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7日,牵动全国亿万人心的高考拉开帷幕,学生紧张,家长紧张,作为国家最主要的选拔人才方式,全社会都在紧张地期待。从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率4%到今年全国录取率72.3%,从完全“手工”管理模式到实时监控全国15万个考场……30多年来,高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在未来,备受瞩目的高考制度将如何改革?高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
教育部副部长:高考制度必须坚持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7月15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周年,教育部就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当前高考改革问题,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回答记者提问,他认为,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杜玉波说,当前,各地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平稳进行。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代替高考。高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杜玉波坦言,当前,教育部门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目标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主要思路:
一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努力解决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的问题,促进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衔接。
二是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推进综合评价,努力解决评价手段不够丰富的问题,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评价手段。
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努力解决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是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努力解决评价过程不够公正的问题,切实维护考试秩序的公平公正。围绕推进高考改革,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将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对很多高考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
杜玉波向记者透露,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即将成立,将对国家教育考试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咨询,对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我们期待,这个方案早日出台,新成立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高考改革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据新华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答记者问:未来高考怎么考?
问:近年来高考在不断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努力让社会放平对高考的心态,比如不再一考定终身、分省命题、新课改等等,您能介绍一下高考改革的成果和趋势么?
戴家干:目前高考制度为广大群众所拥护,2007年我们做过大型的社会调查,95.7%的人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但是也有92%的人认为还要改革。这充分反映了对高考制度认可的程度,认为是当下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这项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的改革。
考试中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重点在做这样一些事情,首先是建立教育考试的国家题库。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更主要的是改变我们现在命题的理念、方法、手段、技术,更好地实现公平、公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更有利于人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这个是很重要一环。
其次是建立了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发生。比如说大的灾害,必须有预案。我国高考是在同一个时间,那么多人,在完成同一件事情,这在世界上也确实很少有,社会关注度也极高,所以必须有一个预案,来考虑到安全问题。
第三是建立了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服务平台。就是利用高科技,把过去单纯的、手工的、传统的那种管理模式纳入到一个有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提出了标准化的考场监控录像,现在我们平台已经做到对31个省份的视频指挥,同时全国有15万个考场做到了实时的监控。同时对我们试卷存放的2 600个保密室也实施了实时监控。安全是我们考试公正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底线,没有安全,就得不到公正公平。
第四是建立国家命题基地。我们现在的命题方式是把命题老师关起来。建立命题基地,使得今后命题的方式能得到改变。此外,我们成立了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评价院的成立更主要的是加大评价研究力度,特别是考试背后的数据的运用。说起来很遗憾,建国60多年来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高考背后的数据。
问:考试、评价、选拔人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违背规律,就可能会获得教训。全社会都特别关注今后高考改革方面的举措和理念。未来的高考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戴家干: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首先要建立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标准化考点,不仅仅是高考要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标准化考点,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治安管理的能力,提高教学手段和质量。
其次是要建立信息化的命题工作平台。现在的命题是无纸化命题,每个人一台专门设置的平台,所有的题目进去以后,都不能再返回了,直接入题库,题目再磨合,然后再组成卷子,根据不同的年份来确定考试的一些情况。将来,我们有可能实行无纸化的考试,现在我们很多科目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来的、目前正在推进的教师资格考试。无纸化考试取消了印刷和运输环节,确确实实能够提高考试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可以用视频了。在新的形势下,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
然后是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从初中升高中,高中上大学等等,把孩子们一生的学习体系,包括他的评价体系联系起来,勾勒出来,使他能够走出他自己发展的路,帮助他全面个性成长。人的一生是不断认识自己、寻求发展的一生。而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帮他认识自己,寻求发展。考试是什么?考试背后的评价就是重要的把手,所以说我们要提供这样一系列的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要建立国家考试综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质量。人力资源不仅仅是注重受教育的年限,更重要的还有人的知识、能力、各方面的一些特长。利用考试的数据信息建立国家的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人人都成为硕士博士,而是让人各尽其才,各尽所能。我们考试中心还承担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们要成立一个高考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分库,就是“学分银行”。把各种学历教育、课程教育衔接沟通,使学习成果能够互认,建立“立交桥”,形成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都能够按照不同的方向去取得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再重复。
(据《光明日报》 朱振国 李玉兰/文)
观点:高考改革首重公平
