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现展出一张清代采用“骨木镶嵌”技艺装饰的架子床,其外观质朴大方,经查证与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族有着不可磨灭的渊源和联系,是研究清代家具及清末北洋海军人物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不仅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绝佳教材。
关键词:架子床;骨木镶嵌;丁汝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收藏可移动文物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相关藏品为主,包括海底出水舰船文物、历史文献照片档案及北洋海军将士私人用品等。1995年,该院在安徽庐江征集到一张“巧嵌精雕”的架子床,并作为馆内基本陈列“丁汝昌寓所”的重要展品对外展出。这一精美家具,经查证与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族有着不可磨灭的渊源和联系,是研究清代家具及清末北洋海军人物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文物概述
古人云: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架子床作为一种“有柱有顶”床,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床榻类家具,供人们“睡眠安歇”之用。这张通长2.01、通高2.1、进深1.55米的架子床,外观质朴,是清代富裕家庭较为常见的一种家具,但因为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族的传世之物,因此有了“与众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图1)。经过鉴定,这张架子床被定为近现代一级文物。
该床以黄檀木为主材,以牛骨、黄杨木等为镶嵌辅料,床面为藤编(局部缺损)。床四角立柱,三面床围,正面装门罩(门罩上部攒接图案缺失)。在床围、床楣、门罩等局部辅以“骨木镶嵌”工艺装饰人物、花鸟、博古等吉祥图案。床腿肩部雕兽面,足下为兽爪。整个架子床用料精细,做工考究,造型较之清代典型的繁缛富丽风格,则显得简练端庄、古朴大方,又在细节处见匠心独运、巧嵌精雕。
二、镶嵌工艺
镶嵌工艺是我国古典家具制作中最为常见的工艺手法,将不同材料嵌入硬木家具上作为装饰作用,可起到绚丽华贵的艺术效果。家具镶嵌工艺及其所用材料,可谓丰富多样、多姿多彩。镶嵌材料种类繁多,有螺钿、牙骨、玉石、珐琅、瓷板、木雕、料石、金属、玻璃等多种材质。自清乾隆始,清代社会靡费奢侈之风日盛。家具制造行业受此影响,开始在用料、造型、装饰等多方面极尽奢华之能事,形成了浑厚庄重、雍容华贵的风格。此时的宫廷家具,“其材质之优、工艺之精、雕饰之繁”,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匠人也将镶嵌工艺发展到极致,将诸多工艺手法和材料巧妙结合,形成了“繁缛富丽”为特点的清式家具。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收藏的这张架子床,其镶嵌工艺从技术、用料方面特点来分析,可以判断源自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这张架子床,采用了黄杨木、牛骨等镶嵌材料,并以平嵌手法予以装饰,是典型的宁波工艺。骨木镶嵌作为浙江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门技艺,是在木坯起槽实剔后,将锯好线条花纹的骨片用黄鱼胶黏结嵌入木坯中,经过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可达到突出骨木黑白对比的效果。传统的骨木镶嵌工艺有高嵌和平嵌之分:高嵌是将骨片嵌入木坯后凸起约几毫米,再采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精雕细刻;平嵌是将骨片嵌入木坯,然后刨平修光,再以刀笔在已镶嵌的骨片上刻出图案及线描 。在镶嵌材料的选择上,多以牛骨、黄杨木、螺钿等嵌材,在一些传世工艺品中,还使用了象牙、鱼骨、铜片、腊石等材质。
在丁汝昌寓所展出的这张架子床,相较而言外观质朴、装饰适度,镶嵌材料仅使用了较为常见的牛骨、黄杨木两种材质,所用也是平嵌工艺,可以说是清代架子床中较为普通的一款。在门罩、床围等显要部位,使用落堂攒框镶板工艺装饰。门罩镶板中,以人物故事、博古为题材;三面床围镶板中则饰有花鸟图案,花卉主体及部分花鸟等作为画面背景和衬托部位用黄杨木拼嵌,前景重点区域中如盛开的花朵、翔飞的喜鹊,则以牛骨镶嵌,形成了生动、有趣、富有层次感的艺术效果。在床顶、前角柱等部位,还镶嵌有双凤戏珠、馨香长寿(寿桃)、回纹、花卉草木等图案(图2)。
三、文物来历
两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极其有限兵力,却凭借“坚船利炮”长驱直入打开中国国门。一部中国近代史几乎成为列强以战争和逼签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国自此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国门洞开的危险。中华民族被迫开启艰难而又屈辱的近代史历程。为加强海防和抵抗侵略,1888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以蒸汽铁甲战舰为主力的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应运成军。成军时,北洋海军拥有主力战舰大小25艘,舰队实力居亚洲之首。统领这支龙旗飘扬舰队的指挥官,就是架子床所属家族的主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陆军行伍出身。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置军舰,归国后遂受命统领北洋水师(北洋海军前身)。1882年,因接舰有功赏头品顶戴,赐“西林巴图鲁”勇号。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海域展开激战,史称黄海海战。丁汝昌指挥舰队应战,负伤后仍坚持督战,然虽重创敌舰,但参战战舰包括致远、经远在内有5艘被击沉,损失惨重。后奉丁汝昌“避战保船”之命,退守威海卫,困守港内。1895年,日军攻陷威海卫。丁汝昌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拒敌诱降,自杀殉国。
1895年,丁汝昌用死表现了一个军人的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100年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到安徽省巢湖市高林乡(今散兵镇)汪郎中村,来到丁汝昌的家乡,将这张珍贵的架子床带回了他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刘公岛。
