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日,武昌一所小学门前,一群男生哄笑着将一个破旧书包扔来扔去,一个头发蓬乱的小个子男生哭着,随着书包来回奔跑。记者见状上前喝止,那群男生丢下书包,“乡里伢!”他们吐着口水扬长而去。面对询问,小个子男生捡起书包扭头便走。
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戴正清、尹邓安称,这样的孩子属于典型的校园弱势群体。他们曾在全国部分城市做过调查,在当前教育不均衡的状况下,校园里存在不占少数的弱势群体。这些学生不被重视,又无力反抗,处于被歧视的状态,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五类学生处于弱势
后进生:成绩是永远的痛。“就考这么点分,要我是你都不好意思来上学了……”初二男生小李面对嘲讽,早已习惯。采访中小李说:“刚听这话时也难过,但现在麻木了。谁都希望成绩优秀,但现实与希望差距很大,不是我不想学,只是小学基础太差,初中学习进度又快,又没有辅导,实在跟不上。”
小李说。在班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玩不到一块儿,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会成为老师和好学生嘲笑的对象。成绩差的男生被“痞”多了,就干脆在课堂上睡觉或是逃课;一些内向的女生,则苦着一张脸,一声不吭。对此。老师干脆图省事,只要他们不影响课堂纪律,就不管他们,当他们是透明的。看到老师和成绩优秀的同学有说有笑,小李的心里酸酸的。
贫困生:采境差受嘲弄。15岁的小陈,父母双下岗,靠在酋义路附近摆小货摊维持生活。采访时,小陈穿着一双破烂的运动鞋,“这是名牌鞋,是我从哥哥的破烂中淘出来的。”和同龄人一样,小陈也喜欢名牌。
在学校,小陈经常会因装束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班上一些男生为了寻开心。经常品头论足地“糗”他,还给他封号“破烂王”。平时班上搞活动、出游,由于经济紧张,小陈从不参加。
由于贫困,小陈的父母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怨天尤人。小陈说:“我真的蛮痛苦的,我怪爸妈没本事,但看到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又觉得对不起他们。”
离异家庭子女:心灵负荷大。母亲被父亲抛弃,于是迁怒到年幼的孩子,导致孩子心灵自我禁锢。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也是校园的弱势群体,他们心灵的负荷,连成年人都承受不来。
一名教师介绍,班上有一名父母离异的学生,较同龄人早熟、敏感。有一次同学无意中触到他的“痛处”,他不顾同学一再道歉还是出手打人。一名父母离异的女生称,她最怕上课提及家庭,每每这时,同学们都会向她投来异样的眼神,这令她很不自在。
性格有缺陷者:缺少朋友。在学校里,性格孤僻、固执暴躁的学生不受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他们几乎没有朋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卑、嫉妒心强;另外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
有教师告诉记者,班上有一个女孩子性格很孤僻,一个学期没听她说过话,偶尔被老师点名就哭鼻子,久而久之,各科老师几乎忘了她的存在;班上的另外一个男生随父亲生活,饱受父亲的棍棒教育,导致该生孤僻、暴戾的性格,同学都躲着他。
农民工子女:维权意识弱。农民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也成为一个小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面临的问题众多:家庭贫困、学习成绩跟不上、性格自卑内向等。
在学校,农民工子女经常成了被嘲笑的对象,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很多奖项评比、活动他们不能参加;学校在教育资源(如电脑室、阅览室等)短缺的情况下,只能优先照顾那些武汉市的学生。由于农民T整体维权意识不强,他们的孩子在外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也多是不了了之。同时,农民工子女面临更多的弱势问题:家庭贫困、学习后进等。
校园弱势群体的教育难题
采访中,受访教师们坦称,上述五种情况的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情况或轻或重。不少学生同时面临父母离异、家庭贫困或成绩后进的问题,也使得这些学生身处的环境越发不利,教育起来相当棘手。
记者了解到,校园弱势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如下的心理共性:
自卑。“我就这命了”“我不行”,采访中,每每记者鼓励弱势学生时。他们常以这样的话来应答。武昌柴东小学接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但当学校欲发放调查表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没有一名学生主动领取调查表,他们害怕学校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担心因此受到歧视。程校长说:“这些学生较为悲观,总感到自己不如人、无所作为。”
孤僻、敏感。弱势学生无一例外地缺少朋友,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不愿向人袒露内心。武昌黄鹤楼中学的一名教师告诉记者,处于弱势圈子的女生格外敏感,有时老师无意的一句批评,都会让她们耿耿于怀。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已经令这些学生变得敏感。
