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573338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汶川“5·12”大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人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与影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为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从时间上来看,它是一个可持续工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从心理咨询者组成来看,最好是受助者身边亲近的人;从受助范围上来看,它的受助面又非常之广,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完成。
  关键词:灾后 心理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069-02
  
  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2008年的春天。在这个阳光依旧明媚但空气中却弥漫着悲伤与恐惧的日子里,我们将不得不直面地震这一场灾难带来的恐慌与畏惧,将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重新思考人生、珍视生命,“5·12”,这一个原本非常普通的数字,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悲伤记忆。
  地震是一次危机,是一场灾难,面对危机,我们别无选择。这场大灾难,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给人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与影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为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危机。
  首先,从词源学上来看,“危机”(CRISIS)在古希腊语中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其字根KRISIS意谓“分离”(TO SEPARATE)。“危机”只是离开原来的位置,走向一种未知状态,并且,这一状态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结果也无法预测。因此,面对危机,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要冷静,要从容面对,直面危机。
  其次,从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上来看,不论我们做任何事,特别是在危机面前,都要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集中一切力量,解决人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来看,我们要有大局意识,要从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看问题,来处理危机,不要孤立的看问题。
  此次八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造成了无数房屋损坏,也造成了数不胜数的经济损失。其实灾害发生后,群众心理遭受的创伤远比看得见的损失更大,在关注灾区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再关注一下那些灾区中活着的人。那些从山崩地裂中逃生的人,心理的“地震”是否平复?灾难中的所见所闻又会留下怎样的心理印记?“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目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义演文艺晚会上,有两个来自灾区的幸存的小姑娘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主持人请其中一个从教学楼上跳下来的小姑娘谈谈发生地震时的情况时,小姑娘边哭边说,叔叔阿姨,你们知道我从楼上跳下来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吗?我看到了五层楼只剩下了两层,我看到了无数双在废墟中挣扎的双手……相信这一幕会不时出现在这个小姑娘的噩梦中,也相信这一幕会长期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种生死离别和悲惨景象会给经受这场灾害的人们留下很深的心理创伤。这种应急创伤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将会给生命个体带来长久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心理危机干预却很少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经历的大灾大难太多了,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心理治疗,的确,大部分的心理创伤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愈合,但也有部分当事人,可能终身都无法走出创伤事件的阴影。对他们而言,创伤表面上结了痴,内里却在发炎,消耗着生命的能量,使他们无法享受快乐、也无法充分发挥潜能。”
  在经历过多次灾难以后,目前国内外很多社会团体和个人也都认识到心理援助在灾后救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有许多心理工作志愿者奔赴灾区,为遇难者亲属和幸存者进行心理援助,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在大灾难过后,心理干预的目的就是使一个急性应激反应的人在较短的时间里恢复到稍微正常的状态,降低幸存者的悲痛,抚慰当事人的心理,满足其当前的需要,提高其适应能力,促使其尽快减缓或消解不良应激状况,自我感觉好受些直到可以自我调整或是接受更高级的心理帮助,进而让当事人逐步产生积极的应对危机方式:比如寻求社会支持、户外活动、不刻意注意自己的问题、读笑话、写日记等;要避免使当事人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抽烟、退缩、沉溺于惊异、沉溺上网等,从而引导被干预者走向积极。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第一,与当事人建立好感。要以一种亲和、同情的方式与幸存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增强即时得到的安全感,提供身体和情感上的支持。这一点非常关键。用一些亲切的语言,配合一些肢体语言,首先拉近距离。比如轻声说话,拍拍肩膀等,让受助者逐渐能接受你。
  在灾难发生以后,大批志愿者奔赴灾区,对当地群众实施救援。但是,在救援特别是心理求助的过程中,咨询人员切忌居高临下,以救世主自居,应该热情相待,平等共处。要取得受助者的信任,赢得好感,去掉其顾虑,就需要主动与受助者交朋友,从而创造一个和谐、亲切、友好的交谈气氛。这样有利于受助者敞开心扉,以便为心理干预的顺利进行创造应有的前提条件。