四、征集过程
建馆初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拥有刘公岛海军公所、丁汝昌寓所、海防炮台等诸多不可移动文物,但可移动文物却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关征集工作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长期以来,征集工作得到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与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成绩可圈可点。但征集伊始,却是困难重重,原因在于:甲午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们普遍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上门寻访征集时,后裔群体出于种种考虑,并未给予积极响应。在这一情形下,馆方将联系的过程当作对甲午战争历史研究谬误进行纠偏补弊的过程,将寻访过程当作宣传北洋海军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勇抗强敌英雄事迹的过程。通过不断宣传和长期不断联系,在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征集工作终于打开了局面。目前,在将士后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征集的甲午战争相关文物史料达100余件。
五、文物价值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中国甲午戰争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将其与博物馆社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张架子床被征集回刘公岛后,一直被陈列在位于刘公岛西侧的由丁汝昌寓所辟建的丁汝昌纪念馆内。丁汝昌寓所是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及家眷在刘公岛上的住所,他们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将架子床陈列在这一蕴含特定人物及历史的场所内,可谓“恰如其分”。这张架子床与其他藏品连同丁汝昌寓所建筑本身,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性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供了形象、生动、直观的历史教材。
这张质朴简练的架子床虽无富丽堂皇的外表,却从一个微小的点反映出清末爱国海军将领丁汝昌“个人荣辱系于国之盛衰”的一生,成为北洋海军兴衰及甲午战争历史的重要见证,在为研究北洋海军人物历史提供重要实物史料的同时,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在近代中国家具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明伟.宁波骨木镶嵌[J].浙江工艺美术,2007(04):P12.
2.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刘文杰,单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大学,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甲午战争史研究
关键词:架子床;骨木镶嵌;丁汝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收藏可移动文物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相关藏品为主,包括海底出水舰船文物、历史文献照片档案及北洋海军将士私人用品等。1995年,该院在安徽庐江征集到一张“巧嵌精雕”的架子床,并作为馆内基本陈列“丁汝昌寓所”的重要展品对外展出。这一精美家具,经查证与清末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族有着不可磨灭的渊源和联系,是研究清代家具及清末北洋海军人物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文物概述
古人云: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架子床作为一种“有柱有顶”床,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床榻类家具,供人们“睡眠安歇”之用。这张通长2.01、通高2.1、进深1.55米的架子床,外观质朴,是清代富裕家庭较为常见的一种家具,但因为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族的传世之物,因此有了“与众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图1)。经过鉴定,这张架子床被定为近现代一级文物。
该床以黄檀木为主材,以牛骨、黄杨木等为镶嵌辅料,床面为藤编(局部缺损)。床四角立柱,三面床围,正面装门罩(门罩上部攒接图案缺失)。在床围、床楣、门罩等局部辅以“骨木镶嵌”工艺装饰人物、花鸟、博古等吉祥图案。床腿肩部雕兽面,足下为兽爪。整个架子床用料精细,做工考究,造型较之清代典型的繁缛富丽风格,则显得简练端庄、古朴大方,又在细节处见匠心独运、巧嵌精雕。
二、镶嵌工艺
镶嵌工艺是我国古典家具制作中最为常见的工艺手法,将不同材料嵌入硬木家具上作为装饰作用,可起到绚丽华贵的艺术效果。家具镶嵌工艺及其所用材料,可谓丰富多样、多姿多彩。镶嵌材料种类繁多,有螺钿、牙骨、玉石、珐琅、瓷板、木雕、料石、金属、玻璃等多种材质。自清乾隆始,清代社会靡费奢侈之风日盛。家具制造行业受此影响,开始在用料、造型、装饰等多方面极尽奢华之能事,形成了浑厚庄重、雍容华贵的风格。此时的宫廷家具,“其材质之优、工艺之精、雕饰之繁”,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匠人也将镶嵌工艺发展到极致,将诸多工艺手法和材料巧妙结合,形成了“繁缛富丽”为特点的清式家具。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收藏的这张架子床,其镶嵌工艺从技术、用料方面特点来分析,可以判断源自宁波的骨木镶嵌工艺。这张架子床,采用了黄杨木、牛骨等镶嵌材料,并以平嵌手法予以装饰,是典型的宁波工艺。骨木镶嵌作为浙江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门技艺,是在木坯起槽实剔后,将锯好线条花纹的骨片用黄鱼胶黏结嵌入木坯中,经过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可达到突出骨木黑白对比的效果。传统的骨木镶嵌工艺有高嵌和平嵌之分:高嵌是将骨片嵌入木坯后凸起约几毫米,再采用浅浮雕的手法进行精雕细刻;平嵌是将骨片嵌入木坯,然后刨平修光,再以刀笔在已镶嵌的骨片上刻出图案及线描 。在镶嵌材料的选择上,多以牛骨、黄杨木、螺钿等嵌材,在一些传世工艺品中,还使用了象牙、鱼骨、铜片、腊石等材质。
