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搜索“杜甫”,弹出“杜甫很忙”或“最炫杜甫风”等恶搞,想他老人家九泉有知,也会一笑置之吧。
玩笑之余,可见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读书时,我们几乎是在他诗句的陪伴下成长:见到大好山河,我们会情不自禁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遭遇人生挫败,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胸襟瞬间豁然开朗;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不禁珍惜当下,体味到彼时的忧国忧民。
杜甫真的很忙,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却是场过瘾的裘马轻狂!
初生牛犊,吟诗爬树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家族世代都是人才辈出:远祖是汉武帝时出了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的诗人杜审言。
基因好,难怪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勤奋好学再配上悟性高,七岁做诗已不属稀奇。然而小孩儿正是调皮撒欢的年纪,因此“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句传神的形容,也可以想象到小杜甫健壮如小牛犊,浑身的蛮劲儿,活泼好动,每到庭院的梨枣熟透,恨不得一天攀树千回的模样。
杜甫的原籍是湖北襄阳,但自从他的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就已迁入巩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内。所以杜甫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杜家到了杜甫这代已经在巩县生活到第四代了。
关于杜甫早年生活,资料记载寥寥,我们只能从留存后世的诗歌中窥见一二,只知道他的母亲是清河东武城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遗憾的是她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娶卢氏,年幼可怜的杜甫并未从卢氏身上得到多少母爱,反倒是他二姑对其疼爱有加,悉心照料,将小杜甫抚育成人,弥补了缺失的母爱。杜甫有一个早夭的哥哥、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他们都曾多次出现在杜甫的诗作中,但对于继母,杜甫却只字未提。
当诗圣遇上诗仙
唐开元十九年,杜甫已成为十九岁的青葱少年,年少优游成为杜甫青春时期的一大乐事。十九岁,出游郇瑕;二十岁,漫游吴越。
换句话说,杜甫也是喜好旅游的“驴友”,美好的山川风物润泽了他的青春年少,但杜甫学习和游玩两不误,开元二十三年回乡参加“乡贡”,翌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虽不幸落第,杜甫也是行事潇洒,科举考试失利并没有影响他游山玩水,齐赵之游又为他的人生展开了另一幅壮阔的画卷。
五年后,开元二十九年,杜甫重返洛阳,玩得也尽兴了,自己也老大不小的了,杜甫便筑室首阳山下,准备成家立业,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事件,虽然在当时两位当事人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未曾想,文学史将在这天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因在牡丹盛放的洛阳,同样慕名而来的诗圣杜甫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相遇了。
诗圣遇上诗仙,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邂逅?
文人相惜,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文学火花和个人魅力令二人相谈甚欢,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而后,杜甫又到齐州,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四载秋,杜甫又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枫叶飘零的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的齐赵之游,回到了长安。
也曾“北漂”的杜甫
杜甫除了“诗圣“美誉之外,又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杜甫的诗能够看到唐朝由盛转衰,也能读出世态炎凉、民间疾苦。
他个人的仕途也甚是崎岖难行。
天宝六年,唐朝的科举考试出现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闹剧——由于当时的权相李林甫任意妄为,居然弄了一场“野无遗贤”的考试,参考的士子们全部落选,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
生不逢时的杜甫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处处碰壁,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穷困潦倒的生活。
天宝十年正月,杜甫苦等的机遇降临,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下笔如有神的杜甫耗尽心血,在天宝九年冬天预献《大礼赋》,凭借过人文采终于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依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希望再次破灭。
天宝十四年,四十四岁的杜甫终于等来了一个官职,然而却只是负责看守兵甲器仗的无用之职,心灰意冷的杜甫冒着严寒,在十一月省家,却不曾想,刚一进家门就听到门内凄厉的哭泣声,原来竟是自己的小儿子活活地饿死了!已过不惑,却仍一事无成,前途暗淡,生活困苦,这一股脑的烦郁顷刻间化为他笔下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记录了在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
原来杜甫也曾在几百年前,身为“北漂”一员,只不过那时的国都不在北京,而在长安。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杜甫从玄宗做皇帝,熬到了肃宗登基,觉得自己人生的春天就要来了,他于“安史之乱”中一心投奔朝廷,“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终于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可好景不长,很快杜甫就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他的春天还没有温暖多久,又转眼来到了严冬。
时值乱世,民不聊生,身在官场,见多了世态炎凉,杜甫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聚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离开官场,便是一场西南漂泊。杜甫在成都建了一座“杜甫草堂”,但颠沛流离、四处飘零的生活仍然如影随形。晚年的杜甫,饱尝人世艰辛,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到了秋风暴雨时节,杜甫的茅屋破败不堪,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也就是在此时,他写下了另一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一直住在船上。期间暴雨洪流,也曾有过五日未进餐的时候。然而,杜甫未曾料想,故乡竟然变成了回不去的地方。大历五年,一个银雪纷飞的日子,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饥病交困,与世长辞,在一叶飘摇的扁舟中走完自己沉郁波折的一生……
玩笑之余,可见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读书时,我们几乎是在他诗句的陪伴下成长:见到大好山河,我们会情不自禁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遭遇人生挫败,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令胸襟瞬间豁然开朗;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不禁珍惜当下,体味到彼时的忧国忧民。
杜甫真的很忙,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却是场过瘾的裘马轻狂!
