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文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学习。
关键词:探究;数学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70-01
教育目的不只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式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能力,获得的是成功的自信和优良的品德等。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习就会乐趣无穷。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上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易理解掌握。学习的兴趣尤其重要。故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悬念。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可让学生任意说数,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师生比赛,看谁判断得又对又快。教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又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8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能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把题目改成: 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们都呆住了——3不是4的倍数,怎么分呀!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自然产生,这就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需求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习。如教“10的加减法”时,设置了让学生抛花片的游戏,学生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加减法算式。用游戏方法来教10的加减法形象生动,学生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能乐学。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授课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究状态。
二、巧设问题,保证探究质量
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要想学生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巧妙的设计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吸引学生参与探究中来。如教应用题“学校举行跳绳比赛,小红2分钟跳194个,小明3分钟跳297个,谁跳得快?”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两人每分钟跳的次数:小红每分钟跳194÷2=97(个),小明每分钟跳297÷3=99(个),得出小明跳得快;也有的说可以比他们两人3分钟跳的次数,小红每分钟跳194÷2=97(个),3分钟跳97×3=291(个),而小明3分钟跳297个,得出小明跳得快;还有的说可以比他们2分钟跳的次数:小明每分钟跳297÷3=99(个),2分钟跳97×2=198(个),而小红2分钟跳194个,比较后得出相同的结果。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出3种不同的解法。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成功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利于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用赞赏的眼光,亲切的微笑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能让学生问的尽量让他问,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他想,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他做。同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探究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三、留有空间,深入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再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各年级男女生情况、一周气温、家庭水电费情况;课堂制作统计图,学生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展示作品;接着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考考其他同学。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而且学会探究,更重要的是品味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三角形面积》时,三角形面积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转化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形状完全一样”和“一半”两个要点。教学此内容,通常是教师示范操作得出结论,这样教学效果不好。如果改变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学生会轻松的掌握转化思想。深化对“形状完全一样”和“1/2”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使探究更深入,效果更有效。
四、激励评价,保持探究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能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欲望,保持探究的热情呢?很重要的是教师运用好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应认真对待,激励评价;对学生探究中的点滴发现,给予表扬鼓励;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才更有效。
关键词:探究;数学教学;运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4-070-01
教育目的不只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式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能力,获得的是成功的自信和优良的品德等。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学习就会乐趣无穷。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上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易理解掌握。学习的兴趣尤其重要。故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悬念。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可让学生任意说数,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师生比赛,看谁判断得又对又快。教师的神速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又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8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能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把题目改成: 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学生们都呆住了——3不是4的倍数,怎么分呀!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自然产生,这就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需求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游戏是激发兴趣的最好载体。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学习。如教“10的加减法”时,设置了让学生抛花片的游戏,学生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加减法算式。用游戏方法来教10的加减法形象生动,学生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能乐学。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授课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处于探究状态。
二、巧设问题,保证探究质量
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要想学生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巧妙的设计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吸引学生参与探究中来。如教应用题“学校举行跳绳比赛,小红2分钟跳194个,小明3分钟跳297个,谁跳得快?”学生讨论后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比两人每分钟跳的次数:小红每分钟跳194÷2=97(个),小明每分钟跳297÷3=99(个),得出小明跳得快;也有的说可以比他们两人3分钟跳的次数,小红每分钟跳194÷2=97(个),3分钟跳97×3=291(个),而小明3分钟跳297个,得出小明跳得快;还有的说可以比他们2分钟跳的次数:小明每分钟跳297÷3=99(个),2分钟跳97×2=198(个),而小红2分钟跳194个,比较后得出相同的结果。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出3种不同的解法。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成功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价值,利于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用赞赏的眼光,亲切的微笑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能让学生问的尽量让他问,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他想,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他做。同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探究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三、留有空间,深入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再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合作探究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各年级男女生情况、一周气温、家庭水电费情况;课堂制作统计图,学生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展示作品;接着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考考其他同学。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而且学会探究,更重要的是品味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三角形面积》时,三角形面积是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转化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形状完全一样”和“一半”两个要点。教学此内容,通常是教师示范操作得出结论,这样教学效果不好。如果改变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学生会轻松的掌握转化思想。深化对“形状完全一样”和“1/2”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使探究更深入,效果更有效。
四、激励评价,保持探究热情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能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欲望,保持探究的热情呢?很重要的是教师运用好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或设想,教师应认真对待,激励评价;对学生探究中的点滴发现,给予表扬鼓励;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才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