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调查发现,当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存在诸多风险点和盲点。由于农民工天然的脆弱性,风险对他们的显得更加凛冽和不可逆。
在“双创”的时代大潮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形成了一股小潮流,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实现了打工的“洗脚上岸”,实现了有尊严地体面劳动的“老板梦”。但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在创业的农民工中,个体工商户和家庭规模经营占了79%,只有将近20%的返乡创业是开办企业。这就是说,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搞养殖、开门店、弄装修、卖建材等个体商业服务业等形式,虽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也面临着量小不能抗风险的幼稚病。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的真实案例,诉说着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种种艰难,以及面对风险的无力感。
市场周期波动的风险
近十年来的外出务工大潮和养殖商品化,使养殖业逐渐成为返乡农民工追逐的创业领域,而规模性养殖业是随着市场周期波动的高风险行业,既能够快速给农民带来财富,同时又能迅速让农民破产。尤其是最近三年,价格的巨大波动已经让大部分农户不敢再進入,有的亏损户甚至下决心“把欠饲料商的债还清后,不再养鸡”,以至于养殖户在近年流行一句话“凡是长了嘴的都不要养”。湖北蕲春青石村养鸡户宋俊就是一例。
宋俊,43岁,养殖设备30多万元(自动喂料机),鸡苗16万元,房屋35万元,土地费用(租赁)3000元,一天产蛋1.8万枚。根据目前的固定和前期资金投入,要卖到140元/360才不亏本。按照360个鸡蛋计价,高的达到265元(在2014年上半年),低的时候仅仅为70元(2015年上半年)。“今年亏得血本无归,现在还欠着几家饲料商的债款。”
很多创业的养殖户都希望鸡和蛋的价格保持稳定,不过高也不过低,但实际上在2014年鸡蛋价格猛涨后,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涉入该领域,仅宋俊所在的青石镇就增加了十几万只鸡,整个蕲春县更是增加了几百万只。养鸡户固定投资大,回本周期长,这些均是沉没成本,在等待周期反转的过程中已经债台高筑,即使碰上利润丰厚的年份,也仍然填补不了“烙下的窟窿”。
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市场的周期波动中由于自身体量不大、可利用资源不多,不能像大的资本型创业那样能够在市场波动中调集资源应对,以至于一旦倒下就再也难爬起来。
市场饱和的风险
由于农村的商业和服务业都是农民必须消费的,事关农民的生产生活。由于门槛不高,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不高,所以在县乡集镇租个门面,做个小生意成为不少返乡农民工容易涉入的创业领域。
这些俗称的“小生意”如果冠以一个高大上的统一名称,即是农村商业服务业,主要是大中小各种商场超市、装修安装、家电经营、建材销售等。据笔者的调查和观察,相对于目前农民主流消费群体的“非在地性”,农村集镇个体工商服务业显然是过于密集的,以至于每一个创业者从服务业中所获收入并不高。
董动兵,男,36岁,2002年从杭州辞职回家乡亳州市大杨镇租门面开了一家服装店,由于当时打工潮刚兴起,每到逢年过节生意不错。后来由于劳动力外流,市场萎缩,2008年又关门转行卖家电,由于镇上一股脑的冒出来多家家电门面,竞相争抢好门面,抬升了门面租金,2011年后放弃该门面跑到另外的沙土镇继续经营家电,但门面租金到处都是昂贵,从最初的不到一万元到年租金达到2.8万元,利润空间暗淡。2014年实在经营不下去,关门继续外出打工。至今家中还囤积了不少家电。
很明显,相比外出打工,在家开店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由于此处的流动人口少,外加附近村庄青壮年村民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这条商街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人和小孩,商铺数量已经严重超过市场广度,这些小商户现有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在乡镇集镇上,由于购买人群少、购买力低,所以很多店面要不了多长时间都会经营不下去,只能转让出去,接手的人一年后又会亏本经营不下去,再转让、装修。结果,仅仅是装修和办证费用,就会使一个外出务工几十年的农民工,在一两年内将所有积蓄亏得精光。
虽然不少创业专家指出“复制创业”能够减少风险,但在市场已经充分饱和,购买力又没有有效提升的情况下,农村集镇的小商户都面临着客流少、竞争大、经营不下去的风险。
新技术新业态的冲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鼓励的应该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从这一点来看,农民工在打工中习得的那些技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基本都不值一提,事实上他们的创业类型也基本保持在传统的几大领域,鲜有新技术驱动基础上的创业活动。
在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电商进农村的过程中,也涌现出来一批淘宝村等互联网创业,但更多农民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互联网技术使用上不那么容易得心应手,导致创业在面临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时软弱无力,无法有效应对。