初生牛犊,吟诗爬树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家族世代都是人才辈出:远祖是汉武帝时出了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是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的诗人杜审言。
基因好,难怪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勤奋好学再配上悟性高,七岁做诗已不属稀奇。然而小孩儿正是调皮撒欢的年纪,因此“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句传神的形容,也可以想象到小杜甫健壮如小牛犊,浑身的蛮劲儿,活泼好动,每到庭院的梨枣熟透,恨不得一天攀树千回的模样。
杜甫的原籍是湖北襄阳,但自从他的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就已迁入巩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境内。所以杜甫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杜家到了杜甫这代已经在巩县生活到第四代了。
关于杜甫早年生活,资料记载寥寥,我们只能从留存后世的诗歌中窥见一二,只知道他的母亲是清河东武城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遗憾的是她在杜甫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娶卢氏,年幼可怜的杜甫并未从卢氏身上得到多少母爱,反倒是他二姑对其疼爱有加,悉心照料,将小杜甫抚育成人,弥补了缺失的母爱。杜甫有一个早夭的哥哥、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他们都曾多次出现在杜甫的诗作中,但对于继母,杜甫却只字未提。
当诗圣遇上诗仙
唐开元十九年,杜甫已成为十九岁的青葱少年,年少优游成为杜甫青春时期的一大乐事。十九岁,出游郇瑕;二十岁,漫游吴越。
换句话说,杜甫也是喜好旅游的“驴友”,美好的山川风物润泽了他的青春年少,但杜甫学习和游玩两不误,开元二十三年回乡参加“乡贡”,翌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虽不幸落第,杜甫也是行事潇洒,科举考试失利并没有影响他游山玩水,齐赵之游又为他的人生展开了另一幅壮阔的画卷。
五年后,开元二十九年,杜甫重返洛阳,玩得也尽兴了,自己也老大不小的了,杜甫便筑室首阳山下,准备成家立业,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历史性的事件,虽然在当时两位当事人对此毫不知情,他们未曾想,文学史将在这天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只因在牡丹盛放的洛阳,同样慕名而来的诗圣杜甫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相遇了。
诗圣遇上诗仙,这是一种怎样奇妙的邂逅?
文人相惜,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文学火花和个人魅力令二人相谈甚欢,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而后,杜甫又到齐州,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南。四载秋,杜甫又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友谊。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枫叶飘零的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的齐赵之游,回到了长安。
也曾“北漂”的杜甫
杜甫除了“诗圣“美誉之外,又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就像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杜甫的诗能够看到唐朝由盛转衰,也能读出世态炎凉、民间疾苦。
他个人的仕途也甚是崎岖难行。
天宝六年,唐朝的科举考试出现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闹剧——由于当时的权相李林甫任意妄为,居然弄了一场“野无遗贤”的考试,参考的士子们全部落选,可见当时社会的荒唐。
生不逢时的杜甫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却处处碰壁,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穷困潦倒的生活。
天宝十年正月,杜甫苦等的机遇降临,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下笔如有神的杜甫耗尽心血,在天宝九年冬天预献《大礼赋》,凭借过人文采终于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依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希望再次破灭。
天宝十四年,四十四岁的杜甫终于等来了一个官职,然而却只是负责看守兵甲器仗的无用之职,心灰意冷的杜甫冒着严寒,在十一月省家,却不曾想,刚一进家门就听到门内凄厉的哭泣声,原来竟是自己的小儿子活活地饿死了!已过不惑,却仍一事无成,前途暗淡,生活困苦,这一股脑的烦郁顷刻间化为他笔下那首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记录了在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
原来杜甫也曾在几百年前,身为“北漂”一员,只不过那时的国都不在北京,而在长安。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杜甫从玄宗做皇帝,熬到了肃宗登基,觉得自己人生的春天就要来了,他于“安史之乱”中一心投奔朝廷,“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终于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可好景不长,很快杜甫就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他的春天还没有温暖多久,又转眼来到了严冬。
时值乱世,民不聊生,身在官场,见多了世态炎凉,杜甫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汇聚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离开官场,便是一场西南漂泊。杜甫在成都建了一座“杜甫草堂”,但颠沛流离、四处飘零的生活仍然如影随形。晚年的杜甫,饱尝人世艰辛,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到了秋风暴雨时节,杜甫的茅屋破败不堪,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也就是在此时,他写下了另一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一直住在船上。期间暴雨洪流,也曾有过五日未进餐的时候。然而,杜甫未曾料想,故乡竟然变成了回不去的地方。大历五年,一个银雪纷飞的日子,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饥病交困,与世长辞,在一叶飘摇的扁舟中走完自己沉郁波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