在丁汝昌寓所展出的这张架子床,相较而言外观质朴、装饰适度,镶嵌材料仅使用了较为常见的牛骨、黄杨木两种材质,所用也是平嵌工艺,可以说是清代架子床中较为普通的一款。在门罩、床围等显要部位,使用落堂攒框镶板工艺装饰。门罩镶板中,以人物故事、博古为题材;三面床围镶板中则饰有花鸟图案,花卉主体及部分花鸟等作为画面背景和衬托部位用黄杨木拼嵌,前景重点区域中如盛开的花朵、翔飞的喜鹊,则以牛骨镶嵌,形成了生动、有趣、富有层次感的艺术效果。在床顶、前角柱等部位,还镶嵌有双凤戏珠、馨香长寿(寿桃)、回纹、花卉草木等图案(图2)。
三、文物来历
两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极其有限兵力,却凭借“坚船利炮”长驱直入打开中国国门。一部中国近代史几乎成为列强以战争和逼签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国自此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国门洞开的危险。中华民族被迫开启艰难而又屈辱的近代史历程。为加强海防和抵抗侵略,1888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以蒸汽铁甲战舰为主力的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应运成军。成军时,北洋海军拥有主力战舰大小25艘,舰队实力居亚洲之首。统领这支龙旗飘扬舰队的指挥官,就是架子床所属家族的主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陆军行伍出身。1875年,受命赴英国购置军舰,归国后遂受命统领北洋水师(北洋海军前身)。1882年,因接舰有功赏头品顶戴,赐“西林巴图鲁”勇号。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海域展开激战,史称黄海海战。丁汝昌指挥舰队应战,负伤后仍坚持督战,然虽重创敌舰,但参战战舰包括致远、经远在内有5艘被击沉,损失惨重。后奉丁汝昌“避战保船”之命,退守威海卫,困守港内。1895年,日军攻陷威海卫。丁汝昌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头,拒敌诱降,自杀殉国。
1895年,丁汝昌用死表现了一个军人的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100年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到安徽省巢湖市高林乡(今散兵镇)汪郎中村,来到丁汝昌的家乡,将这张珍贵的架子床带回了他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刘公岛。
四、征集过程
建馆初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拥有刘公岛海军公所、丁汝昌寓所、海防炮台等诸多不可移动文物,但可移动文物却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关征集工作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长期以来,征集工作得到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与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成绩可圈可点。但征集伊始,却是困难重重,原因在于:甲午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们普遍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上门寻访征集时,后裔群体出于种种考虑,并未给予积极响应。在这一情形下,馆方将联系的过程当作对甲午战争历史研究谬误进行纠偏补弊的过程,将寻访过程当作宣传北洋海军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勇抗强敌英雄事迹的过程。通过不断宣传和长期不断联系,在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征集工作终于打开了局面。目前,在将士后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征集的甲午战争相关文物史料达100余件。
五、文物价值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中国甲午戰争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自1985年建馆以来一直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将其与博物馆社教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张架子床被征集回刘公岛后,一直被陈列在位于刘公岛西侧的由丁汝昌寓所辟建的丁汝昌纪念馆内。丁汝昌寓所是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及家眷在刘公岛上的住所,他们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将架子床陈列在这一蕴含特定人物及历史的场所内,可谓“恰如其分”。这张架子床与其他藏品连同丁汝昌寓所建筑本身,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性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供了形象、生动、直观的历史教材。
这张质朴简练的架子床虽无富丽堂皇的外表,却从一个微小的点反映出清末爱国海军将领丁汝昌“个人荣辱系于国之盛衰”的一生,成为北洋海军兴衰及甲午战争历史的重要见证,在为研究北洋海军人物历史提供重要实物史料的同时,也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在近代中国家具历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明伟.宁波骨木镶嵌[J].浙江工艺美术,2007(04):P12.
2.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刘文杰,单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大学,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甲午战争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