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河南省汝州市玉松汝瓷工厂的烧制车间内,一批新烧制的汝瓷刚刚出窑,在降温过程中,众多汝瓷一齐发出如铃铛般悦耳的开片声,似乎在展示它们的生命力。
迎接这批新生瓷器的,将是一次严苛的考验。玉松汝瓷的工作人员告诉《方圆》记者,每当有汝瓷出窑,工作人员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只有精品才能留下。
“这个有斑点。”“这个有一点变形。”……一名工作人员向《方圆》记者解释,原来这些放在一旁的都是“不合格”产品,而这些产品在记者看来,与精品并没有多大不同。满满的一大窑汝瓷,经过筛选之后,精品只有寥寥数十件,精品率不足20%。
每个汝瓷的匠人,都不会质疑这份苛刻。被挑选出来的“不合格”产品,只有一个命运——被摔碎。在挑选完毕之后,工作人员会用拖车将有瑕疵的瓷器,拖到指定的地点,一件件地摔掉,不留下任何补救的机会。“啪、啪、啪……”瓷器落地的声音不停地在记者耳边响起,那碎了一地的天青色,就是走向完美的代价。正因为如此,每一件底部带着自家商标出现在市面上的汝瓷,都是完美呈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精品。
如此精益求精的制作方式,是汝瓷匠人们对汝瓷品牌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近年来,汝瓷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在器型和釉色上有很大突破。汝瓷已经走上了涅槃重生之路,但对于整个汝瓷行业来说,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
迄今为止,国际拍卖界拍出的最贵的中国瓷器是什么?答案是汝瓷。2017年10月,以2.6亿港元拍出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创下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成交价纪录,也让汝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汝窑天青釉洗究竟为何物,能如此昂贵?这要从宋徽宗赵佶的一个梦说起。传说宋徽宗做了个梦,窥见大雨过后,云破之处的天青色,醒来之后,十分感慨,想要重见其貌,便命人烧制同样颜色的瓷器,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所谓天青色,就是雨后天空的颜色。彼时,宋人为了参照颜色是否精准,每次烧窑只能等待天降大雨,在雨过之后将烧好的汝瓷同天空对比,如果颜色不同就将其摔碎,再等下一次下雨。
正是这位“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使汝窑妙韵天青,一跃成为皇室御用珍品,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但这件看似充满文艺气息的事情,在宋代只延续了20年,那时候,汝州烧造汝瓷的窑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然而,宋徽宗“北狩”之后,汝窑被毁,汝瓷技艺戛然断绝。据统计,目前存世的宋代汝瓷仅有65件,北京故宫有17件。汝瓷,以其独一无二的天青色闻世,又因北宋战事罹乱,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其制作工艺也留给后世一个难解的谜团。
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生产和龙泉窑。”由此,国内考古界和汝州本地的陶瓷手工艺人开始了恢复汝窑的历史进程。
二十一世纪以来,汝州市经济发展迅速,汝州市政府也把传承和弘扬汝瓷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确定“汝瓷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汝瓷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了汝瓷小镇,启动实施了张公巷汝窑发掘保护。
据汝州市陶瓷协会秘书长、汝州市文化局副局长赵俊璞介绍,目前,汝州市拥有玉松汝瓷、朱氏汝瓷、宣和坊汝瓷、廷怀汝瓷、弘宝汝瓷等汝瓷开发企业、汝瓷研究所200多家,年产值近5亿元。
特别是近几年,汝瓷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从事汝瓷生产的企业和个体户数量不断增多,从业人员已达近2000人;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得到了加强,目前汝州市共拥有汝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50余人,其中,孟玉松、朱文立两人被中国陶瓷工艺协会评为国家级陶艺大师。
每逢夜晚,位于汝州市广成中路与广育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上的汝州市市标——一个巨大的汝瓷荷口瓶在灯光的烘托下,便会发出青色的光芒。据悉,这个荷口瓶已经在这里35年了。对于汝州来说,毫无疑问,汝瓷已成为汝州的一张名片。
没有到过汝瓷生产工厂的人,很难想象素雅高洁、天生丽质的瓷器,竟然诞生于看似普普通通的作坊或者车间里。汝瓷生产的原料,也都是一些外行人看不出名堂的泥土沙石。
《方圆》记者在汝州市数家汝瓷作坊走访发现,汝瓷生产的规模都不算大。汝瓷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玉松的玉松汝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汝瓷作坊中算比较大的,占地有1万多平方米。整个作坊分为展厅和数个厂房,不同厂房里有数十名工人负责汝瓷制作的各项工序。