聂玲,女,43岁,上海打工5年后返乡创业。2009年在亳州市火车站旁边开了旺角小旅馆,主要接待深夜赶火车的乘客,并利用靠近火车站便利帮别人代购火车票收取手续费。由于近些年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不少深夜上下火车乘客通过美团、携程等应用团购较为便宜,环境又好的宾馆,自己旅馆客源下降严重。再者,实行互联网购票后,倒卖火车票生意绝路。由于不懂现代互联网技术,既不能通过应用平台发布房间优惠信息,又不能利用互联网代购火车票。2014年,旺角旅馆关门大吉,聂玲返回上海打工。
新技术新业态更不是普通农民工能够轻松掌握的,这极大限制了农民工在创业中通过互联网获得公平机会的能力;人力资本的欠缺性让返乡农民工应对新业态出现、新技术革新缺少灵活转型和跟进的能力。而时代总是在变化,业态和技术总是在更新,习惯于传统业态和传统商业模式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极容易在创业中败下阵来,重新沿袭曾经适应的工作方式和生计模式。
“骑虎难下”的困境
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风险类型,即是投资中的“递增承诺”效应。
返乡农民工创业之前一定也是经过缜密市场考察和项目选择的,既已作出创业实践,必然会拿着血汗钱这些真金白银往里面投入,但是风险和收益永远都是成正比的,谁也预料不到风险的发生。但问题是,即使创业项目挣钱不足,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巨大,轻易撤出就表示彻底失败,这在守护成本和保守面子上都是不情愿的,所以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明知道创业项目并不赚钱,由于“骑虎难下”,仍然苦苦支撑。
翟兴伦,男,32岁,2008年退伍后在武汉打工2年后回家搞家兔养殖。目前有兔子6千只,卖兔肉每只兔子50元,兔子皮市场好的时候每张可卖30元,但由于兔子皮现在市场价格降低,都囤积在冰库里。养兔子5年来,所有的兔子连同兔子皮加起来也才勉强48万的总资产,而欠外债却有50万之多。目前除了开支只能维持保本运营,饲料都是赊账,债务都是民间借贷的高利贷。因为债务问题,还和较好的亲戚闹僵关系。即使保本运行,还是在勉强维持,骑虎难下,拔不掉腿。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哪有生意能做一辈子,干啥都有垮的时候”。而实际情况是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手上的创业项目失败,即使已经进入不赚钱甚至亏本的状态,不少农民工都不愿意承认失败,而是继续苦心孤诣的死撑维持,用他们的话说是“拔不掉腿了”。但在说出“拔不掉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愿意真正抽身,结果只能在苦苦支撑中丧失转行机会,以至于越陷越深。
尽管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不少,但是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拉近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关系,改善农村整体境况乃至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有深远意义。中央已出台多个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落实,提高政策落地的精准度和匹配度,尤其是要帮助农民工树立和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保障返乡创业良性运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
在“双创”的时代大潮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形成了一股小潮流,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实现了打工的“洗脚上岸”,实现了有尊严地体面劳动的“老板梦”。但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在创业的农民工中,个体工商户和家庭规模经营占了79%,只有将近20%的返乡创业是开办企业。这就是说,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搞养殖、开门店、弄装修、卖建材等个体商业服务业等形式,虽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也面临着量小不能抗风险的幼稚病。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的真实案例,诉说着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种种艰难,以及面对风险的无力感。
市场周期波动的风险
近十年来的外出务工大潮和养殖商品化,使养殖业逐渐成为返乡农民工追逐的创业领域,而规模性养殖业是随着市场周期波动的高风险行业,既能够快速给农民带来财富,同时又能迅速让农民破产。尤其是最近三年,价格的巨大波动已经让大部分农户不敢再進入,有的亏损户甚至下决心“把欠饲料商的债还清后,不再养鸡”,以至于养殖户在近年流行一句话“凡是长了嘴的都不要养”。湖北蕲春青石村养鸡户宋俊就是一例。
宋俊,43岁,养殖设备30多万元(自动喂料机),鸡苗16万元,房屋35万元,土地费用(租赁)3000元,一天产蛋1.8万枚。根据目前的固定和前期资金投入,要卖到140元/360才不亏本。按照360个鸡蛋计价,高的达到265元(在2014年上半年),低的时候仅仅为70元(2015年上半年)。“今年亏得血本无归,现在还欠着几家饲料商的债款。”
很多创业的养殖户都希望鸡和蛋的价格保持稳定,不过高也不过低,但实际上在2014年鸡蛋价格猛涨后,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涉入该领域,仅宋俊所在的青石镇就增加了十几万只鸡,整个蕲春县更是增加了几百万只。养鸡户固定投资大,回本周期长,这些均是沉没成本,在等待周期反转的过程中已经债台高筑,即使碰上利润丰厚的年份,也仍然填补不了“烙下的窟窿”。
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市场的周期波动中由于自身体量不大、可利用资源不多,不能像大的资本型创业那样能够在市场波动中调集资源应对,以至于一旦倒下就再也难爬起来。
市场饱和的风险
