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垮掉》一书的作者比尔·摩根,与“垮掉的一代”的渊源,开始于对垮掉派作家劳伦斯·费尔林西提著作的关注。在劳伦斯的建议下,他见到并与垮掉派的大多数作家形成友谊,以编辑和整理咨询者的身份,跻身于垮掉派的核心圈子。于是,他也被称为“当今世界最了解垮掉一代作家的研究人员”;《垮掉》一书出版后,被评价为“关于垮掉的一代的最完整冒险史”。
“垮掉的一代”的称呼,是其成员杰克·凯鲁亚的创造,最初他解释说“垮掉的一代”是由一群被击倒后疲惫而枯竭的人组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社会对“垮掉”的误解,他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幸福、欢腾和他们这一代富有同情心的特性。作为拉动垮掉派火车头的金斯伯格,在《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中谈了他们在社会理想中的主张: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文学作品享有不受审查制度约束的自由,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普及生态保护意识,反对“军事—工业”文明。当然,他的代表作,还是轰动当代诗坛的《嚎叫》。
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圣经的《在路上》的作者,1922年3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一个印刷商家庭,目睹父亲破产后长期患病、哥哥夭折、母亲被迫到一家鞋厂干活以养家糊口的生活,未毕业就离哥伦比亚大学而去,横穿美国去浪游,当过兵,做过记者,卷入过凶杀案,戴着手铐与堕过胎的伊迪在市政厅举行了结婚典礼。即使他在文学界小有名气后,还多次在美国和墨西哥浪游,一路上吸毒、酗酒、偷窃、嫖娼、赌博、大搞同性恋,直到1969年,因酗酒而死。在《在路上》中,他用一句“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的名言,解释了他所认为的“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
出生上层家庭、哈佛大学毕业的威廉·博罗斯,一直努力去尝试各种生活方式。二战结束后,没有工作的博罗斯,渴望体验犯罪感受,于是热衷于跟一些与法律对立的人见面。一天,为了获得一些现金,博罗斯把一把短枪和一些注射用的吗啡卖给一个叫汉克的三流小偷、瘾君子和骗子,虽然交易没成,但他却可以为任何人弄到他想要的任何毒品,自己也由此上瘾。1951年,博罗斯在一次和朋友们酒醉之后,开枪误杀了自己的妻子,为此他进了牢房。拼接的生活,使得他习惯于用“拼接”的技巧来写作,代表作是那最著名的《裸体午餐》。在生命的后期,博罗斯开始迷恋绘画和书法,竟能以卖画为生。
与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博罗斯并列为“垮掉派”四大核心的格雷戈里·柯尔索,是垮掉一代中最年轻的诗人。他是一个街头流浪儿、曾五六次被不同的人收养,但每次都以逃跑告终,12岁时就坐牢5个月,此后又数度入狱,全凭自学和天赋达到艺术的顶峰。当然,最初他也只能在咖啡馆和酒吧间朗诵《汽油》、《母亲的情人是草》、《死神的快乐生日》等自己的诗,虽然受到极大欢迎,但第一本诗集《布拉特尔街的贞节夫人》还是由50位朋友集资为他出版的。60年代中期,他曾在大学任教8年。但他一心想过中国古代诗人李白那样的流浪生活,一生穷困潦倒,现在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死后葬在雪莱的墓旁,这或许是对他最后的一点安慰。
尼尔·卡萨迪,是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共同的同性爱朋友,是多部“垮掉的一代”小说、包括《在路上》主要人物的原型。他是在父母流浪的途中诞生的,混迹于乞丐、酒徒和流浪汉之中。据说,他偷过500辆车,勾引过无数女人,即使在吵架的时候,也不忘随时引证康德和叔本华。他之所以能够迷住凯鲁亚克,则完全是他对付女人的能力。结合之后,卡萨迪乱花钱、找情妇、找男朋友、吸毒、浪游,也给了凯鲁亚克放纵的勇气。就如凯鲁亚克自己所说,如果没有尼尔,也就没有后来的凯鲁亚克和《在路上》。金斯伯格也说,如果没有尼尔,也就不会有《嚎叫》了。短命的卡萨迪1968年死于吸毒过量,只活了42岁。最后,他只能向“精灵先生”发出《挽歌》:“原谅我的过失,再向我送来你的祝福,原谅我幻影躯体的欲求,谢谢你在生时那么善解人意!”