在一间约100米长、50米宽的厂房里,厂房顶部是简易的塑料布,因为没有统一的照明灯,厂房里显得很是幽暗,數名女匠人每人都有一个简易的“工位”,在一盏白炽灯的照射下细心地“拉坯”、修补和安装汝瓷部件。“‘拉坯’是汝瓷工艺制作的前期阶段,汝瓷工艺复杂,现在车间有40多名工人分别负责制作汝瓷的各项工序。”女匠人向记者介绍。因为每天长时间与泥水打交道,女匠人的手部、衣服上布满了泥印子,成了半个“泥人”。而在另一间负责烧制和打磨汝瓷的厂房里,匠人们正在给出窑后的汝瓷进行底部打磨,使其底部更平整、站立更稳。
和玉松汝瓷性质一样,朱氏汝瓷有限公司是由汝瓷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所创建。走进朱氏汝瓷,生产汝瓷用的矿石等原料就堆在窄小的院内,用一些木板加以遮盖。用于和泥浆的机器设备和烧窑用的煤气罐放在屋檐下,转角和过道里也堆着制作汝瓷的各种配件。这个环境并不怎么优越的车间,是朱文立每天工作的地方。 “干这一行天天与泥水打交道,不仅要忍受简陋的环境,还得有耐心。汝瓷制作过程中,像手工拉坯、注浆成型这些活都很脏、很累,很多人宁愿下煤窑出苦力也不愿干汝瓷这一行,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一名汝瓷手工艺人告诉《方圆》记者。
汝瓷工艺的传承,更多地呈现出家族式传承的特点。比如,朱文立将自家制作技艺传授给两个女儿,孟玉松则传给自己的儿媳妇李晓涓。现在的玉松汝瓷掌门人李晓涓曾表示,烧瓷老匠人越来越少了,新一辈人又不愿意接班,嫌这门手艺赚钱少,学起来也十分折磨人。有些老匠人宁愿孩子去干别的,也不愿意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琴,同时也是是汝州市政协委员,她连续多年在汝州市的两会上提交议案或建议,呼吁政府培养汝瓷工艺的接班人。在韩琴看来,现在的“汝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汝瓷工艺美术大师”年龄都偏大,如果没有本地的高技术人才,难以将汝瓷文化发扬光大。可以说,汝瓷工艺的传承已经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汝瓷工艺再度没落甚至消失,也不是没有可能。
如果说传承问题关乎汝瓷的未来,那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汝瓷迫在眉睫的问题。
记者在汝州走访时了解到,除玉松汝瓷、朱氏汝瓷等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余企业或刚注册了商标,或根本没有商标。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汝瓷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法律保护,甚至出现了互相贬损、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假冒侵权等严重损害汝瓷品牌形象,干扰产业良性发展的现象。
对于汝瓷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朱文立极有自信,“我做的东西,别人无论如何都仿不了”,但事实是,他无法阻止别人打着自己的招牌招摇撞骗。朱文立从书柜里翻出一张老照片向记者展示,照片图像并不清晰,但能看出是朱文立与一位手捧瓷器的中年男子的合影,照片上的水印显示是2013年12月10日。“照片是合成的,这个人我压根就不认识。我后来打听到,他是北京的一位商人,为了把手中的瓷器卖出高价,拿着合成的照片骗人。”朱文立说。
2017年6月,朱文立又发现,在一家名为新华收藏品中心的地方展出了一套《五行乾坤壶》,其介绍中写道“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汝瓷大师朱文立精心创作”,还说是为了纪念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这一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全国限量发行2017套,统一发行价1280元。“造假明目张胆,不择手段,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汝瓷爱好者不要上当,我要追查造假者。”朱文立在朋友圈里写下这句话,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
除了朱文立等汝瓷大师被侵权,随着汝瓷等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勃兴,一部分人或企业将不符合原产地标准的技艺引入到汝瓷的生产制作当中来,致使大批量的所谓“汝窑”“汝瓷”流入市场,给真正的汝瓷手工艺人带来严重冲击。
《方圆》记者曾在北京等地的街边遇见小商贩兜售数元一件的“汝窑”或“汝瓷”,也是天青色,也有开片等特征,如果是不了解汝瓷的人,很难看出其中差异。廉价的仿“汝瓷”制品的出现,使真正的汝瓷没有了销路,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于汝瓷的认知水平,也让消费者对如今的汝瓷市场环境心存疑虑。
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缺乏发展规划和商标意识,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记者注意到,汝州当地汝瓷发展的热度,已经不输北宋年间“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盛况,但盛况之下难以掩盖的是汝瓷小企业林立、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状。在汝州市的一条街道上,几乎每隔十米就有一家销售汝瓷的店面,而这些店里的汝瓷产品相似性极大,主要为茶具、瓷瓶、掛件等。
“汝瓷企业大多是个人投资,家庭经营,资金少,起点低,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对于自我发展状态、产业发展目标、市场开拓、业内资源整合、行业宣传推介等产业发展层面的重大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更加没有什么商标意识。”
