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羽毛球项目由于其简单、便捷、运动量适宜等特点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区域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地区高校羽毛球教学的质量迥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地域差异因素对于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提高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效果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羽毛球教学 影响因素
一、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均,部分高校场地设施落后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吉林省的很多高校根本没有体育馆,更不用说专用的羽毛球馆,很多高校羽毛球教学都是以室外羽毛球场为主,受到天气及环境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场馆设施的建设是影响羽毛球活动的主要因素。
(二)体育文化差异造成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对于吉林省高校来说,羽毛球运动的开展比南方发达城市晚些,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及学校,对羽毛球的认识及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而羽毛球教练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羽毛球教学成本高,部分学生无力承担
羽毛球教学、训练的成本包括服装、场地使用费、球拍、拍线、羽毛球购买等,往往都属于极易损耗的必需品,也很少有学校能够无限量提供,由于消耗过大,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观的花销,从而直接影响了羽毛球教学的效果。
(四)高校羽毛球还缺乏专业的教练员
大部分高校的羽毛球教学都是由体育教师担任,因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是专业的羽毛球教学人员,也就不具备教导专业的羽毛球技术及相关技能的能力。所以在羽毛球课程上缺乏相关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只有简易的训练手段及方法,这就造就了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较差,羽毛球难以推广发展。
(五)高校羽毛球比赛极少
目前,全国仅仅只有一项高校羽毛球锦标赛,其他的高级别比赛,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并没有“真正”的大学生参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羽毛球的积极性,也限制高校羽毛球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造成各地区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影响因素
空间是体育与地理联系的纽带。无论从历史起源和演变看,还是从现实发展来看,作为体育项目中的羽毛球运动,都是深受区域差异的影响。
(一)地区经济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直接因素
各区域、地区高校羽毛球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水平直接相关,中国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对于羽毛球这项消费水平较高的运动项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高校对于体育的投入较高,对于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比较完善,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羽毛球教学条件。另外,这些地区高校的学生,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参加锻炼的质量相对有所保障,也更容易持续下去。反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羽毛球场地及设施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羽毛球教学的需要。
(二)自然环境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的主要因素
南方的天气多为温湿舒适、少风多雨,适宜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项目的开展,而吉林省的自然环境多为冬天下雪、春秋天刮风、夏天干燥,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小球类运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
(三)体育文化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中国羽毛球运动最早在上海,随后在广州、天津、北京、成都等城市的基督教青年会和学校中有所开展。现今,南方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羽毛球项目的开展较好,同样,这些地区的高校羽毛球教学也比较成熟,相比较处在北方的吉林省羽毛球教学水平要更完善。
(四)体育人口和后备人才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的因素之一
西部地区的体育人口比例明显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直接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后备人才好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体育人口比例和后备人才储备也是各高校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开展好坏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提高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强羽毛球场馆、场地、器材建设以及加大举办比赛资金投入。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参加羽毛球学习、练习的场所和环境,提高羽毛球教学质量。
(二)因地制宜,转变教学观念,分层施教。在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地区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掌握程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要以分层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并重视羽毛球运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
(三)加强羽毛球师资力量培养和建设。高校可适当引进高水平羽毛球教练,加强现有体育教师培养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工作,特别是年轻的骨干教师要重点培养。
(四)加大组织羽毛球比赛,营造良好运动氛围。为提升学生羽毛球技能、拓宽学生对羽毛球的认识,高校可通过羽毛球社团组织羽毛球兴趣小组进行相关高校羽毛球比赛联谊赛事,让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比赛,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军辉,张弛.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2011.6.
[2] 黄银忠.竞技体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
[3] 陈颇.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区域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
摘 要 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羽毛球项目由于其简单、便捷、运动量适宜等特点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区域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地区高校羽毛球教学的质量迥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地域差异因素对于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提高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效果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羽毛球教学 影响因素
一、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均,部分高校场地设施落后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运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目前,吉林省的很多高校根本没有体育馆,更不用说专用的羽毛球馆,很多高校羽毛球教学都是以室外羽毛球场为主,受到天气及环境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场馆设施的建设是影响羽毛球活动的主要因素。
(二)体育文化差异造成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对于吉林省高校来说,羽毛球运动的开展比南方发达城市晚些,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及学校,对羽毛球的认识及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因而羽毛球教练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羽毛球教学成本高,部分学生无力承担
羽毛球教学、训练的成本包括服装、场地使用费、球拍、拍线、羽毛球购买等,往往都属于极易损耗的必需品,也很少有学校能够无限量提供,由于消耗过大,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观的花销,从而直接影响了羽毛球教学的效果。
(四)高校羽毛球还缺乏专业的教练员
大部分高校的羽毛球教学都是由体育教师担任,因部分体育教师并不是专业的羽毛球教学人员,也就不具备教导专业的羽毛球技术及相关技能的能力。所以在羽毛球课程上缺乏相关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仅仅只有简易的训练手段及方法,这就造就了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较差,羽毛球难以推广发展。
(五)高校羽毛球比赛极少
目前,全国仅仅只有一项高校羽毛球锦标赛,其他的高级别比赛,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并没有“真正”的大学生参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羽毛球的积极性,也限制高校羽毛球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造成各地区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影响因素
空间是体育与地理联系的纽带。无论从历史起源和演变看,还是从现实发展来看,作为体育项目中的羽毛球运动,都是深受区域差异的影响。
(一)地区经济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直接因素
各区域、地区高校羽毛球水平与地区经济发达水平直接相关,中国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对于羽毛球这项消费水平较高的运动项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高校对于体育的投入较高,对于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比较完善,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羽毛球教学条件。另外,这些地区高校的学生,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参加锻炼的质量相对有所保障,也更容易持续下去。反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羽毛球场地及设施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羽毛球教学的需要。
(二)自然环境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的主要因素
南方的天气多为温湿舒适、少风多雨,适宜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项目的开展,而吉林省的自然环境多为冬天下雪、春秋天刮风、夏天干燥,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小球类运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阻碍。
(三)体育文化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特色的体育文化,中国羽毛球运动最早在上海,随后在广州、天津、北京、成都等城市的基督教青年会和学校中有所开展。现今,南方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羽毛球项目的开展较好,同样,这些地区的高校羽毛球教学也比较成熟,相比较处在北方的吉林省羽毛球教学水平要更完善。
(四)体育人口和后备人才差异是影响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区域性特征的因素之一
西部地区的体育人口比例明显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直接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后备人才好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体育人口比例和后备人才储备也是各高校羽毛球等体育项目开展好坏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提高吉林省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强羽毛球场馆、场地、器材建设以及加大举办比赛资金投入。让更多的大学生有参加羽毛球学习、练习的场所和环境,提高羽毛球教学质量。
(二)因地制宜,转变教学观念,分层施教。在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地区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掌握程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要以分层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认识并重视羽毛球运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兴趣。
(三)加强羽毛球师资力量培养和建设。高校可适当引进高水平羽毛球教练,加强现有体育教师培养力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工作,特别是年轻的骨干教师要重点培养。
(四)加大组织羽毛球比赛,营造良好运动氛围。为提升学生羽毛球技能、拓宽学生对羽毛球的认识,高校可通过羽毛球社团组织羽毛球兴趣小组进行相关高校羽毛球比赛联谊赛事,让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比赛,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军辉,张弛.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2011.6.
[2] 黄银忠.竞技体育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
[3] 陈颇.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区域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