勾起那懂得琴音的子期,亦或心上人的回忆,谁人知?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却无人相伴,寂寞吗?也许吧。确幸的是“明月来相照”,它不就正是和弹者心灵相通的知己,无论何时何地,明月总是默默地,温柔相伴相随,无言无声早已胜过千言万语。我总觉得这样的场景还应该有一个朦胧的女主角,在月光如流水般倾泻的竹林夜晚,有琴声,有男子,还应有许多呼闪呼闪的萤火虫——黑夜的舞者、精灵。竹林飒飒,琴声悠扬,舞亦翩翩,空明澄净,亦真亦幻。此情此景,怎教人不物我两相忘,怡然自得,逍遥世外,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竹林好美,琴月相伴的竹林夜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竹里馆》,王维的《鹿柴》、《山居秋暝》也描绘了诗意的栖息地,总而言之,他向我们世人展示的逍遥净土都太美,怪它们过分美丽,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呢?也许王维真的只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钻研在琴棋书画上,无心插柳柳成荫,竟成一代宗师,而他的幸福与哀愁,也只是“回归本心,还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