弱势学生不信任他人。由于受到自身弱势的限制,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周围的人在轻视、伤害自己,平时待人也不够真诚,这就造成了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教师感叹教育棘手
“这些孩子管起来很棘手,一是难见效果;二是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孩子。”受访的教师坦言。
在小学任教的黄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班上曾有个女生,其父母离异,性格很孤僻,在学生成长导师制中,她主动请缨当该生的导师。每个星期,她找孩子谈话两次,每月去家访两次。一个学期下-来,黄老师却气馁了,师生交流时,该生一声不吭,问多了就哭;孩子从不愿说心里话;家访多了,孩子还显得不耐烦。
教育见不到成效后,不少教师生出这样的想法:只要孩子不惹事,就干脆不管,毕业证一到手,就万事大吉。如此,弱势学生带着弱势进入社会,将面临更现实、更残酷的问题。
帮孩子走出弱势圈子
校园弱势学生父母离异、家庭贫困,是当前教育难以改变的事实,但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心理弱势圈子,则是教育能够做到的。
家长要树立正确教子观。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调教出好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为弱势学生家长传授正确的教子观念、改善家教是必须的。
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一定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要避免过分批评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羞耻感和自卑感。同时要善于倾听孩子,让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进行情绪调节。家长也要注重自我教育,要控制不良情绪。家长做事应考虑孩子的感受,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特别要避免将大人的纠纷伤害到孩子。
教师须多点耐心。面对校园弱势群体,教师的帮扶、鼓励、多关注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不歧视、不冷落弱势学生,只有校风好了,弱势群体成长的大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对于那些自卑感强、孤僻的学生,可 利用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并创设机会,让他们服务于集体,在学生互助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如举行班级生日会等,都可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让弱势学生乐观起来。
教师不要因为收效甚微而放弃弱势学生。对此,教师还是应多点耐心,也许下一步你就能看到孩子的转变。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弱势学生微小的转变不会写在脸上,当转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转变,教师的教育坚持下去,挽救的不仅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家庭。
弱势学生不要小看自己。让弱势群体走出弱势圈子,仅有外界的努力也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弱势学生的心理脆弱,挫折教育是亟待加强的。家长和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教育弱势学生直面挫折,鼓励其走出困境,以提高其抗挫能力。
弱势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对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优势,通过赞赏和鼓励让他们肯定自己,一步步驱散自卑情绪。
弱势生“利好”政策的冷思考
为了帮助弱势学生群体摆脱弱势,武汉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学生的政策。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效果多少打了折扣,究其原因是落实过程中出了纰漏。
对于人数日益增多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教育部门明令数百所中小学向他们敞开大门,免收借读费。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成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学习跟不上,行为、卫生习惯差令他们受歧视。如何让这些学生在校健康成长,是教育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逐渐在小学和初中铺开,改革最大的亮点,便是以等级制取代分数制,以求降低分数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政策颁布伊始,饱受分数歧视的学生一片欢呼声,但现实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学、升学仍是评价的重中之重,学校不得不将学习放在第一位,于是学校恢复分数制,仍然以分数来区分优秀生、后进生。政策未落实,弱势学生就难以摆脱弱势的烙印。
其实,对于那些家境贫困、父母离异的弱势学生,学校和社会也不乏热心人伸出援手,最常见的莫过于学校对特困生实行减免,社会人士为其资助等。有的学校为了扩大影响,对接受援助的学生进行公示,此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弱势学生在获得援助的同时,自尊心也进一步被削弱了,这又是教育的一例疏忽。
