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中國知网(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研究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并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方法与遇到的阻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9-0098-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育信息化日益受到学校、教师、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视野比较狭隘,范围有限,且研究成果不多。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本文选择了有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帮助。
  文献概况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分别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主题检索大类,以“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为关键词、摘要等从2011_2014年逐年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到博硕士研究论文20篇、期刊论文179篇,通过对论文数量的研究分析得出,2011_2014年国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2015年也必将有更大、更新的突破。由此可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
  研究进展
  从检索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内涵的研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对于任何一种研究,我们都需要清楚地界定其概念,深刻地认识其内涵,这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先明白何谓“整合”,才能在二者对比中更好地理解“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当成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直接用音频、视频、图表等替代部分语言文字的表达,达到更加直观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合则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堂检测、课后反思以及师生交流等。[1]虽然融合与整合的区别是研究者们都公认的,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融合>整合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成效却不明显,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二者在深度、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何克抗教授认为:融合是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整合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2]张文渊(2014)在浅析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与方法中也指出:“‘深度融合’是有效的整合、深层次的整合、全方位的整合。”[3]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深度、本质意义都已远远超越了“整合”。
  (2)融合=应用
  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融合”是不切实际、不科学的。杨超(2014)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中指出:“‘融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环境,来实现一种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4]他们的观点说明:我们既要使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为教育系统服务,又要有效地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使“融合”在应用中得以体现。
  (3)融合=状态
  更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不但有别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融合状态”。李敏娇等人(2013)在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提出“融合状态”分别有假象融合、异化融合和有效融合,并对三种状态分别做了界定,融合状态观说明了到底何谓“融合”。[5]
  虽然国内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但却有着相通之处,即都是为了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创新课堂,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2.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法的研究是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与内涵的研究为基础的,因为研究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且大部分研究者还都坚信“融合”的本质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所以存在多种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现有的研究中,针对区域建设、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方法途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
  (1)区域建设:三通两平台的搭建
  三通两平台,是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副总理(时任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自提出后,“三通两平台”就成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高潮。杨宗凯教授指出:“‘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近期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6]通过查看文献可知,当前大部分研究者都将研究工作聚焦于此,并针对不同的地区,提出了实施“三通两平台”的有效途径,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依靠。
  (2)网络学习:MOOC   MOOC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开放式的在线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开放性、免费性、学习者自由选择性等,它对教育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仁和指出:“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进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育时代,达到了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的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交流互动、考核测试、学习成果认证等。”[7]瞿振元研究员也指出:“MOOC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突出代表。”[8]由此可见,MOOC平台的建设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3)课堂教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先学后教,翻转了教学方式;注重以学定教,翻转了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创生,翻转了师生角色;注重情境探究,翻转了学习本质;注重自主管理,翻转了教学管理。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翻转课堂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的中学高级教师陈凤燕,通过将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与自己多年来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后,得出了重要结论:翻转课堂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9]
  从当前这些探索出的融合的途径来看,三通两平台的建设、MOOC、翻转课堂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冲击,但我们不能将目标停留在建设、翻转上,而应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其效果研究上,从效果的角度探讨它们是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最有效的途径。
  3.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要实现深度融合,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距离实现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种差距,国内研究者开始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阻碍的调查研究,试图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从综合文献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的情况下,当前中小学课堂中“融合”速度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认识上的不足
  大部分研究者研究发现导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效果不乐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融合”认识得不深入,所以在行动落实上缺乏力度。邱婷(2013)在其论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中指出:“我们要从更整体、更宏观的角度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所构成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全新关系。”[10]当前在一些课堂中,教师虽然能有意识地将多媒体设施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缺乏对教学系统的各要素进行科学性的融合,最多就是播放多媒体课件,那这种融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李玉顺等教授提出:學科教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关键。[11]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育部于2014年5月研究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分别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五个维度进行了要求,为相关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检测提供了指导。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不足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必须提高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12]教学设计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具体计划,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在信息化环境下,发生的教学目标动态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等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教学设计应多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优势及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
  思考与建议
  1.内涵方面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虽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总结下来可以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不单是工具,还是改变者,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善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模式。
  第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教育目的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
  第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要选择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智能化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在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内涵的同时,我们更应努力研究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深”的程度和“深”的标准,因为有了标准,实践者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进而更好地指导二者的融合。
  2.方法方面
  虽然国家和各省市地区都在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但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特别是对偏远地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提出的研究应用方案还比较少,所以当前的研究应更多地将对象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努力推动各地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技术新探索出的MOOC、翻转课堂等开始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新教法的产生,虽然可以让学生更便捷、免费地“学”,但却无法让学生有兴趣、高效地“学”。结合这些新的方法,当前“融合”的研究只关注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问题,而忽略了对学习影响更深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研究。所以,对于学习动机,我们应更多地研究游戏与学习的融合;对于学习方法,应更注重正式和非正式的混合学习;对于学习结果,应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将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和支持中,我们要从教学的各个层面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逐步深入。
  3.阻碍方面
  第一,正确认识融合观。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就在指尖的时代已经来临,当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因此必须要重塑角色,全面认识融合,追求深度学习,要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学习和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园网资源,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最有效的切入点,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第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不当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由于当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滥用、误用等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师职业考核的主要标准。
  第三,创新型教学设计。在“深度融合”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教学设计,要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尽量多地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经过实践后,还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例如,教师可以在教育部和百度文库联合举办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交流学习平台中,吸取优质的典型案例中教学设计的精华,有选择性地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结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自提出后,教育界对其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可否定的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也非常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与推广,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并结合实践做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真正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文良.如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4(11).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3]张文渊.浅析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与方法[J].华夏地理,2014(7).
