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计编《兰亭序》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1450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共41人,到会稽山的兰渚,即今浙江绍兴西南水边修楔(在水边祓除不祥,实际上成为一种游乐)。他们在兰亭饮酒赋诗,非常高兴。王羲之酒酣之际,在蚕茧纸上,用鼠须笔挥毫疾书了一篇28行,324个字的《兰亭序》,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王羲之书法的杰作。
  《兰亭序》问世后,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葩,众口交誉,风靡后世。南朝梁武帝萧衍在评《兰亭序》时说:"王右军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故历代宝之。"《兰亭序》被后世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因此历代喜欢王羲之书法的人,都想得到它。
  相传,《兰亭序》最后为唐太宗用诡计获得。
  唐太宗在文学和书法上很有造诣,能写一手漂亮的飞白。他即位不久,就在全国搜购图书和名书法家的墨迹,结果得到了大量王羲之的墨宝。可有一件,传说中最精采的《兰亭序》未得到。
  《兰亭序》到底落在谁手?
  经多方打听后,太宗了解到,王羲之本人对《兰亭序》也极为珍视,当作传家宝留给予孙。传至第七代孙为僧人智永,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智永年近百岁去世时,将珍藏的《兰亭序》交给弟子辨才保存。太宗三次将辨才召进长安,愿出重赏要他献出《兰亭序》,辨才一直推说在战乱中早已遗失,不知下落。
  不久,在辨才主持的寺院越州(今绍兴)永钦寺中,来了一位潦倒的书生,辨才和他谈了一会,话很投机,于是请他到房内坐,一同下棋弹琴,并谈论诗文历史。辨才非常高兴,留他在寺中住宿,并彻夜长谈。第二天临别时,辨才请书生有空就来玩。书生果然常来。二人经常饮酒谈诗论文,感情更融洽了。一次谈起书法,书生说:“我过去学过二王的楷书,对书法非常爱好,现在随手还带着二王的几份墨迹。”辨才一听,触其所好,马上说:“明天拿来,我们欣赏一下。”第二天书生带了好几份二王所写的墨迹去,辨才细细地看过之后说:“真倒是真的,可惜还不是二王写得最好的。我有一份真迹,很不寻常。”书生问:“是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序帖。”书生笑着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兰亭的真迹哪能存在,你这大约是响拓出来的伪作吧?”辨才说:“我师傅珍藏多年,临终时亲手交给我的,你明天来看吧。”
  第二天书生来了,见老和尚爬上梯子,从屋梁木上所挖的洞中,取出那珍贵的《兰亭序》。
  不久,辨才有事出门。书生一个人来到他的书房,将《兰亭序》及自己带来的二王字帖都拿走,然后去到地方长官处,怀中掏出一道圣旨,原来书生是御史萧翼装扮的,奉旨前来设计取《兰亭序》。
  原来这是唐太宗和宰相房玄龄定下的骗取《兰亭序》的真迹的计谋。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临死前还嘱咐儿子,要把《兰亭序》带进棺材里去。李治遵从父命,果然用玉匣装着《兰亭序》藏在唐太宗的坟墓昭陵里。后来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盗掘了昭陵,从此《兰亭序》的真迹便真的失去下落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或临本。尽管如此,《兰亭序》的基本丰姿和神采总还可以看出几分。
其他文献
胡适年长季羡林10岁。对季羡林而言,胡适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可引为知己的良友。  1944年,季羡林因二战被困德国,听说陈寅恪先生正在英国就医,连忙给陈寅恪写了一封致敬信,并附上发表在哥根廷科学院集刊上用德文写成的论文,汇报自己十年来学习的成绩。陈寅恪很快回信,问季羡林愿不愿意到北大去任教。季羡林立即回信同意。于是,陈寅恪将季羡林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欣然接受了这个三十岁出头的
期刊
让孔子看走眼的子羽    子羽是澹台灭明的字,澹台为复姓。他是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弟子之一,比孔子小39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状貌甚恶”,也就是长得十分难看。史载子游(亦为孔子的弟子)做武城地方长官时,孔子曾问他治下有没有贤达才俊,子游便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选择捷径小道投机取巧,若没有公事也从不到我的屋里来,表明他是个不趋炎附势的刚正之人。在子游的推荐下,早就想拜
期刊
中央于1949年夏初决定让我去湖南任省委书记。准备先我南下的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金明和高文华等先到天津集中,我们一起考虑并讨论了湖南工作的大政方针。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党执政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城市。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从湖南的具体情况来看,我认为在开头一段时期内,工作重点还应放在农村。因为有下列情况必须考虑:  第一,湖南刚解放,人口近90%在农村,城市人口比例很少。  第二,
期刊
今年又是甲午年。  回眸历史,我感到,没有比甲午年能让中国人更深刻地感悟历史和敬重历史了,更清醒地反思历史和审视历史了,更理性地认知历史和解读历史了。尽管历史已远去,但那些事和那些人早已镌刻在历史的长卷上,在等着后人们去重温、去缅怀、去祭奠。  走进历史的最深处,远处闪烁着灯光,渐行渐近,我看清楚了,那是祭奠历史的烛光,是点燃希望的烛光,更是凝聚起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正义力量的烛光。  铭记历史
期刊
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是清乾隆时期,由欧洲传教士意大利人郎世宁主持设计,法国人蒋友仁设计监修,清宫廷匠师制作而成的。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青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  当年的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正中是一个高约两米的蛤蜊石雕,池两旁呈八字形各排出6个石座。南岸分别为子鼠、寅虎、辰龙、午马、申猴、戌狗;
期刊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任国学院导师一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其实,从《吴宓日记》中的记载来看,在推荐陈寅恪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问题上,吴宓起了决定性作用。  决定筹建清华国学院之后,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任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章太炎坚辞不就,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就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  从现有资料看,曹云祥没
期刊
嘉庆的老爸乾隆在位时,喜欢下基层娱乐,培养了一大批跟在领导屁股后面歌功颂德拍马屁、腆着脸皮说假话的官员。这种官场陋习,到嘉庆当一把手时,非但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什么景星庆云、什么吉语祥瑞,今天日月合璧,明天五星联珠,好像嘉庆上台,凡夫俗子举双手赞成还不够,连老天爷都要赶来凑热闹,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对嘉庆当一把手的支持和拥护。  刚上台的嘉庆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这些官员们忽悠自
期刊
科举考试规矩很多,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科举考试的考场是专用的,不做其他用途。这些专供科举考试用的场所叫做贡院。乡试和会试都以贡院作为考试场所,因
期刊
棋,上至帝王公卿,下至黎民百姓,谁都可以小试身手。  围棋和象棋都起源于中国。先秦对棋艺统称“博弈”。弈,指围棋;博,指的是包括象棋在内的棋类。  下围棋是一种高级的智力较量。围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当时的文化青年把学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孟子曾讲:“别看棋盘上只有黑白两种棋子,十九道纵横线,三百六十一个棋位,可走起来千变万化。”  下棋要靠棋手整体构思、布局和运用兵力(棋子)的能力取胜,古
期刊
一所小学校里走出五位将军!  听着这样的数字,你也许不会相信,但这却只是这所小学辉煌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这所小学曾先后向革命队伍输送了近200人。从这里走出的年轻人,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在枪林弹雨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解放后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中除去上面的5位将军,还有1人成长为副部级干部、7人成长为厅师级干部、近10人成长为县团级干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