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个“人”,于我,便是中国传统文化。
或许真有些痴。犹记当年栀子初放,电扇在天花板上咯吱咯吱地响,吹着试卷上未干的墨迹和我们汗湿的校服衬衣。我们初三,每个人都神色麻木而匆忙;我在燥热的教室里读着自己抄录的几首小令。是的,我喜欢词。我还喜欢《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喜欢《离骚》中的“朝饮春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喜欢《牡丹亭》中的“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广一点,篆刻书法,周礼汉服,武术中药等等,我都极有兴趣。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变化多端的长短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年每每在家复习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翻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那是我在中考考试篇目中最喜欢的一篇词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词的开头。仔细思量,如果词中的女主人公真的“不消残酒”而“浓睡”一夜,她又怎能如此详细地知道昨夜的“雨疏风骤”?此处的一点小矛盾,不细读是发现不了的,然而一发现,就可发觉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小女子的娇俏心态——心里担心着室外的红海棠,因而恐怕是一夜未睡辗转反侧。第二天恐侍女嘲笑自己多愁善感,便说自己昨夜浓睡,心里急切却又不敢看,只得急着问卷帘的侍女。我不知这样的讲法是否合适,但是我想,这一字一句欲言又止和一次一次万转千回才是真正的“爱花惜春”啊!
如今我升入高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我最后却依旧偏爱枕着长短句入梦。
读着词,我看到辛弃疾和陆游那一腔爱国热血和无处可施的才华;我看到李煜亡国破家的凄凉和对自己身世的无奈;我看到范仲淹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忧心……我似乎穿越了千年,和他们一起在战场上厮杀,在山水间寄情,在田园中忘我。
我记得那天我流畅地接下老师说出的某句词的下一句,然后一声,两声,乃至整个班级都开始鼓掌,我几乎是涨红了脸,眼眶酸胀,垂着眼帘不敢抬头。一时间,当初同学的冷眼、父母失望的表情,以及后来我发表的文章种种的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我自是百感交集不能自已。我想,那是因为我从词里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词本身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啊,五千年的春秋历历在目。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文化永不會逝去,她还存在在我们心里,等着我们想起,迎她重归盛世华章。
或许真有些痴。犹记当年栀子初放,电扇在天花板上咯吱咯吱地响,吹着试卷上未干的墨迹和我们汗湿的校服衬衣。我们初三,每个人都神色麻木而匆忙;我在燥热的教室里读着自己抄录的几首小令。是的,我喜欢词。我还喜欢《诗经》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喜欢《离骚》中的“朝饮春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喜欢《牡丹亭》中的“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广一点,篆刻书法,周礼汉服,武术中药等等,我都极有兴趣。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变化多端的长短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年每每在家复习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翻李清照的那首《如梦令》,那是我在中考考试篇目中最喜欢的一篇词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词的开头。仔细思量,如果词中的女主人公真的“不消残酒”而“浓睡”一夜,她又怎能如此详细地知道昨夜的“雨疏风骤”?此处的一点小矛盾,不细读是发现不了的,然而一发现,就可发觉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小女子的娇俏心态——心里担心着室外的红海棠,因而恐怕是一夜未睡辗转反侧。第二天恐侍女嘲笑自己多愁善感,便说自己昨夜浓睡,心里急切却又不敢看,只得急着问卷帘的侍女。我不知这样的讲法是否合适,但是我想,这一字一句欲言又止和一次一次万转千回才是真正的“爱花惜春”啊!
如今我升入高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我最后却依旧偏爱枕着长短句入梦。
读着词,我看到辛弃疾和陆游那一腔爱国热血和无处可施的才华;我看到李煜亡国破家的凄凉和对自己身世的无奈;我看到范仲淹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忧心……我似乎穿越了千年,和他们一起在战场上厮杀,在山水间寄情,在田园中忘我。
我记得那天我流畅地接下老师说出的某句词的下一句,然后一声,两声,乃至整个班级都开始鼓掌,我几乎是涨红了脸,眼眶酸胀,垂着眼帘不敢抬头。一时间,当初同学的冷眼、父母失望的表情,以及后来我发表的文章种种的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我自是百感交集不能自已。我想,那是因为我从词里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词本身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啊,五千年的春秋历历在目。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文化永不會逝去,她还存在在我们心里,等着我们想起,迎她重归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