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与“好吧”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yan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吧”成了我的口头禅。当别人提到什么观点,特别是令我不快或不解的观点,我没有耐心听下去也懒得费口舌去反驳,便无所谓地轻轻撂下一句“好吧”,仓促而利索地结束这个棘手的话题。
  为避免针锋相对引发的争吵和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好吧”实在是一句万能的咒语,用棉花一般的柔软和宽容轻而易举地迎接所有咄咄逼人、穷追不舍或浑身带刺的争论和质疑。再犀利的语言扎进“好吧”的棉花之中都会陷入有劲儿没处使的境地——因为对手根本不接战,一个巴掌拍不响。
  有段时间我甚至以为这就是“和为贵”。高大上的“求同存异”精神也不过如此嘛,何必争红了脸,费那么大力气去说服别人呢?相对主义就是这样: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我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尊重彼此的观点和习惯,和平共处,和谐万岁。
  所以,当有人提到什么才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总是像躲避瘟疫一样地躲开。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你们别管。你们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也不问。我采取独立的姿态,拒绝交流和妥协。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不奢求得到别人的认可,我要锻炼出真正的不在乎,别人叫好或批评我都充耳不闻。说真的,这挺难,但我在坚持。有人把文学创作当作一项事业,兢兢业业地为之奋斗:像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像巴尔扎克拼命地写啊写为了挣钱还债;像路遥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过苦行僧似的生活,严格按照计划进度完成小说;像一些年轻人揪着作家梦,终日斟酌字句勤学苦练……这些观念和行为几乎让我不齿。看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之后,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从文学创作中得到纯粹的快乐,如果创作是这样的苦役的话。之前我对这样的人只说一句话:“好吧。”你们爱怎样就怎样吧,反正我不是这样的。我无意于说服别人,也不会被别人说服。
  直到某天我忽然意识到,这样无条件地妥协、无限制地逃避争论其实是一种退缩,是以相对主义为借口的偷懒。
  那天我与一个朋友聊起“人应该怎样生活”这个显得有点庞大但又非常接地气的问题。刚谈了几句我就习惯性地“好吧”起来。“好吧,那只是你的观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们没必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做好自己就足够了。”朋友并没有被这旬相对主义的论调击退,反而劈头盖脸地问: “那么,抢劫偷盗杀人放火也是可以任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吗?你不倡导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社会就会陷入过度的自由和混乱。”我也不甘示弱:“那么,什么是你所谓的良好的生活方式?踏踏实实读完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养家糊口就行吗?有多少人为了世人眼中的好生活丢失了梦想、放弃了幸福、抛弃了享受生活的机会!说到底,标准何在?谁有权来制定标准?‘标准’和‘权利’本身就是扯淡的东西。”
  虽然我们的对话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这番争吵倒是触发了更深更广的思考。争论无益吗?不一定。泛泛而谈、单调地重复甚至破口大骂可能是浪费时间破坏气氛,但是,在冷静思考之下,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和论据,这样的争论则能有效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可能激发灵感,或者得到补充。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也各异,交流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盲区。如果一味地用相对主义和“好吧”草草应付,拒绝深入交谈,许多矛盾和难题就没有机会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反倒会加深隔阂和仇恨。
  更何况,我们内心生来都有一种被别人接纳、赞叹的愿望。如果大家坐在一起各说各的,无人倾听自己、关注自己,那么发言的意义也就近乎为零。说服别人的欲望大概始终深植于每个人体内,尊重差异不代表放任自由。我坚持一种观点必然有我的理由,多半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是比较“好”的。虽然没人能给“好”这个字下定义,但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自己所认为的“好”,并有意或无意地推广这种“好”。
  比方说,当我得知一个朋友成了素食主义者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说服她恢复正常饮食。理由很简单,凭借我对人体和营养学知识的了解,我认为纯素(肉、蛋、奶一律不吃)的饮食方式对她的身体绝对是弊大于利。什么“合理的纯素搭配可以得到与非素食者同样的健康”的说法,我一概保持怀疑——那都是理想化的、理论上的东西,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学校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很难真正做到。那一刻的焦急和担忧让我燃起强烈的说服别人的欲望,我忘记了“好吧”,忘记了“相对主义”和“尊重个人选择”之类冠冕堂皇的论断。我只想试着改变朋友的想法,让她对身体健康多一些考虑。
