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菊与刀》做为对日本历史发展有着深厚影响的研究性作品,是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中少数的女性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这部仅有十三章的书籍,深刻的剖析了日本人的“耻感文化”的来源。甚至从日本人内在的成长经历和外界这种极端信条主义的环境压迫下所产生的思维习惯及矛盾性格做出了一针见血的分析。这个在战争大背景下所创作的著作,用“菊”与“刀”这两种对立的事物,隐晦的表达了日本人一边是温柔一边是杀戮的矛盾心理。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人的思维习惯;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一、概述
鲁思·本尼迪克特出生于1887年的美国纽约,不间断的文化学习和师从博厄斯专攻人类学的学习,让她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专门从事对荷兰、德国、泰国以及罗马尼亚等不同种类人群的民族性研究。她区别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把握人类行动和思考方式上,更加注重在整体的文化结构中,受文化制约的人类,在人格形成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而这部《菊与刀》本是对战后日本的人的一份分析报告,但是这种观念上对他人拥有“负债感”的日本人,对皇室无条件服从和自杀式的武士道精神却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甚至在1946年,被整理成书出版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菊”代表着日本皇室,“刀”象征着日本武士道文化。这两种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以及日本社会等级制度和日本社会人类的普遍心理。被作者深刻地洞察了。因此,这本书不仅影响深刻更经久不衰。
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及矛盾性格
尽管在创作《菊与刀》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日本进行实地的考察,因此在整理成书面世后,日本本土的社会研究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整个日本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中,战争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当日本人认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落后的“兄弟邦国”而去建立新的等级秩序之时,那些令人费解的日本民族思维意识形态就足以用来阐释日本人类社会的成因,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日本人那些自我矛盾的思维习惯,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一)各司其职
日本人强调的“秩序”和“等级”让“不平等”成为了在制度教条的压迫下,成为了最容易广泛接受和最容易预计的。有组织的日本民族生活准则,认为等级制度比呼吸空气都要自然,比吃饭睡觉都要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的敬语以及礼仪,甚至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日本社会的秩序和规矩是极少有情理存在的,各司其职这一词不止体现在工作中,而是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阶级社会的详细规定,让制度和规矩及其详细,每个人只要各安其分,便能一直处在安全地带。日本人企图将这种价值体系推广至整个东南亚,但是这种不可超越“忠”和“义理”的等级制度,对于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的其他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暴行和奴役。
(二)恩情义务
“恩情债”在中国社会,这个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环境里,这个词更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必要联系。而日本人却将“恩情债”看的十分重要,他们将报答视为一种义务,被恩情左右的日本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考虑很多,错中复杂的关于“恩”的这个纠缠于他们一生的问题,使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日本人与人之间不愿产生过多的联系,甚至是愈发的冷漠。
而日本民族中的“仁”与中国民族的“仁”也有着十分不同的含义。日本的“仁”失去了中国伦理体系中的较高的地位,而成了逃避法律惩戒的代名词,不受某种“义务”的压迫,成为了任何错误的唯一解决方法。如此被偷换概念的词语,成为了最令人不齿的词汇。日本人甚至试图用武士道精神来武装起“仁”这个名词。
日本人对于这种矛盾性格中的“情”的理解也不同于其他国家,过于克制的人性欲望,让日本人无处宣泄的情感体现在了对“情”的无限开放和包容中。对于婚姻是传宗接代的义务这思想,也在另一种方面表达了对于服从,对于“孝”的过分遵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日本人传统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恋爱存在的婚姻,也就没有“情”的存在。
“情”基本都是用来享乐,作为人生大事和娱乐活动都分的十分明白的日本人,在“情”的享乐上,甚至是抛开了世俗所推崇的修养,以至于在很多日本孩子的年幼时期,他们就明确的知道自己该怎样做,甚至是毫无怨言的接受更为严苛的行为训练。这种从小就极力迎合外部世界而造就的钢盔铁甲,一旦有力量从外部打碎这种规则,就会令他们丢盔弃甲,灵魂不知所踪。
結语:
断裂式的教育,使日本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不相矛盾的存在。年少的无拘无束和成年时期过分约束,造成了日本人双重的性格,甚至是选择一条路走到底的“复仇行为”,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日本人不接受任何形式上对他们“自尊”的破坏甚至是践踏。这种对自己的行为极端负责的民族,在“既......又......”的选择上不需要任何时间去转变,也不会存在任何的痛苦,而是像使用旋转按钮一样自由。如此没有感情投入的行为方式,是这个民族拥有的独特精神。
参考文献:
[1] 鲁思·本尼迪克特.文 化 模 式[M].王 炜,等,译.上 海:三联书店,1988:48.