“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作品在年轻人中颇受推崇,他们本身的生活方式,让那一代年轻人沉迷模仿,他们自己也投身到“嬉皮士”的运动之中。
“垮掉派”其他的元老人物,如劳伦斯·费尔林西提、加里·施耐德、迈克·麦克卢尔、彼得·奥尔洛夫斯基、菲利普·慧伦、戴安妮·普瑞玛等,虽然他们逍遥不羁的生活、成堆的性丑闻、对名誉的矛盾反应,也许会让我们觉得他们的人生并不值得敬仰,但是我们都无力否认他们的打字机留下来的文字是如此永恒、圣洁。
文学反映时代的脉搏,文学家的行为践行着他们的思想。拜金主义、科技繁荣、核武器威胁带来的非人格化、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让“垮掉的一代”并不孤单,同期的西方,英国叫“愤怒的青年”,西德叫“重返家园的一代”,日本叫“太阳族”青年,法国演绎着“红五月”的狂热,我国则经历着“文化大革命”。如今,“垮掉的一代”,在社会思潮中又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怎么评价他们?也许金斯伯格自己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注脚:“没有人知道我们究竟是催化剂,还是发明物,抑或只是实验中产生的一堆没用的泡沫。我想,我们三者都是。”
(责任编辑李君)
“垮掉的一代”的称呼,是其成员杰克·凯鲁亚的创造,最初他解释说“垮掉的一代”是由一群被击倒后疲惫而枯竭的人组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社会对“垮掉”的误解,他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幸福、欢腾和他们这一代富有同情心的特性。作为拉动垮掉派火车头的金斯伯格,在《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中谈了他们在社会理想中的主张: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文学作品享有不受审查制度约束的自由,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普及生态保护意识,反对“军事—工业”文明。当然,他的代表作,还是轰动当代诗坛的《嚎叫》。
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圣经的《在路上》的作者,1922年3月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一个印刷商家庭,目睹父亲破产后长期患病、哥哥夭折、母亲被迫到一家鞋厂干活以养家糊口的生活,未毕业就离哥伦比亚大学而去,横穿美国去浪游,当过兵,做过记者,卷入过凶杀案,戴着手铐与堕过胎的伊迪在市政厅举行了结婚典礼。即使他在文学界小有名气后,还多次在美国和墨西哥浪游,一路上吸毒、酗酒、偷窃、嫖娼、赌博、大搞同性恋,直到1969年,因酗酒而死。在《在路上》中,他用一句“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的名言,解释了他所认为的“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
出生上层家庭、哈佛大学毕业的威廉·博罗斯,一直努力去尝试各种生活方式。二战结束后,没有工作的博罗斯,渴望体验犯罪感受,于是热衷于跟一些与法律对立的人见面。一天,为了获得一些现金,博罗斯把一把短枪和一些注射用的吗啡卖给一个叫汉克的三流小偷、瘾君子和骗子,虽然交易没成,但他却可以为任何人弄到他想要的任何毒品,自己也由此上瘾。1951年,博罗斯在一次和朋友们酒醉之后,开枪误杀了自己的妻子,为此他进了牢房。拼接的生活,使得他习惯于用“拼接”的技巧来写作,代表作是那最著名的《裸体午餐》。在生命的后期,博罗斯开始迷恋绘画和书法,竟能以卖画为生。
与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博罗斯并列为“垮掉派”四大核心的格雷戈里·柯尔索,是垮掉一代中最年轻的诗人。他是一个街头流浪儿、曾五六次被不同的人收养,但每次都以逃跑告终,12岁时就坐牢5个月,此后又数度入狱,全凭自学和天赋达到艺术的顶峰。当然,最初他也只能在咖啡馆和酒吧间朗诵《汽油》、《母亲的情人是草》、《死神的快乐生日》等自己的诗,虽然受到极大欢迎,但第一本诗集《布拉特尔街的贞节夫人》还是由50位朋友集资为他出版的。60年代中期,他曾在大学任教8年。但他一心想过中国古代诗人李白那样的流浪生活,一生穷困潦倒,现在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死后葬在雪莱的墓旁,这或许是对他最后的一点安慰。
尼尔·卡萨迪,是凯鲁亚克和金斯伯格共同的同性爱朋友,是多部“垮掉的一代”小说、包括《在路上》主要人物的原型。他是在父母流浪的途中诞生的,混迹于乞丐、酒徒和流浪汉之中。据说,他偷过500辆车,勾引过无数女人,即使在吵架的时候,也不忘随时引证康德和叔本华。他之所以能够迷住凯鲁亚克,则完全是他对付女人的能力。结合之后,卡萨迪乱花钱、找情妇、找男朋友、吸毒、浪游,也给了凯鲁亚克放纵的勇气。就如凯鲁亚克自己所说,如果没有尼尔,也就没有后来的凯鲁亚克和《在路上》。金斯伯格也说,如果没有尼尔,也就不会有《嚎叫》了。短命的卡萨迪1968年死于吸毒过量,只活了42岁。最后,他只能向“精灵先生”发出《挽歌》:“原谅我的过失,再向我送来你的祝福,原谅我幻影躯体的欲求,谢谢你在生时那么善解人意!”
“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作品在年轻人中颇受推崇,他们本身的生活方式,让那一代年轻人沉迷模仿,他们自己也投身到“嬉皮士”的运动之中。
“垮掉派”其他的元老人物,如劳伦斯·费尔林西提、加里·施耐德、迈克·麦克卢尔、彼得·奥尔洛夫斯基、菲利普·慧伦、戴安妮·普瑞玛等,虽然他们逍遥不羁的生活、成堆的性丑闻、对名誉的矛盾反应,也许会让我们觉得他们的人生并不值得敬仰,但是我们都无力否认他们的打字机留下来的文字是如此永恒、圣洁。
文学反映时代的脉搏,文学家的行为践行着他们的思想。拜金主义、科技繁荣、核武器威胁带来的非人格化、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让“垮掉的一代”并不孤单,同期的西方,英国叫“愤怒的青年”,西德叫“重返家园的一代”,日本叫“太阳族”青年,法国演绎着“红五月”的狂热,我国则经历着“文化大革命”。如今,“垮掉的一代”,在社会思潮中又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怎么评价他们?也许金斯伯格自己已经做出了最好的注脚:“没有人知道我们究竟是催化剂,还是发明物,抑或只是实验中产生的一堆没用的泡沫。我想,我们三者都是。”
(责任编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