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磺胺类药物未发现以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的病死率是较高的。以抗脑膜炎球菌马血清治疗的结果,病死率约为30%左右,即使在病期的第1-3天内给予血清,病死率亦达15%。1937年开始应用氨苯磺胺治疗之後,总死亡率降低到10%左右。1941年开始用磺胺嘧啶治疗,一般於给药後2-5天内发热消失,脑膜刺激症状消退,脑脊液亦逐渐回复正常,除了婴儿、儿童及老年病例的病情较为严重者,以磺胺嘧啶治疗的病死率仍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磺胺类药物未发现以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的病死率是较高的。以抗脑膜炎球菌马血清治疗的结果,病死率约为30%左右,即使在病期的第1-3天内给予血清,病死率亦达15%。1937年开始应用氨苯磺胺治疗之後,总死亡率降低到10%左右。1941年开始用磺胺嘧啶治疗,一般於给药後2-5天内发热消失,脑膜刺激症状消退,脑脊液亦逐渐回复正常,除了婴儿、儿童及老年病例的病情较为严重者,以磺胺嘧啶治疗的病死率仍高,约15%左右,青壮年病例的病死率仅在3-5%,如Thomas氏报告美国某部军队1942-1943年,有士兵1,271人发病,仅38例死亡,病死率为3%,Bush等氏报告某海军医院1944年收治的76例未有死亡者。这都说明磺胺嘧啶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有其优越的疗效。
其他文献
19世纪70年代即已建立了贫血与胃肠道疾患有关的学说。包特金氏曾指出恶性贫血和胃肠道疾患有关。姆·普·科查洛夫斯基氏(М.П.Кончаловский)和法贝尔氏(K.Faber)也曾确定胃液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萎黄病)有密切的关系。内科医生所遇到的贫血疾患,大部分带有某种程度的消化道紊乱。虽然如此,贫血的发病原理至今还没有很完满的解释。
关于钾离子对于人体正常生理和病态生理的重要性在最近数年来有极大的进展。如Fenn、Harrop、Benedict、Heppel及Atchley等氏的研究奠定了今日研究钾离子的基础。火焰光度计是测定体液钾离子浓度的实用而简便的方法,它的应用引起对此方面的研究兴趣。又如Winkler、Hoff、Smith等氏的研究均增加了我们对于钾离子功能的知识。虽然,目前我们对于钾离子在人体中作用尚未充分了解,但是
远在19世纪末叶,睡眠疗法即被提出,首先在精神病院应用,其主要治疗对象是急性长期兴奋状态的患者。因为所用的麻醉剂具有剧烈毒性,且以长而深的麻醉方式进行,所以麻醉药中毒或其他并发症很容易发生。嗣后各种麻醉药的选择与应用虽经改善,但因其主要的适应证限于急性顽固的兴奋状态,其治疗非赖大量麻醉剂不能奏效,所以中毒现象仍常有发生。
在祖国工业建设的高潮中,工业中毒的重要性逐渐为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金属汞及汞化合物应用的范围很广,因而发生汞中毒的也屡见不鲜。解放后各地卫生工作者对汞中毒曾作了些调查与分析,但对于慢性汞中毒和肝脏疾病的关系未曾提及。国外文献亦未述及。作者等最近见到一例慢性汞中毒与肝硬化同时存在之情况,特提出报告,以供同道参考。
肺吸虫虽以肺脏为其主要寄居部位,但临床经验、病理解剖及动物实验均证明其亦能侵犯全身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肌肉、睾丸、副睾、胸腹其他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
在现代医学中,较长时间的静脉输液在各科治疗的应用极为普遍,常用的静脉穿刺和静脉切开术,虽简便易行,但在临床应用中常有缺点。前者往往因患者神志不清或不合作,固定不易,以致尖锐之针头穿破血管,进入皮下组织,或者针头进入血管的深度过浅,容易退出血管。后者需要切开静脉和结扎该静脉的远端。输液结束后,该静脉即丧失原有功能。有时皮下静脉细小,静脉滴入针头的尖端膨大钝圆,不容易送入切开的静脉。且因静脉受损较多,
兹报告一例亚急性(水肿性)肾炎,用一般常规疗法一年多未能收效,试用“疟疾疗法”后获得完全缓渐。
俄罗斯生理学之父谢切诺夫在其天才著作“大脑反射”中最先确定了意识与非意识生活底全部动作底反射特征。反射原则底通用性要求我们对治疗措施底机制观点作重新的审查。巴甫洛夫指出了口内苦味对胃分泌及口内盐酸对胰液分泌的反射作用。阿朴吗啡及吐根也是通过胃化学感受器引起支气管粘液腺底分泌。对药物反应底反射原则也可从它们的作用对大脑半球皮质机能状态的依赖性得到证实。例如,药物睡眠时注射胰岛素不论在健康者或糖尿病患
正常的心脏激动发生於窦房结,先传至心房肌,然后经房室结,房室束(希司氏束),束枝和浦金氏纤维而达左右心室。当房室结及房室束的传导功能减低时,来自窦房结的激动就不能及时传至心室,这时可能呈现部分的或完全的传导阻滞。完全性心传导阻滞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即所有的窦房结的激动皆不能经房室结而传至心室。此时心房与心室呈现各自独立的收缩活动,就是房室依照两个节律来收缩,心房依窦性节律,而心室则依其自己的节
组织疗法对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疗效,临床上已有不少的报告。早在1947年费拉托夫院士即曾报告158例中有144例经此法治愈,治愈率达91%。1950年苏联医学研究院波罗特波夫氏在1,651病例中有80%获得持久的效果。我国解放后医药卫生部门掀起了学习苏联先进医学的热潮,数年来关于组织疗法的报道亦颇丰富。1950年12月中央卫生部综合发表全国各大医院组织疗法治疗本病1,561例的结果,有效率约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