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地至今仍保留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的“三保山”,山下还有一口“三保井”,南面还有“三保亭”,此亭里供着三保公的泥塑像。
当车子经过三保山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绿草如茵的山坡中那些布满了灰色石块砌成的坟墓,据说这里有12000多座坟墓,是海外最大的中国人墓群,它见证了华人在马六甲的历史。三保山上当地人戏称“大富豪夜总会”,因为这里的华人大多比较富有。围着三保山转过来即到达三保庙的山门。三保庙,也叫郑和庙,是当地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成的。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民族建筑,据说为保持其正宗,所用砖瓦建材全部采自中国。庙内有郑和坐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门柱的对联上书: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前院内有一口井,名三保井,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水井之一。据传为郑和所掘,又传是当年苏丹为汉丽宝公主所掘,故又称“苏丹井”,井水味道甘美,天旱不涸,在无自来水之前,是全城唯一的饮用水来源。
殖民地的印记
从三保庙出来后乘车穿过繁华的闹市,停在荷兰广场。
荷兰广场虽然不是马六甲历史的起点,却是现在游客畅游马六甲的起点。耀眼的红来自基督教堂和荷兰的红屋,它们将广场围了起来。广场不大,位于马六甲河旁的一块小三角地带,如果没有喷水池,更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街边花园。喷水池在广场中心,一个小小的喷泉,英式风格,造型雅致,名叫维多利亚女皇喷泉,建于1904年,是为纪念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而建的。喷泉四周,是几个小小的花园,它们同喷泉一起,共同构成了广场的主体。广场一侧挨着交通要道,其余两侧则被一个鲜红的荷兰风格的钟塔、一幢称为“荷兰红屋”
的荷兰殖民时期的红砖建筑和教堂环绕着。荷兰红屋曾是荷兰总督的住所,建于1650年,据说是亚洲现存的最古老的荷兰建筑。时过境迁,荷兰殖民不再,红屋也就成了历史建筑,肩负起述说历史的任务,成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
广场另一侧就是基督教堂。这个教堂是马来西亚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于1753年,是荷兰人为庆祝统治马六甲100年而建的。教堂被细细地漆成了鲜红色,正门的外墙上部凸出一个纯白的十字架,在阳光下发出神圣的光,其半圆形的立面上是一个中间镂空的塔形墙,镂空部位挂着一口钟。ChristChurch(基督教堂)印在朱红色的教堂墙壁上,非常醒目。同样为朱红色的国家青年博物馆前面是一条宽阔的走廊,走廊外面是拱形的门,一个接着一个,线条优美、排列规则有序,带着强烈的古典主义色彩。
离开教堂和广场,下一个目标是圣保罗教堂。一路走去,远远地就看见了山脚下的那座碉堡。碉堡称为圣地亚哥碉堡,又叫圣雅各门。葡萄牙人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就绕山修建了一座城中之城——圣地亚哥古城这个防御要塞,以保护欧洲移民。城墙内有一座城堡、两座宫殿和五座教堂。1670年荷兰人来争夺这块殖民地时,用炮火轰毁了这座城堡。
400多年过去了,斑驳残缺的城门和断壁残垣上,仍残留着当年焚烧过的痕迹。
穿过城门,拾阶而上,崎岖的阶梯旁不时出现几棵参天大树。走过短短的几段阶梯,就到了一座无顶建筑,这就是圣保罗教堂。圣保罗教堂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它与圣地亚哥城堡同时建成,与城堡用的是同一种建材,教堂几经战乱,现已面目全非。走进教堂,到处是断垣残壁,一派凄清景象。1521年一位死里逃生的葡萄牙人怀着对圣母玛丽亚的感激,修建圣保罗教堂,才使今天的马六甲之游有了点睛之笔。我翻不动近500年的历史之书,只能在历史的隧道中遥想从前的繁华。一群西方人离开家园,远渡重洋,到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传播道义,用中国传统观念来衡量,是匪夷所思的。我猜测,圣保罗教堂是他们排解孤独和与家乡沟通的精神家园,海洋的波涛会将每天教堂的钟声传到他们生命的发源地吧。
当我们坐在车窗密闭的旅游大巴里离开马六甲前往马来西亚第一大城市吉隆坡的时候,窗外宁静地生活着的这块古老土地,依然下着细雨,依然显得神秘。而即将离开这里的过客,心如细雨,细雨如烟。充满沧桑、写满历史的马六甲是素净而有涵养的,她没有将沧桑招摇地表述,而是留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胜迹中,让你细细品味其韵味十足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像一首绵长的歌,更像一幅隽永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