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必须以高等教育目的、功能,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以及高校自身的传统与定位等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三个层次:基层目标、中层目标和顶层目标。在构建这个目标时,各层次目标的比重不应等量齐观,不同高校应该依据自身的特色定位确定各层次的比重,以满足国家、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因此,对其修订和调整至少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求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学校办学思想的延续性。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因素: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是由国家提出的对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必须使其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高等学校的功能:结构决定于功能,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内容必须根据高等教育的功能来构建。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体功能,也称育人功能,即个体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结构中的相应角色;二是工具功能,即社会功能,是指通过育人功能的实现,维持社会运行机制和延续社会结构。
人才培养的多层需要:教育质量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关系的限制下,一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核心。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在满足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中得到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的。所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内容必须以个体、社会和国家多层需要为依据。
高校自身的历史、人才培养定位:每一个高校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和沉淀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价值选择和一切行为,对其培养目标的构建也不例外。高校定位既要反映社会的期望,也要反映高校自身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结构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大致上概括为三个层次:基层目标、中层目标和顶层目标。
基层目标反映学生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展目标;二是就业导向目标。基层目标主要是解决培养对象“成人”的问题。“成人”的根本含义是文化成人或文而化之。“成人”需要通过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就业,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学生和家长就无法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中层目标反映社会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层目标要解决培养对象“成材”的问题,即“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成材”是指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成为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中层目标包括“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的培养目标,“通才”目标反映了社会的公共需要;“专才”反映了社会行业的特殊需要。
顶层目标反映了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解决培养对象“成家”的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高要求。“成家”就是通过高校培养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才能出众、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能够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如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等等,也就是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必须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高校人才培养的基层目标、中层目标和顶层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三个目标构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体。基层目标是基础,顶层目标起着统领作用,但是,每层目标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成人”目标是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材”目标的基础。其次,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是“专才”教育目标的基础。第三,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赖于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依赖于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第四,创新能力的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基层目标和中层目标也都受顶层目标(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的)的统领。因此,高校在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必须统筹兼顾,三个层次在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多样性的质量观要求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科学设计每层目标在统一体中的比重,不应“一刀切”。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类型、传统、定位、现实条件和培养对象的基础确定各层之间的比例。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招收的学生具有不同基础和发展潜能。一般来说,重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社会化基础,而大专类院校招收的学生社会化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确定各层次目标的比重时应体现学校类型的要求。
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必须对历史承担责任,必须对未来承担责任,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开轩: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理论战线》1997 年第1 期。
[2] 顾明远: 为了未来的教育, 《外国教育研究》1996 年第3 期。
[3] 钱国英,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 56。
[4]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4- 48。
关键词: 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因此,对其修订和调整至少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求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以保证学校办学思想的延续性。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依据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因素: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是由国家提出的对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必须使其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高等学校的功能:结构决定于功能,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内容必须根据高等教育的功能来构建。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体功能,也称育人功能,即个体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结构中的相应角色;二是工具功能,即社会功能,是指通过育人功能的实现,维持社会运行机制和延续社会结构。
人才培养的多层需要:教育质量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教育活动客观规律与学科自身逻辑关系的限制下,一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核心。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在满足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中得到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的。所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内容必须以个体、社会和国家多层需要为依据。
高校自身的历史、人才培养定位:每一个高校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和沉淀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价值选择和一切行为,对其培养目标的构建也不例外。高校定位既要反映社会的期望,也要反映高校自身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
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结构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依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大致上概括为三个层次:基层目标、中层目标和顶层目标。
基层目标反映学生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发展目标;二是就业导向目标。基层目标主要是解决培养对象“成人”的问题。“成人”的根本含义是文化成人或文而化之。“成人”需要通过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就业,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学生和家长就无法获取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中层目标反映社会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层目标要解决培养对象“成材”的问题,即“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成材”是指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可用之材,成为推进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中层目标包括“通才”和“专才”两个方面的培养目标,“通才”目标反映了社会的公共需要;“专才”反映了社会行业的特殊需要。
顶层目标反映了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解决培养对象“成家”的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高要求。“成家”就是通过高校培养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才能出众、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能够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如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等等,也就是使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家”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各方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必须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高校人才培养的基层目标、中层目标和顶层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三个目标构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体。基层目标是基础,顶层目标起着统领作用,但是,每层目标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成人”目标是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成材”目标的基础。其次,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是“专才”教育目标的基础。第三,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赖于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依赖于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第四,创新能力的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同时,基层目标和中层目标也都受顶层目标(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的)的统领。因此,高校在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必须统筹兼顾,三个层次在统一体中缺一不可。
多样性的质量观要求高校在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科学设计每层目标在统一体中的比重,不应“一刀切”。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类型、传统、定位、现实条件和培养对象的基础确定各层之间的比例。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招收的学生具有不同基础和发展潜能。一般来说,重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社会化基础,而大专类院校招收的学生社会化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确定各层次目标的比重时应体现学校类型的要求。
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必须对历史承担责任,必须对未来承担责任,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开轩: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理论战线》1997 年第1 期。
[2] 顾明远: 为了未来的教育, 《外国教育研究》1996 年第3 期。
[3] 钱国英,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 56。
[4]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4-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