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戴正清、尹邓安称,这样的孩子属于典型的校园弱势群体。他们曾在全国部分城市做过调查,在当前教育不均衡的状况下,校园里存在不占少数的弱势群体。这些学生不被重视,又无力反抗,处于被歧视的状态,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五类学生处于弱势
后进生:成绩是永远的痛。“就考这么点分,要我是你都不好意思来上学了……”初二男生小李面对嘲讽,早已习惯。采访中小李说:“刚听这话时也难过,但现在麻木了。谁都希望成绩优秀,但现实与希望差距很大,不是我不想学,只是小学基础太差,初中学习进度又快,又没有辅导,实在跟不上。”
小李说。在班上,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玩不到一块儿,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会成为老师和好学生嘲笑的对象。成绩差的男生被“痞”多了,就干脆在课堂上睡觉或是逃课;一些内向的女生,则苦着一张脸,一声不吭。对此。老师干脆图省事,只要他们不影响课堂纪律,就不管他们,当他们是透明的。看到老师和成绩优秀的同学有说有笑,小李的心里酸酸的。
贫困生:采境差受嘲弄。15岁的小陈,父母双下岗,靠在酋义路附近摆小货摊维持生活。采访时,小陈穿着一双破烂的运动鞋,“这是名牌鞋,是我从哥哥的破烂中淘出来的。”和同龄人一样,小陈也喜欢名牌。
在学校,小陈经常会因装束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班上一些男生为了寻开心。经常品头论足地“糗”他,还给他封号“破烂王”。平时班上搞活动、出游,由于经济紧张,小陈从不参加。
由于贫困,小陈的父母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怨天尤人。小陈说:“我真的蛮痛苦的,我怪爸妈没本事,但看到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又觉得对不起他们。”
离异家庭子女:心灵负荷大。母亲被父亲抛弃,于是迁怒到年幼的孩子,导致孩子心灵自我禁锢。大部分离异家庭的子女也是校园的弱势群体,他们心灵的负荷,连成年人都承受不来。
一名教师介绍,班上有一名父母离异的学生,较同龄人早熟、敏感。有一次同学无意中触到他的“痛处”,他不顾同学一再道歉还是出手打人。一名父母离异的女生称,她最怕上课提及家庭,每每这时,同学们都会向她投来异样的眼神,这令她很不自在。
性格有缺陷者:缺少朋友。在学校里,性格孤僻、固执暴躁的学生不受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他们几乎没有朋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表示,当前中小学生性格上出现缺陷一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自卑、嫉妒心强;另外一种倾向是“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样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有的甚至表现得很残忍。
有教师告诉记者,班上有一个女孩子性格很孤僻,一个学期没听她说过话,偶尔被老师点名就哭鼻子,久而久之,各科老师几乎忘了她的存在;班上的另外一个男生随父亲生活,饱受父亲的棍棒教育,导致该生孤僻、暴戾的性格,同学都躲着他。
农民工子女:维权意识弱。农民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也成为一个小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面临的问题众多:家庭贫困、学习成绩跟不上、性格自卑内向等。
在学校,农民工子女经常成了被嘲笑的对象,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很多奖项评比、活动他们不能参加;学校在教育资源(如电脑室、阅览室等)短缺的情况下,只能优先照顾那些武汉市的学生。由于农民T整体维权意识不强,他们的孩子在外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也多是不了了之。同时,农民工子女面临更多的弱势问题:家庭贫困、学习后进等。
校园弱势群体的教育难题
采访中,受访教师们坦称,上述五种情况的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情况或轻或重。不少学生同时面临父母离异、家庭贫困或成绩后进的问题,也使得这些学生身处的环境越发不利,教育起来相当棘手。
记者了解到,校园弱势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如下的心理共性:
自卑。“我就这命了”“我不行”,采访中,每每记者鼓励弱势学生时。他们常以这样的话来应答。武昌柴东小学接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但当学校欲发放调查表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没有一名学生主动领取调查表,他们害怕学校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担心因此受到歧视。程校长说:“这些学生较为悲观,总感到自己不如人、无所作为。”
孤僻、敏感。弱势学生无一例外地缺少朋友,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天地里,不愿向人袒露内心。武昌黄鹤楼中学的一名教师告诉记者,处于弱势圈子的女生格外敏感,有时老师无意的一句批评,都会让她们耿耿于怀。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已经令这些学生变得敏感。