赵俊璞说。
迎接这批新生瓷器的,将是一次严苛的考验。玉松汝瓷的工作人员告诉《方圆》记者,每当有汝瓷出窑,工作人员都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严格筛选,只有精品才能留下。
“这个有斑点。”“这个有一点变形。”……一名工作人员向《方圆》记者解释,原来这些放在一旁的都是“不合格”产品,而这些产品在记者看来,与精品并没有多大不同。满满的一大窑汝瓷,经过筛选之后,精品只有寥寥数十件,精品率不足20%。
每个汝瓷的匠人,都不会质疑这份苛刻。被挑选出来的“不合格”产品,只有一个命运——被摔碎。在挑选完毕之后,工作人员会用拖车将有瑕疵的瓷器,拖到指定的地点,一件件地摔掉,不留下任何补救的机会。“啪、啪、啪……”瓷器落地的声音不停地在记者耳边响起,那碎了一地的天青色,就是走向完美的代价。正因为如此,每一件底部带着自家商标出现在市面上的汝瓷,都是完美呈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精品。
如此精益求精的制作方式,是汝瓷匠人们对汝瓷品牌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近年来,汝瓷生产工艺不断创新,在器型和釉色上有很大突破。汝瓷已经走上了涅槃重生之路,但对于整个汝瓷行业来说,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
汝瓷已成为汝州的名片
迄今为止,国际拍卖界拍出的最贵的中国瓷器是什么?答案是汝瓷。2017年10月,以2.6亿港元拍出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创下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成交价纪录,也让汝瓷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汝窑天青釉洗究竟为何物,能如此昂贵?这要从宋徽宗赵佶的一个梦说起。传说宋徽宗做了个梦,窥见大雨过后,云破之处的天青色,醒来之后,十分感慨,想要重见其貌,便命人烧制同样颜色的瓷器,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所谓天青色,就是雨后天空的颜色。彼时,宋人为了参照颜色是否精准,每次烧窑只能等待天降大雨,在雨过之后将烧好的汝瓷同天空对比,如果颜色不同就将其摔碎,再等下一次下雨。
正是这位“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使汝窑妙韵天青,一跃成为皇室御用珍品,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但这件看似充满文艺气息的事情,在宋代只延续了20年,那时候,汝州烧造汝瓷的窑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然而,宋徽宗“北狩”之后,汝窑被毁,汝瓷技艺戛然断绝。据统计,目前存世的宋代汝瓷仅有65件,北京故宫有17件。汝瓷,以其独一无二的天青色闻世,又因北宋战事罹乱,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其制作工艺也留给后世一个难解的谜团。
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生产和龙泉窑。”由此,国内考古界和汝州本地的陶瓷手工艺人开始了恢复汝窑的历史进程。
二十一世纪以来,汝州市经济发展迅速,汝州市政府也把传承和弘扬汝瓷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确定“汝瓷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汝瓷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了汝瓷小镇,启动实施了张公巷汝窑发掘保护。
据汝州市陶瓷协会秘书长、汝州市文化局副局长赵俊璞介绍,目前,汝州市拥有玉松汝瓷、朱氏汝瓷、宣和坊汝瓷、廷怀汝瓷、弘宝汝瓷等汝瓷开发企业、汝瓷研究所200多家,年产值近5亿元。
特别是近几年,汝瓷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从事汝瓷生产的企业和个体户数量不断增多,从业人员已达近2000人;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得到了加强,目前汝州市共拥有汝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50余人,其中,孟玉松、朱文立两人被中国陶瓷工艺协会评为国家级陶艺大师。
每逢夜晚,位于汝州市广成中路与广育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上的汝州市市标——一个巨大的汝瓷荷口瓶在灯光的烘托下,便会发出青色的光芒。据悉,这个荷口瓶已经在这里35年了。对于汝州来说,毫无疑问,汝瓷已成为汝州的一张名片。
汝瓷工艺面临传承难题
没有到过汝瓷生产工厂的人,很难想象素雅高洁、天生丽质的瓷器,竟然诞生于看似普普通通的作坊或者车间里。汝瓷生产的原料,也都是一些外行人看不出名堂的泥土沙石。
《方圆》记者在汝州市数家汝瓷作坊走访发现,汝瓷生产的规模都不算大。汝瓷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玉松的玉松汝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在汝瓷作坊中算比较大的,占地有1万多平方米。整个作坊分为展厅和数个厂房,不同厂房里有数十名工人负责汝瓷制作的各项工序。