[2]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
[3] [日]川口敦司.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合一——— 读《菊与刀》[J].开放时代,2000(11).
[4] 游国龙. 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 《菊 与 刀 》与 《家 元 》为 例 [J].日 本 学 刊 ,2010(5).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人的思维习惯;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一、概述
鲁思·本尼迪克特出生于1887年的美国纽约,不间断的文化学习和师从博厄斯专攻人类学的学习,让她在这个领域大放异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专门从事对荷兰、德国、泰国以及罗马尼亚等不同种类人群的民族性研究。她区别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方向,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把握人类行动和思考方式上,更加注重在整体的文化结构中,受文化制约的人类,在人格形成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而这部《菊与刀》本是对战后日本的人的一份分析报告,但是这种观念上对他人拥有“负债感”的日本人,对皇室无条件服从和自杀式的武士道精神却被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甚至在1946年,被整理成书出版后,立刻引起了社会巨大的反响。“菊”代表着日本皇室,“刀”象征着日本武士道文化。这两种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以及日本社会等级制度和日本社会人类的普遍心理。被作者深刻地洞察了。因此,这本书不仅影响深刻更经久不衰。
二、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及矛盾性格
尽管在创作《菊与刀》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日本进行实地的考察,因此在整理成书面世后,日本本土的社会研究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在整个日本文化价值体系的构成中,战争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当日本人认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落后的“兄弟邦国”而去建立新的等级秩序之时,那些令人费解的日本民族思维意识形态就足以用来阐释日本人类社会的成因,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日本人那些自我矛盾的思维习惯,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一)各司其职
日本人强调的“秩序”和“等级”让“不平等”成为了在制度教条的压迫下,成为了最容易广泛接受和最容易预计的。有组织的日本民族生活准则,认为等级制度比呼吸空气都要自然,比吃饭睡觉都要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的敬语以及礼仪,甚至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日本社会的秩序和规矩是极少有情理存在的,各司其职这一词不止体现在工作中,而是深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阶级社会的详细规定,让制度和规矩及其详细,每个人只要各安其分,便能一直处在安全地带。日本人企图将这种价值体系推广至整个东南亚,但是这种不可超越“忠”和“义理”的等级制度,对于拥有不同历史文化的其他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暴行和奴役。
(二)恩情义务
“恩情债”在中国社会,这个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环境里,这个词更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必要联系。而日本人却将“恩情债”看的十分重要,他们将报答视为一种义务,被恩情左右的日本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考虑很多,错中复杂的关于“恩”的这个纠缠于他们一生的问题,使得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日本人与人之间不愿产生过多的联系,甚至是愈发的冷漠。
而日本民族中的“仁”与中国民族的“仁”也有着十分不同的含义。日本的“仁”失去了中国伦理体系中的较高的地位,而成了逃避法律惩戒的代名词,不受某种“义务”的压迫,成为了任何错误的唯一解决方法。如此被偷换概念的词语,成为了最令人不齿的词汇。日本人甚至试图用武士道精神来武装起“仁”这个名词。
日本人对于这种矛盾性格中的“情”的理解也不同于其他国家,过于克制的人性欲望,让日本人无处宣泄的情感体现在了对“情”的无限开放和包容中。对于婚姻是传宗接代的义务这思想,也在另一种方面表达了对于服从,对于“孝”的过分遵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日本人传统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恋爱存在的婚姻,也就没有“情”的存在。
“情”基本都是用来享乐,作为人生大事和娱乐活动都分的十分明白的日本人,在“情”的享乐上,甚至是抛开了世俗所推崇的修养,以至于在很多日本孩子的年幼时期,他们就明确的知道自己该怎样做,甚至是毫无怨言的接受更为严苛的行为训练。这种从小就极力迎合外部世界而造就的钢盔铁甲,一旦有力量从外部打碎这种规则,就会令他们丢盔弃甲,灵魂不知所踪。
結语:
断裂式的教育,使日本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不相矛盾的存在。年少的无拘无束和成年时期过分约束,造成了日本人双重的性格,甚至是选择一条路走到底的“复仇行为”,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日本人不接受任何形式上对他们“自尊”的破坏甚至是践踏。这种对自己的行为极端负责的民族,在“既......又......”的选择上不需要任何时间去转变,也不会存在任何的痛苦,而是像使用旋转按钮一样自由。如此没有感情投入的行为方式,是这个民族拥有的独特精神。
参考文献:
[1] 鲁思·本尼迪克特.文 化 模 式[M].王 炜,等,译.上 海:三联书店,1988:48.
[2]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
[3] [日]川口敦司.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合一——— 读《菊与刀》[J].开放时代,2000(11).
[4] 游国龙. 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 《菊 与 刀 》与 《家 元 》为 例 [J].日 本 学 刊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