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批判范畴, 19世纪20年代初,卢卡奇根据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解读来理解物化问题,进而推论出异化范畴,继马克思之后重新提出物化、异化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异化观——总体异化。总体的异化观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异化、消费异化、大众文化异化、心理异化等方面。
关键词异化物化个体异化消费异化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异化问题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课题。从理论内容上看,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问题置于一个崇高的地位,把异化问题作为他们文化批判的中心内容子以热切的关注。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卢卡奇就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以“物化”的形式率先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先声;1932年,随着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公诸于世,异化问题相继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义者关注的中心范畴,成为他们重新估价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近二、三十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把异化推广到社会不同的领域,把文化批判的中心问题同思考当代人类的现实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1 异化理论的逻辑发展
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整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
异化概念最初是由黑格尔在哲学上加以发挥的。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是最初明确论述异化问题的三位思想家,他们的解释构成了当代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界关于异化的一切讨论的出发点。作为经典异化理论创始人的黑格尔,早期是从社会现象入手来研究异化问题的,但在其后来的成熟著作中,异化已成为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总体构架。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形式,而人则是非异化过程中的绝对精神,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人对绝对精神不断增加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这样的一种异化,只有被充分认识才能克服,也就是说,人作为人的天职就是充当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工具,如果他不完成这个任务,他就不能实现他的人的本质,就只能还是一个自我异化的人。
费尔巴哈接受了黑格尔关于人异化于自身见解,但他否定了黑格尔关于自然界是绝对自我异化的形式的见解和人是出于非异化过程的绝对精神的见解。在他看来,神是人的本质的绝对化和异化,而只有当人创造出一个想中与自己不同的存在,并置于自己之上,而像奴一样将其顶礼膜拜时,才是人同自己相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着重论述了“劳动异化”观点。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他的东西,某种靠了外在于人的自主性而控制着人的东西。”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研究中,正确区分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物化:一种是“个人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这实际也就是马克思原先谈到的生产劳动的对象化,它是人类主体通过劳动生产在对象的改变中实现自己目的的积极过程,马克思对这种生产领域中的物化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是“个人在一种社会规定(关系)上的物化,同时这种规定对个人来说又是外在的”。这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对象性关系,这种物化实质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反过来奴役人自身,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物役性现象。对于这种奴役和盲目支配人类主体的物化,马克思是持否定态度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立足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前提的基础上,不仅解释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无产阶级运动的低潮及其失败的原因,还通过揭示作为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的“物化”,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又直接引导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与发展。他在引起巨大争议又给他带来巨大声喻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一种新的解读,同时确立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无论人们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做出什么不同的评价,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或一致性。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现象是“物化”。这一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现象。他说:“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在这里卢卡奇同时也说明了物化的具体表现。
2.1 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经济领域中的物化主要表现为人的数字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在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促进了人类文明由农业向工业的发展。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没有成为促进解放人的积极力量,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降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遵循着“合理机械化和可计算性”的两个原则,它使人数字化了,资本家为了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竞争力,必然会把一切生产环节进行精确计算,考虑最节约、最精简的数字统计。在机械化的体系中,劳动者变成了数字,失去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了毫无创造性的反复操作。
2.2 政治领域中的物化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化过程就“必须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形式。”在政治领域中,一系列法律等应运而生,一系列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纷纷建立,官僚机构分工越来越合理化,它的物化也就越来越严重,非人性倾向越来越明显。法律、国家、管理等形式上的合理化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成为机器的附属机构具有相同的意义,官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也成为了被动的客体。
2.3 思想领域中的物化
物化在全社会的普遍化的最深刻表现便是物化的内化,即内在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物化意识。他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这种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当作是外在的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缺乏一种批判意识。社会中的人尤其是无产阶级,在这种物化意识的支配下,意识不到自己的特殊地位,成为社会的被动观察者,缺乏对现存制度进行批判性的活动。可见,物化意识侵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不能发挥自己阶级意识的作用,进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商品关系使一切物化,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肉体和心灵特性发挥作用的任何能力,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形式。
