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如何结合会计学科特点,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中职会计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会计学科特点,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一、教师层面:中职会计教师要具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职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许多学生养成坏习惯,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较多,教育的难度相当大,教育效果与教师期望背离严重,特别是年轻教师极容易产生疲劳感,害怕面对学生,有时出现空虚、失望的心理,以至于放弃努力、放弃积极进取,得过且过,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工作无价值感、枯燥无味,强烈反映出教师的压抑心理,产生排斥心理。
基于这种现状,会计教师应该学会心理调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个性、心理健康的人。尤其对教师来说,心理健康的价值更大。当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上不适应的现象,例如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材处理:设置合适学生的教学内容及会计课程体系。
1.会计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情意和行为,而且反映学生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其二是情意领域的目标,其三是活动领域的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目标和若干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
传统的会计教学的目标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学生“考证”都是教学的重点,过证率成为教学认知的重要目标。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技能证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和会计技能考证用书《基础会计》是主要教学内容。因而,会计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考证”知识,还要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情意领域来备。
2.会计教学内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掘和利用显得不够。在会计教材中,隐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学内容选择需注意的事项。
(1)适度性。内容适度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取和综合,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比如针对某个实际工作中难度确定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等工作,然而,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挑战性,失去探究的兴趣。
(2)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成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学内容若空洞无味,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只有学生对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才会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留心观察,选择学生平时谈论较多的会计案例,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3)可操作性。会计教学可操作性强,教师可充分利用此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操训练,加强课堂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前提。内容不宜太繁,实务操作不宜太难,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职学生初次接触会计理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规范才是学习中的首要任务。
4.合理设置会计教学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教材建设的滞后,造成有的会计教学内容略显陈旧。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教材内容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动。重核算、轻管理也是现行会计教学内容陈旧的一个重要表现。会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略显陈旧。目前,据笔者了解,多数中职学校对会计课程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以文科性为主,没有突出财会专业的特点;二是会计课程只涉及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科,并没有把会计技能的列入课程,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方向有着明显的不理解;三是会计课程的使用教材是指定用书,更新内容不多,不能及时跟新会计制度接轨,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动态和知识更新,从而限制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不利于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如何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呢?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生学习事实,设置合理会计教学课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将产生影响。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重理论轻实操的状况,针对社会对学生会计能力的需求和就业方向,制定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如熟练的点钞、计算器操作、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等,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教法选择:改变单一的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会计教学方式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可改变教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为一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目前,会计教学中已广泛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为配合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如有的学校采取一种全封闭式会计实验室实习方式,实习中由专门的教师加以指导,有较完整的实验教程,实验中发放大量的原始凭证,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我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填写报表及其附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通过这种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会计工作的基本常识,学生通过这种校内“财务处”的实习,普遍感觉收获很大。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生实习途径的不足,而且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实务基础。
四、情境创设:创设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
情景教学是教育学理论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模拟情景与角色参与是情景教学方法的两大特征。而财务会计是角色参与较强的实际操作性课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如:在讲解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时,可以对折旧的计提、磨损等用实物演示。例如,在教授预算管理时,可以用“东风财务‘榨油’计划”案例作为开篇引入,让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初步提取预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而在讲授本章的过程中,要多次结合本案例,并从新古典财务、制度财务、行为财务和中国式管理四个视角分析本案例的不同应用情境。
五、多元评价:评价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常见的两种功能。一种是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这里的力指的是心理上的动力,而不是生理上的“体力”。另一种是调节功能,尤其是能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调节,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会使个体在认知加工时无意识地选择不同的内容;情绪还影响认知效果。耶基森·道尔森定律(YesKes-Dodsonlaw)证明了中等强度的情绪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认知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要给予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从而使他们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树立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教师作为一位“促进者”,在教学时,应提倡积极性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平.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2]曲欣.浅谈如何培养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关键词: 中职会计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中职学校会计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会计学科特点,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一、教师层面:中职会计教师要具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职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低于普通高中,许多学生养成坏习惯,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较多,教育的难度相当大,教育效果与教师期望背离严重,特别是年轻教师极容易产生疲劳感,害怕面对学生,有时出现空虚、失望的心理,以至于放弃努力、放弃积极进取,得过且过,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工作无价值感、枯燥无味,强烈反映出教师的压抑心理,产生排斥心理。