近年来,在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文件或政策中,教育公平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工作方针”之一便是促进公平,强调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也以“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作为专题进行理论解读。在各种重要的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于国于民的重要性。例如,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温家宝总理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所作的全面部署第一条也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对广大百姓而言,公平更是成为衡量几乎所有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标准。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教育制度非高考莫属。而在高考改革话题的关键词中,人们最先想到也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公平”一词。公平是人类文明史上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也是民众评价高考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公平之所以成为高考改革“第一词”,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考生个人乃至家族利益攸关。
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前,由于社会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低,高等教育意识尚未普及,处于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让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高考的社会影响也较为有限。恢复高考后,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政策的形成,“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当今中国,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竞争重心日益上移,高等教育成为许多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起点,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日渐强烈,对高考这块高等教育的“敲门砖”及其公平性特别关切。因此,高考自建制尤其自1977年恢复以来的几乎每一项改革,都与“公平”二字紧紧捆绑在一起。
为什么高考的公平性问题在中国如此受关注?这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现实国情的原因。中国是考试的“故乡”,自古便是一个极度甚至过度重视考试选才的国度。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在考试方面则是不怨苦而怨不公。历史之所以选择考试,正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崇高、具有可信性的正义程序的执行过程,在各种选拔人才的途径中最为公平和有效,可以摆脱人情请托的困扰,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我国的现实国情也决定了考试及其公平性在我国备受关注。从个人的角度看,高考是事关考生前途命运的大事,高考的竞争实质上是人们政治和经济地位等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高度“浓缩”。我国是一个社会资源相对紧张的发展中大国,民众的公平忧患与渴望,较之许多国家更为强烈。且不说在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下,需要统一高考来维护个体教育机会竞争的公平,就是在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今天乃至迈入普及化的明天,也还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考试办法仍无法舍弃,因为受“重人情、关系、面子”的传统文化影响,如果不以考试来竞争,就很可能用权力、金钱或关系来竞争。
从国家的角度看,高考作为我国当今最重要的一项教育考试制度,在担负选拔高校新生任务的同时,还具有促进教育改革、提升社会文化、稳定政治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等多项社会功能,并由此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无怪乎有人将1977年恢复高考比作一场“抢才大典”,将1977年的冬天,比喻为国家、时代以及千千万万中国人命运的“拐点”。尽管现行高考制度受到一些质疑、批判和挑战,甚至被形容为“一头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怪物”,但正是这种刚性的制度,让社会底层精英在社会竞争中有了“公平的立基”,而公平竞争恰恰是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因此,高考改革必须首重公平,尤其是机会竞争上的公平。只有在基于公平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才可能使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成效实现最大化。在日益追求公平、公正与效率的今天,任何制度生存或发展空间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其程序的公平公正性,具有重大而广泛影响的高考制度尤其如此。高考改革若改掉了公平,就等于“革”了自己的“命”。
近年来,教育部对提升高考公平性的改革可谓不遗余力,但仍有诸多不如意。由于高考事关政府、高校、中学、学生与家长等各方利益,面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博弈,面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与取舍,高考改革常常处于一系列两难选择中。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会使一部分考生因竞争力较弱而失去读大学(或者说读好大学)的机会,从而使中国教育体制染上了“不人性”或“不公平”的骂名。这注定了高考改革公平性的诉求之巨、满意之艰。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直面现实、知难而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考制度的公平建设任重而道远。高考公平的求索之路,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据《科学时报》 郑若玲/文)
教育部副部长:高考制度必须坚持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7月15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周年,教育部就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当前高考改革问题,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回答记者提问,他认为,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杜玉波说,当前,各地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平稳进行。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是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够代替高考。高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
杜玉波坦言,当前,教育部门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目标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主要思路:
一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努力解决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的问题,促进高考与素质教育的衔接。
二是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推进综合评价,努力解决评价手段不够丰富的问题,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评价手段。
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努力解决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四是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努力解决评价过程不够公正的问题,切实维护考试秩序的公平公正。围绕推进高考改革,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将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对很多高考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
杜玉波向记者透露,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即将成立,将对国家教育考试重大问题进行调研咨询,对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我们期待,这个方案早日出台,新成立的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高考改革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据新华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答记者问:未来高考怎么考?