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状况,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相结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异化观,以此来表示一种人不能据以察觉自己的异化,但能据以欣赏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及其物质丰裕的异化方式。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发表已有80多年,几场技术革命已经使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尽管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卢卡奇描述的“物欲横流”、“人的机械化、原子化”、技术合理性渗入人的肉体和灵魂的最深处等的现象。法兰克福学派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一个理论支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
3.1异化的个体化
与马克思时代的阶级异化相比,法兰克福学派更侧重于异化的个体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描述了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个体的人丧失了任何的整体感,导致生活丧失了全方位,今天人的痛苦主要不是源于贫穷,而是由于他已经成为一部大的自动机器装置中的一个小小齿轮,他的生活异常空虚并了无意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对异化的探讨不再是什么原来应为劳动者占有的产品被剥夺,原来应具有的劳动创造本性丧失的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了个体人的心理意识的变异与分裂。
3.2大众文化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化层面的异化。因为,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社会张力和冲突的焦点从单纯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扩大到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和根据所代表的文化层面。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述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奴役的劳动异化;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异化,不仅是某些被统治阶级的命运,而且是现代人的普遍境遇。
3.3消费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消费异化是当代社会中最为严重的异化现象,也是马克思时代所不可能想象得到的新情况。在弗洛姆看来:“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人的虚假需求代替了真实需求并在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为“一个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他‘消费’球赛、电影、报刊、书籍、演讲、自然景色以及社会的集会活动,他不是主动的参与这些活动而是要‘吸取’一切已有的东西。实际上,他不自由地享受‘他的’闲暇,他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就像他所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同马克思时代的政治、经济批判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特征,强调一种历史、文化的批判。从本质上讲,他们的批判理论是以异化理论为依据和核心的文化批判理论,这种批判理论的主题直接涉及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深层问题,更具深度和彻底性,这也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呈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异化理论的全新特点。
关键词异化物化个体异化消费异化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异化问题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课题。从理论内容上看,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把人的问题置于一个崇高的地位,把异化问题作为他们文化批判的中心内容子以热切的关注。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卢卡奇就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以“物化”的形式率先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先声;1932年,随着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公诸于世,异化问题相继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义者关注的中心范畴,成为他们重新估价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个重要的理论参照;近二、三十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把异化推广到社会不同的领域,把文化批判的中心问题同思考当代人类的现实命运联系起来考察。
1 异化理论的逻辑发展
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整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
异化概念最初是由黑格尔在哲学上加以发挥的。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是最初明确论述异化问题的三位思想家,他们的解释构成了当代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界关于异化的一切讨论的出发点。作为经典异化理论创始人的黑格尔,早期是从社会现象入手来研究异化问题的,但在其后来的成熟著作中,异化已成为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总体构架。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形式,而人则是非异化过程中的绝对精神,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人对绝对精神不断增加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这样的一种异化,只有被充分认识才能克服,也就是说,人作为人的天职就是充当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工具,如果他不完成这个任务,他就不能实现他的人的本质,就只能还是一个自我异化的人。
费尔巴哈接受了黑格尔关于人异化于自身见解,但他否定了黑格尔关于自然界是绝对自我异化的形式的见解和人是出于非异化过程的绝对精神的见解。在他看来,神是人的本质的绝对化和异化,而只有当人创造出一个想中与自己不同的存在,并置于自己之上,而像奴一样将其顶礼膜拜时,才是人同自己相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着重论述了“劳动异化”观点。马克思认为“异化”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活动,他自己的劳动,变成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他的东西,某种靠了外在于人的自主性而控制着人的东西。”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研究中,正确区分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物化:一种是“个人在其自然规定性上的物化”,这实际也就是马克思原先谈到的生产劳动的对象化,它是人类主体通过劳动生产在对象的改变中实现自己目的的积极过程,马克思对这种生产领域中的物化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是“个人在一种社会规定(关系)上的物化,同时这种规定对个人来说又是外在的”。这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对象性关系,这种物化实质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反过来奴役人自身,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物役性现象。