  现在,“好吧”依旧是我的口头禅。有时我随口一说敷衍过去,但有时我还是会认真地参与争论,毕竟不是所有事都可以无所谓的。前几天看报道说,在法国考场外有学生打群架,一群是黑格尔的支持者,一群是康德的支持者。我觉得他们很可爱,也很让我佩服。
其他文献
都还年少。所以表白被当做一时的心血来潮。只是谁说,莫道满园花开早,相逢须年少?  一  高二的金秋,我对着十六根生日蜡烛,许下自己的愿望,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词:辩论赛、光芒万丈及何冉熙。  圣诞,我问二十四个同学凑够了买一个苹果的钱。传言说,平安夜收到苹果的人会一生平安。我把苹果偷偷塞进你的桌里。  元旦,我靠近了我的第一个生日愿望:辩论赛。我的入队申请得到回复,我成为校辩队的一员。  你在乍暖
期刊
如果说迷茫是摸不透一件事,那么挫折就是了解一件事却对付不了它。它就像无法跳出的黑暗,像高不可攀的山峰。  有人问:“你知道毛毛虫是怎么过河的吗?”A说:“从桥上过。”问者摇摇头说:“没有桥。”B说:“从叶子上过。”问者说:“叶子被水冲走了。”C说:“被鸟吃到肚子里就过河了。”问者强调:“那样的话,毛毛虫就死掉了,也便失去了过河的意义。”  那么毛毛虫究竟是怎么过河的呢?毛毛虫要想过河,只有一种方法
期刊
说到跑步,不得不坦白,我“起跑”比较晚,即便坚持到现在,也还完全称不上资深。但这并不妨碍我想说说自己,说说跑步这件事。所以,原谅一个爱跑步的孤独的话痨吧!而大多数的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有一天……作为一个爱看故事的人,我自然也不能免俗。  有一天,我坐在树荫下小口小口地喝着水(我一直都是这么文艺地喝水,喝粥也是),望着远处的天空慢慢被染成了玫红色。突然,一个朋友跑过来坐在我身边,问我为什么每天都过来
期刊
很多人觉得“上戏”二宇代表着出名,代表着可以看到很多明星或者自己就是明星。其实大部分上戏人都是严谨、踏实的。它们专攻学术,致力于舞台。明星只是上戏的附加产物。  空即孤独  吃完饭,我一个人往学校走,昏黄的灯光穿过法国梧桐的缝隙打在我的脸上。这条路以前是法租界,被法国人占领了一个世纪,它的内心一直都是孤独的。这条路的外表何其精致、华丽,但空缺的一百年早已让它忘却什么是热烈的迎合。我踩在它的身上,像
期刊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段珍贵的快乐时光,有现在看来依然觉得十分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所顾虑,可以自由自在。经常喜欢跟小伙伴们在小路上、田野中疯跑,让风穿过自己的身体,看着身边的风景快速移动,觉得特别好玩特别带劲。  后来上了小学,虽然说离家不很远,但正常走的话也需要20多分钟,一天还得来回走四趟,这对几岁的野孩子的耐心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所以,不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路上都是你追我赶的疯跑的身影,
期刊
一  程煜禾翻到晴野的微博界面时。上面的评论几乎炸了。  “呵呵,晴野只会骗钱而已!”  “当年他也不过是靠着薄荷草火的,薄荷草走了,他就腆着脸充当大神了……”  程煜禾一条一条地翻下去,只有看到“薄荷草”三个字时会停顿几秒,最后点进原微博,看到博主挂在那里的广播剧预告,才松了一口气,发了一句“请好好加油”就把手机扔在柜台上,不再理会之后的消息提示音——反正也不想在微博上和人吵架呢。  而少年就是
期刊
这么多年来,若不是那次偶然经过你家附近,我估计都不会再想起你。  一排排老房屋翻新过后,我已分不清哪是你家,你以前的家。斜对面那家医院在我害怕的目光下慢慢变得破旧不堪。要知道,以前我最怕那里的阿姨和那里难闻的消毒水味。今天,它变成了一堆废墟。听附近的老伯说,这里要改建成一座商场。  你说你叫顾长渊,长渊长渊,取“一回头便是万丈深渊”之意,告诫自己做事绝不后晦,永不回头。后来,你竟真的没有回头。  
期刊
一  这个世界上,在你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总有人在燃烧岁月,试图完成一场华丽的重生。有幸的是,在高三这年我见证了沈哈的涅槃。  沈哈是在高三这年作为复读生来到我们班的。与大多数复读生不同的是,沈晗早已经历了一年大学时光。  对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复读生,我们都抱有几分好奇。我恰好成了他的同桌,后来和他熟起来后,才听他说起他的经历。  沈晗说他第一次考取了一所还不错的一本院校,读的是审计学。  沈晗考
期刊
Coco,现在是晚上八点半。我正准备着后天的证书考试。你在千什么?你曾一度要求我到了大学为你写信,可是答应之后我就一直在纠结写什么。励志名言?估计为了作文你比我背的还要多。学习方法?作为实验班的领头羊,你绝对秒秒钟PK掉我。可是下午看着军训场上被迷彩覆盖的地方,我忽然就想起了你,正在高三的题海书山为之拼命的你。  我还记得暑假里,做过的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从初中,到现在。梦里做了很多事,见到了很多人
期刊
似乎谈论任何年代的青春梦想,文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这颗泛着梦之光泽的倔强种子,不是单单为青春年华而生,却在不同的风雨和阳光中,纷纷扎根在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里,扎根在包裹着年少l降动与无限想象的炽热心灵里。它们或许并不需要开花结果,也不奢望长成参天大树,仅仅只是微微萌动,然后长出细小嫩芽,一切的压抑和渴望便能破土而出。  顺着香樟树的脉络踏进淹没在读书声中的校园,隔着宽大校服去倾听十几岁的热烈心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