由于农村的商业和服务业都是农民必须消费的,事关农民的生产生活。由于门槛不高,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不高,所以在县乡集镇租个门面,做个小生意成为不少返乡农民工容易涉入的创业领域。
这些俗称的“小生意”如果冠以一个高大上的统一名称,即是农村商业服务业,主要是大中小各种商场超市、装修安装、家电经营、建材销售等。据笔者的调查和观察,相对于目前农民主流消费群体的“非在地性”,农村集镇个体工商服务业显然是过于密集的,以至于每一个创业者从服务业中所获收入并不高。
董动兵,男,36岁,2002年从杭州辞职回家乡亳州市大杨镇租门面开了一家服装店,由于当时打工潮刚兴起,每到逢年过节生意不错。后来由于劳动力外流,市场萎缩,2008年又关门转行卖家电,由于镇上一股脑的冒出来多家家电门面,竞相争抢好门面,抬升了门面租金,2011年后放弃该门面跑到另外的沙土镇继续经营家电,但门面租金到处都是昂贵,从最初的不到一万元到年租金达到2.8万元,利润空间暗淡。2014年实在经营不下去,关门继续外出打工。至今家中还囤积了不少家电。
很明显,相比外出打工,在家开店的比较优势并不突出。由于此处的流动人口少,外加附近村庄青壮年村民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这条商街的主要消费群体是老人和小孩,商铺数量已经严重超过市场广度,这些小商户现有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在乡镇集镇上,由于购买人群少、购买力低,所以很多店面要不了多长时间都会经营不下去,只能转让出去,接手的人一年后又会亏本经营不下去,再转让、装修。结果,仅仅是装修和办证费用,就会使一个外出务工几十年的农民工,在一两年内将所有积蓄亏得精光。
虽然不少创业专家指出“复制创业”能够减少风险,但在市场已经充分饱和,购买力又没有有效提升的情况下,农村集镇的小商户都面临着客流少、竞争大、经营不下去的风险。
新技术新业态的冲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鼓励的应该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从这一点来看,农民工在打工中习得的那些技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基本都不值一提,事实上他们的创业类型也基本保持在传统的几大领域,鲜有新技术驱动基础上的创业活动。
在中央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电商进农村的过程中,也涌现出来一批淘宝村等互联网创业,但更多农民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互联网技术使用上不那么容易得心应手,导致创业在面临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时软弱无力,无法有效应对。
聂玲,女,43岁,上海打工5年后返乡创业。2009年在亳州市火车站旁边开了旺角小旅馆,主要接待深夜赶火车的乘客,并利用靠近火车站便利帮别人代购火车票收取手续费。由于近些年移动互联技术发展,不少深夜上下火车乘客通过美团、携程等应用团购较为便宜,环境又好的宾馆,自己旅馆客源下降严重。再者,实行互联网购票后,倒卖火车票生意绝路。由于不懂现代互联网技术,既不能通过应用平台发布房间优惠信息,又不能利用互联网代购火车票。2014年,旺角旅馆关门大吉,聂玲返回上海打工。
新技术新业态更不是普通农民工能够轻松掌握的,这极大限制了农民工在创业中通过互联网获得公平机会的能力;人力资本的欠缺性让返乡农民工应对新业态出现、新技术革新缺少灵活转型和跟进的能力。而时代总是在变化,业态和技术总是在更新,习惯于传统业态和传统商业模式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极容易在创业中败下阵来,重新沿袭曾经适应的工作方式和生计模式。
“骑虎难下”的困境
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风险类型,即是投资中的“递增承诺”效应。
返乡农民工创业之前一定也是经过缜密市场考察和项目选择的,既已作出创业实践,必然会拿着血汗钱这些真金白银往里面投入,但是风险和收益永远都是成正比的,谁也预料不到风险的发生。但问题是,即使创业项目挣钱不足,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巨大,轻易撤出就表示彻底失败,这在守护成本和保守面子上都是不情愿的,所以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明知道创业项目并不赚钱,由于“骑虎难下”,仍然苦苦支撑。
翟兴伦,男,32岁,2008年退伍后在武汉打工2年后回家搞家兔养殖。目前有兔子6千只,卖兔肉每只兔子50元,兔子皮市场好的时候每张可卖30元,但由于兔子皮现在市场价格降低,都囤积在冰库里。养兔子5年来,所有的兔子连同兔子皮加起来也才勉强48万的总资产,而欠外债却有50万之多。目前除了开支只能维持保本运营,饲料都是赊账,债务都是民间借贷的高利贷。因为债务问题,还和较好的亲戚闹僵关系。即使保本运行,还是在勉强维持,骑虎难下,拔不掉腿。
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哪有生意能做一辈子,干啥都有垮的时候”。而实际情况是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手上的创业项目失败,即使已经进入不赚钱甚至亏本的状态,不少农民工都不愿意承认失败,而是继续苦心孤诣的死撑维持,用他们的话说是“拔不掉腿了”。但在说出“拔不掉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愿意真正抽身,结果只能在苦苦支撑中丧失转行机会,以至于越陷越深。
尽管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不少,但是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拉近农民劳动和生活的关系,改善农村整体境况乃至推进新型城镇化都有深远意义。中央已出台多个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落实,提高政策落地的精准度和匹配度,尤其是要帮助农民工树立和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保障返乡创业良性运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