弱势学生不信任他人。由于受到自身弱势的限制,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周围的人在轻视、伤害自己,平时待人也不够真诚,这就造成了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教师感叹教育棘手
“这些孩子管起来很棘手,一是难见效果;二是一不小心就会伤了孩子。”受访的教师坦言。
在小学任教的黄老师举了一个例子,班上曾有个女生,其父母离异,性格很孤僻,在学生成长导师制中,她主动请缨当该生的导师。每个星期,她找孩子谈话两次,每月去家访两次。一个学期下-来,黄老师却气馁了,师生交流时,该生一声不吭,问多了就哭;孩子从不愿说心里话;家访多了,孩子还显得不耐烦。
教育见不到成效后,不少教师生出这样的想法:只要孩子不惹事,就干脆不管,毕业证一到手,就万事大吉。如此,弱势学生带着弱势进入社会,将面临更现实、更残酷的问题。
帮孩子走出弱势圈子
校园弱势学生父母离异、家庭贫困,是当前教育难以改变的事实,但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心理弱势圈子,则是教育能够做到的。
家长要树立正确教子观。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调教出好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为弱势学生家长传授正确的教子观念、改善家教是必须的。
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一定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要避免过分批评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羞耻感和自卑感。同时要善于倾听孩子,让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以进行情绪调节。家长也要注重自我教育,要控制不良情绪。家长做事应考虑孩子的感受,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特别要避免将大人的纠纷伤害到孩子。
教师须多点耐心。面对校园弱势群体,教师的帮扶、鼓励、多关注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不歧视、不冷落弱势学生,只有校风好了,弱势群体成长的大环境才能得到改善。
对于那些自卑感强、孤僻的学生,可 利用集体活动,引导他们参与,并创设机会,让他们服务于集体,在学生互助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如举行班级生日会等,都可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让弱势学生乐观起来。
教师不要因为收效甚微而放弃弱势学生。对此,教师还是应多点耐心,也许下一步你就能看到孩子的转变。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弱势学生微小的转变不会写在脸上,当转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转变,教师的教育坚持下去,挽救的不仅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家庭。
弱势学生不要小看自己。让弱势群体走出弱势圈子,仅有外界的努力也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弱势学生的心理脆弱,挫折教育是亟待加强的。家长和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教育弱势学生直面挫折,鼓励其走出困境,以提高其抗挫能力。
弱势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对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优势,通过赞赏和鼓励让他们肯定自己,一步步驱散自卑情绪。
弱势生“利好”政策的冷思考
为了帮助弱势学生群体摆脱弱势,武汉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学生的政策。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效果多少打了折扣,究其原因是落实过程中出了纰漏。
对于人数日益增多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教育部门明令数百所中小学向他们敞开大门,免收借读费。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成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学习跟不上,行为、卫生习惯差令他们受歧视。如何让这些学生在校健康成长,是教育部门应该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逐渐在小学和初中铺开,改革最大的亮点,便是以等级制取代分数制,以求降低分数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政策颁布伊始,饱受分数歧视的学生一片欢呼声,但现实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在学校的评价体系中,教学、升学仍是评价的重中之重,学校不得不将学习放在第一位,于是学校恢复分数制,仍然以分数来区分优秀生、后进生。政策未落实,弱势学生就难以摆脱弱势的烙印。
其实,对于那些家境贫困、父母离异的弱势学生,学校和社会也不乏热心人伸出援手,最常见的莫过于学校对特困生实行减免,社会人士为其资助等。有的学校为了扩大影响,对接受援助的学生进行公示,此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弱势学生在获得援助的同时,自尊心也进一步被削弱了,这又是教育的一例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