问:近年来高考在不断改革,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努力让社会放平对高考的心态,比如不再一考定终身、分省命题、新课改等等,您能介绍一下高考改革的成果和趋势么?
戴家干:目前高考制度为广大群众所拥护,2007年我们做过大型的社会调查,95.7%的人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但是也有92%的人认为还要改革。这充分反映了对高考制度认可的程度,认为是当下最公平、最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这项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进一步的改革。
考试中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重点在做这样一些事情,首先是建立教育考试的国家题库。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更主要的是改变我们现在命题的理念、方法、手段、技术,更好地实现公平、公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更有利于人的全面的、个性的发展,这个是很重要一环。
其次是建立了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现在社会的发展,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发生。比如说大的灾害,必须有预案。我国高考是在同一个时间,那么多人,在完成同一件事情,这在世界上也确实很少有,社会关注度也极高,所以必须有一个预案,来考虑到安全问题。
第三是建立了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服务平台。就是利用高科技,把过去单纯的、手工的、传统的那种管理模式纳入到一个有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提出了标准化的考场监控录像,现在我们平台已经做到对31个省份的视频指挥,同时全国有15万个考场做到了实时的监控。同时对我们试卷存放的2 600个保密室也实施了实时监控。安全是我们考试公正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底线,没有安全,就得不到公正公平。
第四是建立国家命题基地。我们现在的命题方式是把命题老师关起来。建立命题基地,使得今后命题的方式能得到改变。此外,我们成立了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评价院的成立更主要的是加大评价研究力度,特别是考试背后的数据的运用。说起来很遗憾,建国60多年来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高考背后的数据。
问:考试、评价、选拔人才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违背规律,就可能会获得教训。全社会都特别关注今后高考改革方面的举措和理念。未来的高考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戴家干:在“十二五”期间,我们首先要建立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标准化考点,不仅仅是高考要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标准化考点,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治安管理的能力,提高教学手段和质量。
其次是要建立信息化的命题工作平台。现在的命题是无纸化命题,每个人一台专门设置的平台,所有的题目进去以后,都不能再返回了,直接入题库,题目再磨合,然后再组成卷子,根据不同的年份来确定考试的一些情况。将来,我们有可能实行无纸化的考试,现在我们很多科目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来的、目前正在推进的教师资格考试。无纸化考试取消了印刷和运输环节,确确实实能够提高考试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可以用视频了。在新的形势下,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
然后是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从初中升高中,高中上大学等等,把孩子们一生的学习体系,包括他的评价体系联系起来,勾勒出来,使他能够走出他自己发展的路,帮助他全面个性成长。人的一生是不断认识自己、寻求发展的一生。而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帮他认识自己,寻求发展。考试是什么?考试背后的评价就是重要的把手,所以说我们要提供这样一系列的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要建立国家考试综合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质量。人力资源不仅仅是注重受教育的年限,更重要的还有人的知识、能力、各方面的一些特长。利用考试的数据信息建立国家的数据库,可以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人人都成为硕士博士,而是让人各尽其才,各尽所能。我们考试中心还承担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们要成立一个高考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分库,就是“学分银行”。把各种学历教育、课程教育衔接沟通,使学习成果能够互认,建立“立交桥”,形成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都能够按照不同的方向去取得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再重复。
(据《光明日报》 朱振国 李玉兰/文)
观点:高考改革首重公平