对于这种奴役和盲目支配人类主体的物化,马克思是持否定态度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立足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前提的基础上,不仅解释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无产阶级运动的低潮及其失败的原因,还通过揭示作为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的“物化”,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又直接引导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成长与发展。他在引起巨大争议又给他带来巨大声喻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一种新的解读,同时确立了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无论人们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做出什么不同的评价,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本质上的关联或一致性。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现象是“物化”。这一概念主要是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来的。卢卡奇认为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现象。他说:“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在这里卢卡奇同时也说明了物化的具体表现。
2.1 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经济领域中的物化主要表现为人的数字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在相当一段长的时期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促进了人类文明由农业向工业的发展。但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没有成为促进解放人的积极力量,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降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遵循着“合理机械化和可计算性”的两个原则,它使人数字化了,资本家为了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竞争力,必然会把一切生产环节进行精确计算,考虑最节约、最精简的数字统计。在机械化的体系中,劳动者变成了数字,失去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活动变成了毫无创造性的反复操作。
2.2 政治领域中的物化
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化过程就“必须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表现形式。”在政治领域中,一系列法律等应运而生,一系列立法、司法、执法部门纷纷建立,官僚机构分工越来越合理化,它的物化也就越来越严重,非人性倾向越来越明显。法律、国家、管理等形式上的合理化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成为机器的附属机构具有相同的意义,官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也成为了被动的客体。
2.3 思想领域中的物化
物化在全社会的普遍化的最深刻表现便是物化的内化,即内在到人的思想领域,形成物化意识。他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地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这种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当作是外在的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缺乏一种批判意识。社会中的人尤其是无产阶级,在这种物化意识的支配下,意识不到自己的特殊地位,成为社会的被动观察者,缺乏对现存制度进行批判性的活动。可见,物化意识侵蚀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使其不能发挥自己阶级意识的作用,进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商品关系使一切物化,在这个世界中,人与他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肉体和心灵特性发挥作用的任何能力,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形式。
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状况,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相结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异化观,以此来表示一种人不能据以察觉自己的异化,但能据以欣赏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及其物质丰裕的异化方式。
3 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异化理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发表已有80多年,几场技术革命已经使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尽管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卢卡奇描述的“物欲横流”、“人的机械化、原子化”、技术合理性渗入人的肉体和灵魂的最深处等的现象。法兰克福学派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为一个理论支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
3.1异化的个体化
与马克思时代的阶级异化相比,法兰克福学派更侧重于异化的个体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描述了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个体的人丧失了任何的整体感,导致生活丧失了全方位,今天人的痛苦主要不是源于贫穷,而是由于他已经成为一部大的自动机器装置中的一个小小齿轮,他的生活异常空虚并了无意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对异化的探讨不再是什么原来应为劳动者占有的产品被剥夺,原来应具有的劳动创造本性丧失的问题,而是更多地转向了个体人的心理意识的变异与分裂。
3.2大众文化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化层面的异化。因为,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社会张力和冲突的焦点从单纯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扩大到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和根据所代表的文化层面。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述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奴役的劳动异化;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异化,不仅是某些被统治阶级的命运,而且是现代人的普遍境遇。
3.3消费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认为,消费异化是当代社会中最为严重的异化现象,也是马克思时代所不可能想象得到的新情况。在弗洛姆看来:“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人的虚假需求代替了真实需求并在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为“一个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他‘消费’球赛、电影、报刊、书籍、演讲、自然景色以及社会的集会活动,他不是主动的参与这些活动而是要‘吸取’一切已有的东西。实际上,他不自由地享受‘他的’闲暇,他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就像他所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同马克思时代的政治、经济批判不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特征,强调一种历史、文化的批判。从本质上讲,他们的批判理论是以异化理论为依据和核心的文化批判理论,这种批判理论的主题直接涉及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的深层问题,更具深度和彻底性,这也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呈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异化理论的全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