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答题中计算方面失分太多,以致影响成绩。我们经常会为学生总是在计算上有失误而烦恼。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计算失误呢?又怎样解决呢?为此,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在计算上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能针对失误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则能减少或杜绝计算失误的发生。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计算失误的成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即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吃透新课标精神,对计算教学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定律就行了,不愿花时间去研究计算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或者虽然重视了计算教学,但只是强调训练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只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这样的教学策略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
二、改进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计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哪些计算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和最基本的,也在发生变化。计算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将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标准》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但这并不等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降低要求,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虽然当今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仍然没有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改变计算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在不断的学习、观摩、研讨中,我发现计算教学并不是枯燥的,只要善于动脑,改变教学策略,完全可以让计算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1.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有些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和发表见解,往往只是以成人化的描述方式将计算方法硬塞给学生,或者只让少数优生说说思维过程,忽略其他学生,造成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致使计算出错。在计算教学中,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计算方法产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对计算的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算法多样化。《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里应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各种算法的大集合,并不是算法越多就越好。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通过比较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3.重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整合。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要让学生体会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就必须把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如:“建楼房时,要配制混凝土,已知水泥、沙子与石子的重量比是1∶2∶5,现有沙子2.4吨,需要水泥和石子多少吨?”在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计算错了,水泥放多了或者放少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会立即为自己的计算失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吃惊,从而自觉回头检查计算的失误所在。因此,在教学计算时,可以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同时在训练中,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自查自纠的良好习惯,从而减少失误的效果。
4.加强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的结合。有些教师课前不重视教具的准备,也不布置学生准备学具,上课时仅靠说教让学生理解,学生在这种情形下获得的知识显然是不牢固的,是容易遗忘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薄弱,而抽象思维是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计算教学中,加强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保障性的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减少计算失误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他们做到:
(1)有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来的题目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有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想想能否简便计算,然后再动笔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针对学生草稿不整洁、杂乱、字迹潦草等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在使用草稿纸时,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格式书写,定期检查草稿本的使用情况。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做完作业后,要及时验算,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正确的程度。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不但要求要及时订正,更要分析错误原因,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改变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质量。家长的密切配合,对培养孩子的习惯至关重要,可以在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要求,要求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做到:①规定时间;②请勿陪做;③不许吃东西,不许开电视;④不许家中有他人进行娱乐活动。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或遇到难题时,要求家长中途不要指出计算错误,也不要指导学生解题。当然,发展非智力因素还包括多方面,如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等。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改革计算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计算不再失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
一、计算失误的成因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即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吃透新课标精神,对计算教学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定律就行了,不愿花时间去研究计算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或者虽然重视了计算教学,但只是强调训练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只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这样的教学策略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悖。
二、改进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对计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哪些计算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和最基本的,也在发生变化。计算教学的目标要求也将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标准》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但这并不等于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降低要求,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虽然当今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仍然没有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认识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改变计算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在不断的学习、观摩、研讨中,我发现计算教学并不是枯燥的,只要善于动脑,改变教学策略,完全可以让计算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1.让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有些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和发表见解,往往只是以成人化的描述方式将计算方法硬塞给学生,或者只让少数优生说说思维过程,忽略其他学生,造成学生的思维缺乏主动性,致使计算出错。在计算教学中,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活动和探究的时空,引导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计算方法产生的全过程,让学生对计算的方法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算法多样化。《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里应注意的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各种算法的大集合,并不是算法越多就越好。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通过比较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具有较高思维水平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3.重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整合。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要让学生体会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就必须把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如:“建楼房时,要配制混凝土,已知水泥、沙子与石子的重量比是1∶2∶5,现有沙子2.4吨,需要水泥和石子多少吨?”在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计算错了,水泥放多了或者放少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会立即为自己的计算失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感到吃惊,从而自觉回头检查计算的失误所在。因此,在教学计算时,可以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同时在训练中,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自查自纠的良好习惯,从而减少失误的效果。
4.加强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的结合。有些教师课前不重视教具的准备,也不布置学生准备学具,上课时仅靠说教让学生理解,学生在这种情形下获得的知识显然是不牢固的,是容易遗忘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薄弱,而抽象思维是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的。计算教学中,加强教师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也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保障性的支持,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减少计算失误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1.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使他们做到:
(1)有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来的题目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有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想想能否简便计算,然后再动笔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洁美观。针对学生草稿不整洁、杂乱、字迹潦草等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在使用草稿纸时,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格式书写,定期检查草稿本的使用情况。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做完作业后,要及时验算,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正确的程度。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不但要求要及时订正,更要分析错误原因,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2.改变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质量。家长的密切配合,对培养孩子的习惯至关重要,可以在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要求,要求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做到:①规定时间;②请勿陪做;③不许吃东西,不许开电视;④不许家中有他人进行娱乐活动。对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或遇到难题时,要求家长中途不要指出计算错误,也不要指导学生解题。当然,发展非智力因素还包括多方面,如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等。
总之,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改革计算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计算不再失误,切实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