基于这种现状,会计教师应该学会心理调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是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个性、心理健康的人。尤其对教师来说,心理健康的价值更大。当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上不适应的现象,例如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材处理:设置合适学生的教学内容及会计课程体系。
1.会计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情意和行为,而且反映学生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其二是情意领域的目标,其三是活动领域的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由上述三个目标和若干层次组成的目标体系。
传统的会计教学的目标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学生“考证”都是教学的重点,过证率成为教学认知的重要目标。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技能证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和会计技能考证用书《基础会计》是主要教学内容。因而,会计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考证”知识,还要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情意领域来备。
2.会计教学内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掘和利用显得不够。在会计教材中,隐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学内容选择需注意的事项。
(1)适度性。内容适度就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提取和综合,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比如针对某个实际工作中难度确定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事务管理等工作,然而,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太容易,太容易的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挑战性,失去探究的兴趣。
(2)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成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学内容若空洞无味,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只有学生对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才会有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留心观察,选择学生平时谈论较多的会计案例,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
(3)可操作性。会计教学可操作性强,教师可充分利用此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操训练,加强课堂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前提。内容不宜太繁,实务操作不宜太难,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中职学生初次接触会计理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规范才是学习中的首要任务。
4.合理设置会计教学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教材建设的滞后,造成有的会计教学内容略显陈旧。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教材内容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动。重核算、轻管理也是现行会计教学内容陈旧的一个重要表现。会计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略显陈旧。目前,据笔者了解,多数中职学校对会计课程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以文科性为主,没有突出财会专业的特点;二是会计课程只涉及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三科,并没有把会计技能的列入课程,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方向有着明显的不理解;三是会计课程的使用教材是指定用书,更新内容不多,不能及时跟新会计制度接轨,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会计动态和知识更新,从而限制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不利于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如何界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呢?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生学习事实,设置合理会计教学课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将产生影响。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重理论轻实操的状况,针对社会对学生会计能力的需求和就业方向,制定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如熟练的点钞、计算器操作、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等,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教法选择:改变单一的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会计教学方式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可改变教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通过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为一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
目前,会计教学中已广泛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同时,为配合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都建立了会计实验室。如有的学校采取一种全封闭式会计实验室实习方式,实习中由专门的教师加以指导,有较完整的实验教程,实验中发放大量的原始凭证,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我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填写报表及其附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通过这种实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会计工作的基本常识,学生通过这种校内“财务处”的实习,普遍感觉收获很大。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学生实习途径的不足,而且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实务基础。
四、情境创设:创设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
情景教学是教育学理论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模拟情景与角色参与是情景教学方法的两大特征。而财务会计是角色参与较强的实际操作性课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如:在讲解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时,可以对折旧的计提、磨损等用实物演示。例如,在教授预算管理时,可以用“东风财务‘榨油’计划”案例作为开篇引入,让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初步提取预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而在讲授本章的过程中,要多次结合本案例,并从新古典财务、制度财务、行为财务和中国式管理四个视角分析本案例的不同应用情境。
五、多元评价:评价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
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常见的两种功能。一种是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这里的力指的是心理上的动力,而不是生理上的“体力”。另一种是调节功能,尤其是能影响学生认知活动的调节,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不同的情绪会使个体在认知加工时无意识地选择不同的内容;情绪还影响认知效果。耶基森·道尔森定律(YesKes-Dodsonlaw)证明了中等强度的情绪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认知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要给予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从而使他们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树立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教师作为一位“促进者”,在教学时,应提倡积极性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平.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2]曲欣.浅谈如何培养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