  第二,学会倾听。当援助对象开始说话,尽可能不打断他。当你听完整个故事,再去问细节,多采用积极倾听,这很重要。不要与援助对象争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话。重视他主观上的主要危机来源与对危机的解说,但是,不增强也不排斥。只要他想谈,都应正面讨论该危机事件对他的影响。尽量在可以谈的过程当中,将危机感具体化,用可以化成行动或计划的方式来替他整理他的危机经验。若有情绪化的反应,不要逃避,不要保护,也不要过度催促;若有偏颇的想法,不用晓以大义,不用说服,也不用责备。
  学会倾听,就是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这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第三,保护隐私。这是对一个心理干预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因为需要经受灾害的人都会比较敏感,心灵比较脆弱,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好不容易经过建立好感、认真倾听等获得受助者的信任,但是由于泄露了受助者的隐私,会使受助者产生受骗心理,进而遭受二次心理创伤,甚至会产生厌世心理。
  唐山大地震后,给灾区幸存者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心理创伤很久不能解决,许多经历过大地震的人十多年后还经常产生恐慌情绪,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甚至还有一些人不堪压力和悲伤而走向自杀。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后曾出现短暂的自杀潮,而部分专家也呼吁要警惕四川受灾群众自杀,自杀高发期为灾后3个月左右。因此,从当前形势来看,心理干预工作任重而道远,相比其他的心理咨询工作,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工作,不能靠一时冲动来完成。更不能感情用事。心理工作是一个人心工程,它的性质决定了这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凭着满腔热血去冲锋陷阵,还要有持久做战的思想准备。灾后的最初几天,相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有冲上前线的冲动和打算,但是,时间一长,志愿者的热情会慢慢消退,或者过了一段时间,心理志愿者撤离时,就会严重影响到心理干预工作,进而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心理创伤,最终造成援助失败。
  因此,心理干预工作者必须要冷静思考,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和详尽的计划,要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密切关注受助者的心理状况,定期与不定期地与受助对象谈心与咨询。
  其次,从心理咨询者的组成来看,最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是受助者身边的人,甚至是他的亲人。由于灾难容易使当事人产生惊恐等心理反应,因此,当事人可能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亲人的安慰更容易使当事人接受。另外,由于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亲人和受助者身边的人能够长时间与他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实施可持续性心理救援。特别是家中的遇难者的情况下,要“调动社会支持资源给予支持和帮助,如鼓励家庭中其他的子女、亲友给遇难者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转移他们对死者的情感依赖。”
  因此,受助者的朋友和亲属要积极参加心理培训,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心理干预方法,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对亲人的心理干预,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和解决,更好更快地解决受助者的心理问题。
  最后,从受助范围来看,援助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幸存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灾区有,灾区之外的人们也可能出现。”
  面对灾难,每一个经历过、感受过这场灾难的人都应该得到心理危机干预的帮助。比如,在地震发生的最初几天里,我们每个人都从电视或网上看到了灾区的惨状,每个人都经受了悲伤、震惊等心理的挫伤,特别是那些到灾区工作的志愿者们,更是亲眼目睹了人间悲剧,经历了各种生离死别,他们的内心也时时经受着折磨,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后果不堪设想。
  从这一点来看,心理干预工作只靠几个心理专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和完成。国家要加大心理教育和心理培训力度,大力宣传心理知识,培训大量的心理咨询人员,以满足社会心理干预工作的需要。
  多难兴邦!每一个民族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承受着大大小小的考验。这些灾难,会给民族和人民带来永远的伤痛。然而,这些又会成为民族成长、进步的阶梯。曾经留下的深深印记,会时刻警醒着、激励着后人,让坚强的民族更加无所畏惧,让伟大的人民更加激昂向上。
  经历大难,方显平安、和谐之宝贵;承受磨练,方显坚持、顽强之深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历经这样的考验,我们的孩子将会在危机中更加成熟,我们的人民将会在磨难中更加坚强,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繁荣,迎接华夏民族的必将是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金宁宁等,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管理杂志,2005,(1):6.
  [2]陆小娅,谁来从事心理救援[J].安全与健康,2003,(3):37.
  [3]房秋燕等,突发灾难事件中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危机干预[J].护理研究,2007,21(2):439.
  [4]地震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84.
其他文献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婚后8年才生下女儿,又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倍加珍惜她,呵护她,3岁前,独生子女的缺点她全具备了,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哭又闹、绝不罢休。犯了错误从不承认,而是第一时间跑到老人身后。我刚要批评她,老人就说话了:刚那么大她懂啥,树大自然直。说实话我当时都郁闷得无语了,更气愤的是往往这时她会从老人身后探出头来,得意地扮着鬼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