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危机。文章认为,体制不顺、权责不清、定位不准、人才不足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路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把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办后勤、一校一后勤、用行政管理手段办后勤的方式转变为用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办后勤。把后勤服务同高校办学分开,突破后勤对高校发展的制约,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因此,正确分析和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寻求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和对策,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0年初,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在该文件的指导下,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后勤社会化的态势基本形成
按照社会化改革的整体要求,全国高校的后勤改革从单项经济承包开始,沿着“推出去”“引进来”的思路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有的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有的高校成立了大型企业集团,有的高校通过社会化方式将社会上的公司和投资商引入学校的后勤服务领域。后勤服务实体开始逐步实质性剥离高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
(二)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了以往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各自建设后勤设施的做法。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新机制。大大加快了后勤设施的建设速度,打破了后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不少高校的学生食堂和宿舍成为高校的参观景点。
(三)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改革激发了后勤服务实体的积极性,通过管理方式的探索、管理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其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
经过六年多的社会化改革,在政府投入不多、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后勤支撑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为高等学校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没有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困难和问题,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危机。
(一)体制不顺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学校同后勤人财物的关系非常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二)责权不清
由计划向市场过渡,后勤实体存在对学校主体的依赖心理,提供服务时强调报酬;要求质量时过分强调酬劳;学校有时过分干预实体的人事、财务、资产的管理过程,不利于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开展。学校同后勤集团的分而不离,导致校内模拟甲乙方关系有名无实,甲方对乙方的管理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三)定位不准
高校后勤是按照纯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还是按照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机制运作?一度有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迷失主流方向,概念和行为上产生偏差,给学校的全局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这是定位不准的表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能和社会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能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运作。但有些职能部门和学校视其为一般盈利性企业,该给的政策不给,该落实的政策不落实,甚至乱收费、乱罚款;有的学校对新组建的实体该投入的不投入,该支持的不支持,存在“甩包袱”倾向。
(四)人才不足
高校后勤企业大多数是从学校“老总务”的后勤系统中剥离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后勤队伍普通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整个后勤实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低。同时,由于高校后勤所处的特殊地位,无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管理和经营人才,从而制约后勤企业的发展。
三、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后勤职工以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等,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高校后勤实体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要坚决杜绝靠涨价推动改革的错误行为,认真处理价格、质量与师生承担能力的问题。政府、学校都要围绕公益性原则,扶植、支持后勤实体做大做强,实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后勤实体始终保持姓“教”性质不能变。政府要继续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确保后勤实体低成本运行,让利给学生;学校要充分认识后勤“保稳”的重要性,在不断改善后勤服务设施的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资产,采取零租赁或部分租赁的形式,为后勤实体低成本运行提供条件。
(二)继续在政策和财力上对后勤实体予以支持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没有各方面的支持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当前在一些地方本应由政府或学校财力支持建设的重要后勤设施或重大基础性生活设备,都转向后勤服务实体承担:一些在改革初期实行的“优惠”政策也被取消,这样做提高了经营成本,不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有可能由于后勤运作成本的增加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服务价格提高,影響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三)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确保后勤企业的稳健发展
必须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从长远来看,高校后勤实体要发展,必须进行工商注册,否则后勤实体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无法真正跨出校门,做大做强。从现实来看、随着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 逐步开放,工程项目和服务项目招标已成为主要选择途径,不注册就没有参与的资格,无法立足校内市场。因而,注册成为后勤实体的必然出路。
(四)理顺产权关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的后勤服务企业无论是注册的还是未注册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成分。只有使经营者成为资产所有者,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新型后勤企业。要使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实行高校后勤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高校后勤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的健康发展,确保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上水平、上档次。
(五)进一步创新观念、方法和体制机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提倡创新精神,運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吸收和拥有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才能适应长足发展的社会生活需要。
1、观念要创新。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进行彻底洗礼,更新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保守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使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方法要创新。多年来推进后勤改革的方法主要是自下而上,由基层突破或启动。但改革进入现阶段,一些可以由下面或基层局部、分散地推进和比较容易改革的内容,绝大多数基本上都已经完成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不仅都是关系全局的内容,而且是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项目。因此,认真搞好改革方法的创新,变“自下而上、基层突破”为“自上而下、整体推动”,这在新的形势下不仅是势所必然,而且是势所必须。
3、体制机制要创新。后勤社会化是后勤改革最终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很值得总结。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后勤改革进入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要真正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取得成效,首先必须搞好产权制度创新,包括产权的所有制改变和产权的合理调整与重组,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政企分开与管理科学。
