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导入小学数学新课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
  1.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课件出示九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动手在媒体上演示上把九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十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2.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运用课件出示一直角三角形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通过动画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4.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课件出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课件出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收稿日期:2013-09-17
其他文献
引探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引探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启发教学思想。它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符合中小学数学教学原则,具有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引探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学后讲”,“学生先练习、教师后评价。”目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尤其是对理科学习,许多同学的反映就是能听懂,会做作业。但就是做不好资料上的题,考不好试。面对这种情况,我尝
期刊
【摘 要】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由于语言习惯的差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反感学习文言文。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兴趣  总听学生说什么听不懂语文也能听懂,毕竟是中国话嘛!可每当我们开始文言文教学时,就会听到很多学生说听不懂,甚至有人说它是“第二外语”!而我们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教学文言文的难度很大!尤其是
期刊
【摘 要】文章是精神的产物,它是生命在活动中的自由表达。新课程中要求习作教学要引导孩子们抒发自由精神与真诚心灵,学会自由、真实地表达他们生命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习作教学要紧紧地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习作真正做到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与沟通,才能真正显现生命的本色。  【关键词】习作教学;课堂生活化;唤醒真情;自由表达  文章是精神的产物,它是生命在活动中的自由表达。新课程中要求习作教学要引导孩子们
期刊
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方法、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活动。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议题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它明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
期刊
历史的画卷是波澜壮阔、多姿多彩的。有时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甚至战火纷飞,尸横遍野;有时却又和平宁静,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悠悠岁月,说不尽的传奇,道不尽的风流,全浓缩在几本薄薄的历史教材中。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块黑板无疑束缚了历史教学。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展示其应有的魅力,发挥其应有的创新教育作用呢?多媒体的运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1.创新信息的优化选择——多快好省  历史创新教育中
期刊
郧西县自主教育理念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学习,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就必须转变观念,创设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以下谈谈几点看法: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沟通师生关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上课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喜欢,你会感觉到你在讲多么动听的故事或提出问题,他们在台下都无动于衷,甚至很反感。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行为
期刊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是希望学生作文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独立、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摒弃人云亦云、套话连篇的僵化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本来是不高的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诸种弊端,如作文内容泛化、情感淡化、形式僵化、语言刻板等,因此,
期刊
【摘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  【关键词】自由;探究;创新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察、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
期刊
声乐是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不同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歌曲意境、表达歌曲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声乐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它需要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歌曲风格和感情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呼吸的强和弱、共鸣腔体的大与小,并掌握适度的紧张与放松,发出完美的歌声。因此,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呼吸已成为重要的基础,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歌唱。  呼吸在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