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管教,还要管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强调了历史课堂中读好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课本;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45-02
阅读是人类接受前人文化的最基本的手段。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现在的新课程历史高考的四大能力中“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被放在了首位。可见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本人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成为各类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历史课堂中培养、训练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培养、训练阅读能力呢?关键是阅读课本、读好课本。课本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近年来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革,中学的历史教材无论哪个版本涉及的内容都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包含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及基本概念。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资源。学生阅读历史课本时存在的问题:一是“蜻蜓点水式”只看大概,不求准确,对历史背景、经过、历史影响等基本历史要素也把握不好;二是“掐头去尾式”只看正文,不看引言及课后问题;三是“读而不思式”只看不思考,没有建立知识网络的意识,谈不上对历史专业术语、基本概念的理解,更谈不上比较与联系。甚至还有许多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情,历史学习只要能够记下就可以了,对于课堂老师分析历史资料则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更谈不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当然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区别于语文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从特定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较为科学、准确地认识史料深刻内涵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教科书的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可分以下三步逐步推进。
1.先列提纲或先提出问题后阅读,引导学生以基本的历史意识、基本的历史方法去阅读。如以历史事件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影响等角度学着分析教材,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以初中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为例,可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下列问题:①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②秦末农民战争分几个阶段?③概述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按照历史事件六要素来回答。④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不仅解决了这些具体问题,也会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历史意识和基本方法。
2.利用好引言、小字、地图、注释及“知识链接”等辅助教材或隐性知识。这部分内容最具有新教材的新特色,但是容易被学生忽视,又不易理解,需要教师指导点拨才能被学生接受。运用好这部分学习资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正文又拓展了内容,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岳麓版必修I第12课“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这一目第二段正文只提到《南京条约》,而没有介绍条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将下面一段涉及《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小字作为教学要点指导学生阅读掌握,对学生理解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带来的后果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会有很好的作用。又如岳麓版必修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的单元导入语就很好地把西方从古代到近代的思想历程勾勒出来了:①神话时代;②人的精神觉醒(自然哲学突破神话对自然的解释);③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哲们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④个人意识受到极大压制(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下近千年的思想黑暗);⑤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帮助人们冲决宗教神学的网罗,人又从上帝的羔羊变为独立的个人);⑥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运动挑战教会权力,争取信仰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⑦人文精神的成熟(启蒙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构筑起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3.解决好“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等文内思考题以及课后材料阅读题,逐步培养学思结合的习惯并提高解题能力。如我在教授必修Ⅱ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让学生做课后“阅读与思考”:一则表格材料给出1978~2000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情况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得出什么结论”,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答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还得出“当前我国城乡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应重视农村,增加农民收入”。而这后一层次的结论在教参上都没有写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得出一个刻骨铭心的结论,那就是:开发教材,挖掘教材刻不容缓。对课本资料细节进行探究思考练习,既能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学习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需费时劳神地去找课外的资料,真是一举两得。最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人以渔。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朗读与默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阅读材料和记笔记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这些不仅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读好课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们对课本的深入钻研,更需要老师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课本的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柳晓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中学历史课堂学法指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2]张启志.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Z].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课本;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45-02
阅读是人类接受前人文化的最基本的手段。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现在的新课程历史高考的四大能力中“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也被放在了首位。可见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本人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成为各类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历史课堂中培养、训练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培养、训练阅读能力呢?关键是阅读课本、读好课本。课本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近年来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革,中学的历史教材无论哪个版本涉及的内容都是丰富多样的,其中包含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及基本概念。所以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资源。学生阅读历史课本时存在的问题:一是“蜻蜓点水式”只看大概,不求准确,对历史背景、经过、历史影响等基本历史要素也把握不好;二是“掐头去尾式”只看正文,不看引言及课后问题;三是“读而不思式”只看不思考,没有建立知识网络的意识,谈不上对历史专业术语、基本概念的理解,更谈不上比较与联系。甚至还有许多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情,历史学习只要能够记下就可以了,对于课堂老师分析历史资料则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更谈不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认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活动都在阅读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当然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区别于语文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能从特定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较为科学、准确地认识史料深刻内涵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学生正确阅读教科书的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思路,可分以下三步逐步推进。
1.先列提纲或先提出问题后阅读,引导学生以基本的历史意识、基本的历史方法去阅读。如以历史事件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影响等角度学着分析教材,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以初中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为例,可先根据教材内容列出下列问题:①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②秦末农民战争分几个阶段?③概述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学生按照历史事件六要素来回答。④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不仅解决了这些具体问题,也会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历史意识和基本方法。
2.利用好引言、小字、地图、注释及“知识链接”等辅助教材或隐性知识。这部分内容最具有新教材的新特色,但是容易被学生忽视,又不易理解,需要教师指导点拨才能被学生接受。运用好这部分学习资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正文又拓展了内容,还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岳麓版必修I第12课“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这一目第二段正文只提到《南京条约》,而没有介绍条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将下面一段涉及《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小字作为教学要点指导学生阅读掌握,对学生理解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带来的后果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会有很好的作用。又如岳麓版必修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的单元导入语就很好地把西方从古代到近代的思想历程勾勒出来了:①神话时代;②人的精神觉醒(自然哲学突破神话对自然的解释);③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哲们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④个人意识受到极大压制(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下近千年的思想黑暗);⑤人文精神的“复兴”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帮助人们冲决宗教神学的网罗,人又从上帝的羔羊变为独立的个人);⑥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运动挑战教会权力,争取信仰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⑦人文精神的成熟(启蒙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构筑起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3.解决好“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等文内思考题以及课后材料阅读题,逐步培养学思结合的习惯并提高解题能力。如我在教授必修Ⅱ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让学生做课后“阅读与思考”:一则表格材料给出1978~2000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情况表,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表,得出什么结论”,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仅能答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还得出“当前我国城乡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应重视农村,增加农民收入”。而这后一层次的结论在教参上都没有写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得出一个刻骨铭心的结论,那就是:开发教材,挖掘教材刻不容缓。对课本资料细节进行探究思考练习,既能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学习习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不需费时劳神地去找课外的资料,真是一举两得。最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人以渔。如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朗读与默读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有意质疑的习惯,阅读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积累阅读材料和记笔记的习惯,归纳总结的习惯,良好的阅读心理习惯等,这些不仅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读好课本,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们对课本的深入钻研,更需要老师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课本的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柳晓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中学历史课堂学法指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
[2]张启志.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Z].贵州省福泉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