(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务实的后勤干部职工队伍;要合理配置与开发人力资源,选拔、培养与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学习进修、培训,提高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知识水平和员工的服务技能水平。逐步推行全员定岗定责的用人机制,稳步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企业工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适应不同情况、具有各自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奖勤罚懒、激励贤能,努力提升领导班子和队伍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把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办后勤、一校一后勤、用行政管理手段办后勤的方式转变为用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办后勤。把后勤服务同高校办学分开,突破后勤对高校发展的制约,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因此,正确分析和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寻求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和对策,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
2000年初,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提出“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在该文件的指导下,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后勤社会化的态势基本形成
按照社会化改革的整体要求,全国高校的后勤改革从单项经济承包开始,沿着“推出去”“引进来”的思路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态势。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有的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有的高校成立了大型企业集团,有的高校通过社会化方式将社会上的公司和投资商引入学校的后勤服务领域。后勤服务实体开始逐步实质性剥离高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
(二)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改变了以往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各自建设后勤设施的做法。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新机制。大大加快了后勤设施的建设速度,打破了后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不少高校的学生食堂和宿舍成为高校的参观景点。
(三)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改革激发了后勤服务实体的积极性,通过管理方式的探索、管理技术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其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
经过六年多的社会化改革,在政府投入不多、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后勤支撑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贡献,为高等学校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没有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困难和问题,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危机。
(一)体制不顺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学校同后勤人财物的关系非常复杂,剪不断,理还乱。
(二)责权不清
由计划向市场过渡,后勤实体存在对学校主体的依赖心理,提供服务时强调报酬;要求质量时过分强调酬劳;学校有时过分干预实体的人事、财务、资产的管理过程,不利于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开展。学校同后勤集团的分而不离,导致校内模拟甲乙方关系有名无实,甲方对乙方的管理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三)定位不准
高校后勤是按照纯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还是按照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机制运作?一度有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迷失主流方向,概念和行为上产生偏差,给学校的全局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这是定位不准的表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能和社会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能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运作。但有些职能部门和学校视其为一般盈利性企业,该给的政策不给,该落实的政策不落实,甚至乱收费、乱罚款;有的学校对新组建的实体该投入的不投入,该支持的不支持,存在“甩包袱”倾向。
(四)人才不足
高校后勤企业大多数是从学校“老总务”的后勤系统中剥离出来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后勤队伍普通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较差,从而导致整个后勤实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低。同时,由于高校后勤所处的特殊地位,无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管理和经营人才,从而制约后勤企业的发展。
三、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后勤职工以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等,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高校后勤实体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要坚决杜绝靠涨价推动改革的错误行为,认真处理价格、质量与师生承担能力的问题。政府、学校都要围绕公益性原则,扶植、支持后勤实体做大做强,实现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后勤实体始终保持姓“教”性质不能变。政府要继续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确保后勤实体低成本运行,让利给学生;学校要充分认识后勤“保稳”的重要性,在不断改善后勤服务设施的同时,针对不同性质的资产,采取零租赁或部分租赁的形式,为后勤实体低成本运行提供条件。
(二)继续在政策和财力上对后勤实体予以支持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投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没有各方面的支持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当前在一些地方本应由政府或学校财力支持建设的重要后勤设施或重大基础性生活设备,都转向后勤服务实体承担:一些在改革初期实行的“优惠”政策也被取消,这样做提高了经营成本,不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更有可能由于后勤运作成本的增加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服务价格提高,影響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三)规范企业运行机制,确保后勤企业的稳健发展
必须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从长远来看,高校后勤实体要发展,必须进行工商注册,否则后勤实体就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无法真正跨出校门,做大做强。从现实来看、随着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 逐步开放,工程项目和服务项目招标已成为主要选择途径,不注册就没有参与的资格,无法立足校内市场。因而,注册成为后勤实体的必然出路。
(四)理顺产权关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目前的后勤服务企业无论是注册的还是未注册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成分。只有使经营者成为资产所有者,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新型后勤企业。要使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实行高校后勤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高校后勤企业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确保高校后勤的健康发展,确保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上水平、上档次。
(五)进一步创新观念、方法和体制机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提倡创新精神,運用新的手段和方法,吸收和拥有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才能适应长足发展的社会生活需要。
1、观念要创新。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进行彻底洗礼,更新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保守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使他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方法要创新。多年来推进后勤改革的方法主要是自下而上,由基层突破或启动。但改革进入现阶段,一些可以由下面或基层局部、分散地推进和比较容易改革的内容,绝大多数基本上都已经完成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不仅都是关系全局的内容,而且是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项目。因此,认真搞好改革方法的创新,变“自下而上、基层突破”为“自上而下、整体推动”,这在新的形势下不仅是势所必然,而且是势所必须。
3、体制机制要创新。后勤社会化是后勤改革最终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很值得总结。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后勤改革进入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要真正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并取得成效,首先必须搞好产权制度创新,包括产权的所有制改变和产权的合理调整与重组,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政企分开与管理科学。
(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务实的后勤干部职工队伍;要合理配置与开发人力资源,选拔、培养与引进优秀人才,鼓励学习进修、培训,提高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知识水平和员工的服务技能水平。逐步推行全员定岗定责的用人机制,稳步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企业工资管理体制,逐渐形成适应不同情况、具有各自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奖勤罚懒、激励贤能,努力提升领导班子和队伍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