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的农业规划思想的确立,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实中人们的规划行为和实践,均受一定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和实践。产业规划思想以主观的方式存在,受人们的价值观念、认识水平、历史传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规划思想的客观性表现在,它的基础是客观的,任何产业规划都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都是人们主观上对客观存在的经济条件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地方产业;规划;思想
由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地方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规划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产业规划的思想,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反映民主和正义,当然,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它直接依赖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评价,一定的价值观又是一定的理念形成和变迁的主导性因素。由于人们的理性或认识能力在特定条件下的有限性,在既定的条件下,人们只有不断逼近发展的应然规定性,并最终形成正确的项目发展规划。
当前地方政府发展产业应有如下指导思想。
1.政府指导和群众自主发展的主体思想。政府是指导农民做好产业规划的经济规划主体。这是我国宪法赋予政府的权利也是政府的义务。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整体上具有宏观性,在目前的产业规划和发展中应该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在法律上是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这种政府指导并不是行政命令,它是根据各个地方的现有的发展基础为依据,采用建议、鼓励、提倡等柔性的措施,有时还必须辅以利益诱导机制的刺激,来鼓励项目实施人的积极响应。[1]政府既是项目规划的主导者也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帮扶人、监督人。政府的作用是复杂的,但就规划的指导作用来讲,就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
政府的统一规划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是群众是经济发展的自主主体。由于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长期以来,家庭经营的主体模式一直占主流趋势,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刺激了农民的经济发展的意识,也是农民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经受了历练,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一份子,农民必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的主体。所以农民也必将追求生产资料的最优化配置,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和政府规划项目的实施是辩证统一的,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政府项目的实施出发点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集中反映。而农民作为生产者,其出发点主要是看能不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政府的规划,在农民的角度来看,以是否有较高的利润为出发点才行。地方产业要体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预期,才是遵守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政府承诺。
当然,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才能积极的发挥。农民本身具有天然的局限性,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领导者,这与我国实行的2000多年的小农经济有不可否认的影响。而在地方项目发展的进程中则又必然要求农民要有自主性的法律地位,又要有集体性的行为。
2.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根据《农业法》的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有权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的产业规划方案。这是地方政府有权自主规划的法律依据。法律从制度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规划权。这种规定,其实是国家把权利下放给各级政府的体现,尤其是县级政府能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方案。同时县级政府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各乡镇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计划,以及各村各组的规划方案。农民有了自主发展的权利,这是经济和法律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保护农民权益的有益的探索。
3.节水增收的效益思想。节水已经是地方性产业发展的目标。根据有关资料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国家,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省份都存在严重的缺水现状。地方产业要转型,则成为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然而水资源的短缺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这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遵循过去的陈旧思路则会带来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加剧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退化,这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因此,节水增收的目标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要消耗自然资源,要破坏生态环境。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转变过去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达到生态恢复,达到节水增收的目的。
4.循序渐进的推行思想。特色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由于地方各个乡村的条件不一,各个乡村的发展基础存在差异性,比如,道路,沟渠,以及周边环境的差异性。这些硬件的差异是影响地方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主观方面就是一个地方的村委会和百姓的发展意识程度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具体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各乡村的差异。[2]让有条件的村镇先发展,通过成功的发展实例来带动其他村镇,从而走向全面发展。地方产业的发展,是与各项产业发展互相联系的。由于地方整体产业的发展缓慢,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规划产业的发展。农村各种服务社团的服务并不能一下子到位,也需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2011级)
参考文献:
[1]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23页。
[2]曹林.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理论与实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87页。
关键词:地方产业;规划;思想
由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地方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规划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产业规划的思想,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反映民主和正义,当然,实践固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它直接依赖于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评价,一定的价值观又是一定的理念形成和变迁的主导性因素。由于人们的理性或认识能力在特定条件下的有限性,在既定的条件下,人们只有不断逼近发展的应然规定性,并最终形成正确的项目发展规划。
当前地方政府发展产业应有如下指导思想。
1.政府指导和群众自主发展的主体思想。政府是指导农民做好产业规划的经济规划主体。这是我国宪法赋予政府的权利也是政府的义务。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整体上具有宏观性,在目前的产业规划和发展中应该具有全面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在法律上是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这种政府指导并不是行政命令,它是根据各个地方的现有的发展基础为依据,采用建议、鼓励、提倡等柔性的措施,有时还必须辅以利益诱导机制的刺激,来鼓励项目实施人的积极响应。[1]政府既是项目规划的主导者也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帮扶人、监督人。政府的作用是复杂的,但就规划的指导作用来讲,就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
政府的统一规划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是群众是经济发展的自主主体。由于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长期以来,家庭经营的主体模式一直占主流趋势,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刺激了农民的经济发展的意识,也是农民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经受了历练,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一份子,农民必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的主体。所以农民也必将追求生产资料的最优化配置,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和政府规划项目的实施是辩证统一的,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政府项目的实施出发点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集中反映。而农民作为生产者,其出发点主要是看能不能带来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政府的规划,在农民的角度来看,以是否有较高的利润为出发点才行。地方产业要体现农民利益最大化的预期,才是遵守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政府承诺。
当然,农民的主体作用也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才能积极的发挥。农民本身具有天然的局限性,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领导者,这与我国实行的2000多年的小农经济有不可否认的影响。而在地方项目发展的进程中则又必然要求农民要有自主性的法律地位,又要有集体性的行为。
2.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根据《农业法》的规定,县级以上政府有权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的产业规划方案。这是地方政府有权自主规划的法律依据。法律从制度的角度出发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规划权。这种规定,其实是国家把权利下放给各级政府的体现,尤其是县级政府能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方案。同时县级政府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要求各乡镇制定自己的产业发展计划,以及各村各组的规划方案。农民有了自主发展的权利,这是经济和法律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保护农民权益的有益的探索。
3.节水增收的效益思想。节水已经是地方性产业发展的目标。根据有关资料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缺水国家,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省份都存在严重的缺水现状。地方产业要转型,则成为专家学者的普遍共识。然而水资源的短缺现状,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这是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遵循过去的陈旧思路则会带来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加剧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退化,这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因此,节水增收的目标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要消耗自然资源,要破坏生态环境。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转变过去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达到生态恢复,达到节水增收的目的。
4.循序渐进的推行思想。特色产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由于地方各个乡村的条件不一,各个乡村的发展基础存在差异性,比如,道路,沟渠,以及周边环境的差异性。这些硬件的差异是影响地方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主观方面就是一个地方的村委会和百姓的发展意识程度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政府在具体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各乡村的差异。[2]让有条件的村镇先发展,通过成功的发展实例来带动其他村镇,从而走向全面发展。地方产业的发展,是与各项产业发展互相联系的。由于地方整体产业的发展缓慢,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影响规划产业的发展。农村各种服务社团的服务并不能一下子到位,也需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2011级)
参考文献:
[1]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23页。
[2]曹林.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理论与实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