近年来,在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文件或政策中,教育公平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工作方针”之一便是促进公平,强调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也以“同在蓝天下——怎么看教育公平”作为专题进行理论解读。在各种重要的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教育公平于国于民的重要性。例如,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温家宝总理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所作的全面部署第一条也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对广大百姓而言,公平更是成为衡量几乎所有教育改革成败的核心标准。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那么,高考公平则是教育公平的重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教育制度非高考莫属。而在高考改革话题的关键词中,人们最先想到也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公平”一词。公平是人类文明史上争论不休的永恒话题,也是民众评价高考合理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公平之所以成为高考改革“第一词”,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与考生个人乃至家族利益攸关。
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前,由于社会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低,高等教育意识尚未普及,处于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让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高考的社会影响也较为有限。恢复高考后,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政策的形成,“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在当今中国,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竞争重心日益上移,高等教育成为许多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起点,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日渐强烈,对高考这块高等教育的“敲门砖”及其公平性特别关切。因此,高考自建制尤其自1977年恢复以来的几乎每一项改革,都与“公平”二字紧紧捆绑在一起。
为什么高考的公平性问题在中国如此受关注?这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现实国情的原因。中国是考试的“故乡”,自古便是一个极度甚至过度重视考试选才的国度。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社会心理,在考试方面则是不怨苦而怨不公。历史之所以选择考试,正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崇高、具有可信性的正义程序的执行过程,在各种选拔人才的途径中最为公平和有效,可以摆脱人情请托的困扰,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我国的现实国情也决定了考试及其公平性在我国备受关注。从个人的角度看,高考是事关考生前途命运的大事,高考的竞争实质上是人们政治和经济地位等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高度“浓缩”。我国是一个社会资源相对紧张的发展中大国,民众的公平忧患与渴望,较之许多国家更为强烈。且不说在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的情况下,需要统一高考来维护个体教育机会竞争的公平,就是在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今天乃至迈入普及化的明天,也还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考试办法仍无法舍弃,因为受“重人情、关系、面子”的传统文化影响,如果不以考试来竞争,就很可能用权力、金钱或关系来竞争。
从国家的角度看,高考作为我国当今最重要的一项教育考试制度,在担负选拔高校新生任务的同时,还具有促进教育改革、提升社会文化、稳定政治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等多项社会功能,并由此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国家治理功能。无怪乎有人将1977年恢复高考比作一场“抢才大典”,将1977年的冬天,比喻为国家、时代以及千千万万中国人命运的“拐点”。尽管现行高考制度受到一些质疑、批判和挑战,甚至被形容为“一头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怪物”,但正是这种刚性的制度,让社会底层精英在社会竞争中有了“公平的立基”,而公平竞争恰恰是推动社会有序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因此,高考改革必须首重公平,尤其是机会竞争上的公平。只有在基于公平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才可能使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成效实现最大化。在日益追求公平、公正与效率的今天,任何制度生存或发展空间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其程序的公平公正性,具有重大而广泛影响的高考制度尤其如此。高考改革若改掉了公平,就等于“革”了自己的“命”。
近年来,教育部对提升高考公平性的改革可谓不遗余力,但仍有诸多不如意。由于高考事关政府、高校、中学、学生与家长等各方利益,面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博弈,面对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与取舍,高考改革常常处于一系列两难选择中。高考无论怎么改革,都会使一部分考生因竞争力较弱而失去读大学(或者说读好大学)的机会,从而使中国教育体制染上了“不人性”或“不公平”的骂名。这注定了高考改革公平性的诉求之巨、满意之艰。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直面现实、知难而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考制度的公平建设任重而道远。高考公平的求索之路,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据《科学时报》 郑若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