  [4]杨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4(14).
  [5]李敏嬌,汪颖.走入“深度融合”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6).
  [6]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03).
  [7]李仁和.促进融合,实现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
  [8]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细腻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9]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06).
  [10]邱婷.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小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0):39-41.
  [11]李玉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
  [12]陈明选,刘径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2(8):10-16.
其他文献
近日去扬州采访,应学校邀请听了几节课,在课后与授课的青年教师座谈时,我说:“我们今天来,不是为了检查教学工作,也谈不上点评指导,除了了解一线整合教学现状的公事之外,我还有一点小小的‘私心’,就是借此机会让刚授课完毕的老师们进行一点反思。”  是的,我想说说“反思”,虽然都知道这是一门教师“必修课”,可你仍然要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嗤之以鼻了吧。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制作课件,公开课还
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认为,2040年的职业环境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概念时代需要的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因此,感性的思考力在未来变得尤为重要。古典预测,未来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  这是一个尚美的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决策。为什么审美教育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美育研究中心赵
在与同行开展教学研讨时,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理论课和技术原理课难度系数较高,教学设计难以出彩,课上讲得很累,但学生却不感兴趣。有些教师甚至把课堂搬回到教室专心讲授,可学生更是听得昏昏欲睡。显然,这些问题应该在改变教学行为上找对策。那怎样进行设计才能提升学生对理论课和技术原理课的兴趣?怎样开展教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些“有营养”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呢?  解决上述问题肯定有很多办法,在
改变:三大连接方式定义数字教育2.0  以下三大“连接方式”被广泛认为是数字教育2.0的基础,我们将会通过具体学习案例,呈现这三个连接点是如何相互转变完成整个学习环节的,而这其中教育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扮演了关键性角色。  1.连接方式一:整合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在该系统中,父母、教师、同学、管理人员以及传统教育系统外的支持者(如顾问、潜在雇主)构成一个协作网络并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学生提供指导和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农村幼儿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园教学的辅助设备也不断地更新,电视、幻灯、投影、录像、电脑多媒体等的出现,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随之发生变化。同时,我园也建立了校园网站,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给我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击“活”——幼儿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本课是广东省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章内容。我将《创建演示文稿》和《改变幻灯片背景》合成一节课,保持了教学的完整性。通过制作“飞天梦圆”主题的演示文稿作品,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理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在演示文稿中添加文字、图片的方法;  2 掌握改变幻灯片背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根据任务需要,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取和处理信息;  2 学会
办公设备的采购永远是一道复杂的算术题。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打印机产品以及花样繁多的品牌促销活动,采购者往往一头雾水。想要高效、高品质,又担心高额的花费超出预算;选择低成本的产品,又担心难以满足办公需求……爱普生的全新力作——ME OFFICE 85ND打印机应需而生,凭借操作便捷、打印速度快、支出成本低、健康环保、适用性强的新理念,一问市便占尽先机,颇受广大办公用户、行业用户的青睐。    ● 高
前面两期我们分别介绍了简便、实用的两种微课制作方法——纯PPT录制及移动设备拍摄。这两种方法本身的技术都相对简单,适合微课入门使用,但在设计得当的情况下,也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秀的微课。  但是在微课录制实践中,以上两种方法也有很多局限性。例如,①在PPT中不能有音视频文件;②在播放PPT过程中不能进行手写标注(如图1);③无法录制可汗式微课(如图2);④使用交互模拟软件进行演示教学(如图3),当采用
摘要:教育信息化不仅为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重点剖析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为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学教师;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6-0084-03  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蒋鸣和教授是NOC活动教师赛项的总裁判长,今年还同时兼任了校本课程探究评优的裁判长,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蒋鸣和教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认为大力倡导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课程探究有什么意义?  蒋鸣和:个性化学习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可能有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教育公平。由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五位一体”统筹变革的滞后,改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