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换言之,就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虽然效果有的当堂可见,有的需假以时日,但这都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有效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就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课堂教学,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行为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合理、准确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教学要素。首先要从“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是以“教什么,学什么”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再次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即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着力点从传统的知识习得、技能的训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正如美国教育学者加涅所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
二、科学、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讲究科学性,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 认清内容标准的行为主体。思想政治新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不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了课程内容,在必修课四大模块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展示了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风貌,而且还谋求了教师、学生双重行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之原课程标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科学知识作支撑,合理运用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源,合理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方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获得合乎内容目标要求的过程性与结果性学习成效。
2. 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师在内容设计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的、可挖掘的学习材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科学的选择内容,创新的设计教学是准备,而选择合乎实际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1. 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实质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教师必须以教育教学效果作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状况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改善方法使教材内容为学生理解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意义,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行为。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高度重视活动教学。思想政治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只有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为使活动教学收到实效,教师应发挥诱导、疏导、引导、指导等“主导”作用,善于评点学生有价值的创新观点和看法,并及时向外扩展、延伸具有科学价值的观点,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 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实施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情感交融过程。
1.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探究学习,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但这个“动”不是表面的课堂气氛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教师在“动”的过程中由管理者转向了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教师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问题的方法。
2. 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生生互动最典型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其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学生以成对或是成组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行为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教学,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合理、准确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依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教学要素。首先要从“为什么教,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是以“教什么,学什么”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再次是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即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着力点从传统的知识习得、技能的训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正如美国教育学者加涅所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
二、科学、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新课改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讲究科学性,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1. 认清内容标准的行为主体。思想政治新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不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了课程内容,在必修课四大模块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展示了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风貌,而且还谋求了教师、学生双重行为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对教师提出了较之原课程标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科学知识作支撑,合理运用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各种资源,合理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方能成功地引领学生获得合乎内容目标要求的过程性与结果性学习成效。
2. 整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师在内容设计时要注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的、可挖掘的学习材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科学的选择内容,创新的设计教学是准备,而选择合乎实际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1. 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其实质是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教师必须以教育教学效果作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应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状况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通过创设情境,改善方法使教材内容为学生理解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意义,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行为。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高度重视活动教学。思想政治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合作学习。只有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为使活动教学收到实效,教师应发挥诱导、疏导、引导、指导等“主导”作用,善于评点学生有价值的创新观点和看法,并及时向外扩展、延伸具有科学价值的观点,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 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及教材的呈现方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诸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实施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教与学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和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与学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情感交融过程。
1.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探究学习,创造性思考,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但这个“动”不是表面的课堂气氛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教师在“动”的过程中由管理者转向了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教师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问题的方法。
2. 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生生互动最典型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其基本流程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学生以成对或是成组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