在一间约100米长、50米宽的厂房里,厂房顶部是简易的塑料布,因为没有统一的照明灯,厂房里显得很是幽暗,數名女匠人每人都有一个简易的“工位”,在一盏白炽灯的照射下细心地“拉坯”、修补和安装汝瓷部件。“‘拉坯’是汝瓷工艺制作的前期阶段,汝瓷工艺复杂,现在车间有40多名工人分别负责制作汝瓷的各项工序。”女匠人向记者介绍。因为每天长时间与泥水打交道,女匠人的手部、衣服上布满了泥印子,成了半个“泥人”。而在另一间负责烧制和打磨汝瓷的厂房里,匠人们正在给出窑后的汝瓷进行底部打磨,使其底部更平整、站立更稳。
和玉松汝瓷性质一样,朱氏汝瓷有限公司是由汝瓷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所创建。走进朱氏汝瓷,生产汝瓷用的矿石等原料就堆在窄小的院内,用一些木板加以遮盖。用于和泥浆的机器设备和烧窑用的煤气罐放在屋檐下,转角和过道里也堆着制作汝瓷的各种配件。这个环境并不怎么优越的车间,是朱文立每天工作的地方。 “干这一行天天与泥水打交道,不仅要忍受简陋的环境,还得有耐心。汝瓷制作过程中,像手工拉坯、注浆成型这些活都很脏、很累,很多人宁愿下煤窑出苦力也不愿干汝瓷这一行,特别是年轻人,更愿意出去打工挣钱。”一名汝瓷手工艺人告诉《方圆》记者。
汝瓷工艺的传承,更多地呈现出家族式传承的特点。比如,朱文立将自家制作技艺传授给两个女儿,孟玉松则传给自己的儿媳妇李晓涓。现在的玉松汝瓷掌门人李晓涓曾表示,烧瓷老匠人越来越少了,新一辈人又不愿意接班,嫌这门手艺赚钱少,学起来也十分折磨人。有些老匠人宁愿孩子去干别的,也不愿意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琴,同时也是是汝州市政协委员,她连续多年在汝州市的两会上提交议案或建议,呼吁政府培养汝瓷工艺的接班人。在韩琴看来,现在的“汝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汝瓷工艺美术大师”年龄都偏大,如果没有本地的高技术人才,难以将汝瓷文化发扬光大。可以说,汝瓷工艺的传承已经严重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汝瓷工艺再度没落甚至消失,也不是没有可能。
汝瓷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如果说传承问题关乎汝瓷的未来,那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汝瓷迫在眉睫的问题。
记者在汝州走访时了解到,除玉松汝瓷、朱氏汝瓷等有较高知名度外,其余企业或刚注册了商标,或根本没有商标。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导致汝瓷企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法律保护,甚至出现了互相贬损、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假冒侵权等严重损害汝瓷品牌形象,干扰产业良性发展的现象。
对于汝瓷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朱文立极有自信,“我做的东西,别人无论如何都仿不了”,但事实是,他无法阻止别人打着自己的招牌招摇撞骗。朱文立从书柜里翻出一张老照片向记者展示,照片图像并不清晰,但能看出是朱文立与一位手捧瓷器的中年男子的合影,照片上的水印显示是2013年12月10日。“照片是合成的,这个人我压根就不认识。我后来打听到,他是北京的一位商人,为了把手中的瓷器卖出高价,拿着合成的照片骗人。”朱文立说。
2017年6月,朱文立又发现,在一家名为新华收藏品中心的地方展出了一套《五行乾坤壶》,其介绍中写道“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汝瓷大师朱文立精心创作”,还说是为了纪念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这一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全国限量发行2017套,统一发行价1280元。“造假明目张胆,不择手段,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汝瓷爱好者不要上当,我要追查造假者。”朱文立在朋友圈里写下这句话,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
除了朱文立等汝瓷大师被侵权,随着汝瓷等传统手工艺品市场的勃兴,一部分人或企业将不符合原产地标准的技艺引入到汝瓷的生产制作当中来,致使大批量的所谓“汝窑”“汝瓷”流入市场,给真正的汝瓷手工艺人带来严重冲击。
《方圆》记者曾在北京等地的街边遇见小商贩兜售数元一件的“汝窑”或“汝瓷”,也是天青色,也有开片等特征,如果是不了解汝瓷的人,很难看出其中差异。廉价的仿“汝瓷”制品的出现,使真正的汝瓷没有了销路,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于汝瓷的认知水平,也让消费者对如今的汝瓷市场环境心存疑虑。
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缺乏发展规划和商标意识,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障碍。记者注意到,汝州当地汝瓷发展的热度,已经不输北宋年间“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盛况,但盛况之下难以掩盖的是汝瓷小企业林立、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状。在汝州市的一条街道上,几乎每隔十米就有一家销售汝瓷的店面,而这些店里的汝瓷产品相似性极大,主要为茶具、瓷瓶、掛件等。
“汝瓷企业大多是个人投资,家庭经营,资金少,起点低,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对于自我发展状态、产业发展目标、市场开拓、业内资源整合、行业宣传推介等产业发展层面的重大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更加没有什么商标意识。”
赵俊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