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16日,柳州 —颜炜是柳工的高级维修技师,采访中,他为我们讲述了在南极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故事。
在海冰卸货驾驶雪地车辆工作中,颜炜有三个硬性规定:不锁门、打开天窗并且始终独自驾驶。他说:“如果雪地车意外滑入大海,最重要的是要迅速从车里逃生出来——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故,独自一人驾驶能够将生命损失降至最低。”作为中国主要施工设备制造商柳工的一名高级维修技师,颜炜曾效力于中国南极、北极科考项目,负责维护保养并操作在冰面上运输人员和重要物资的重型机器。
在南极,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在海冰上卸货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他说:“雪地车重5吨,雪橇上的货物通常重达5、6吨。这使在冰面上驾驶变得非常危险,尤其是夏季,海冰由于温度上升开始融化、变薄,对海冰卸货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颜炜清楚地记得2008年底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情景,当时他看到一辆价值300多万的新雪地车在雪龙号卸船时掉进了冰裂缝中。颜炜回忆道:“整个车辆在短短几秒钟就沉入冰海。所有人冲着驾驶员疯狂喊叫。幸运的是,驾驶员从驾驶舱天窗中爬出来了,并且最后也从冰裂缝中爬上来了。五年后,为雪龙号卸船时,对讲机中的声音仍然在他耳畔回响。 “雪地车170,别着急!我们将护送你!”
他回忆到,当他驾驶雪地车退回到雪龙号并连接住雪橇时,其它三个冰上摩托车上的团队成员一直等着他,指引他倒车。这位43岁的高级技师说:“这绝对是团队合作。每次任务,我们都观察彼此身后的情况。”
“在南极,我几乎每天都有驾驶任务。冰裂缝的位置、甚至宽度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每次我们为雪龙号卸船时,都要提前充分做好准备。”
他通常会数次踩点,找到通过冰裂隙的最佳路线。
这支队伍每天最多工作16小时来卸货,因为在南极,每年只有40天适合施工。如果他们加快工作速度,就能为施工赢得更多时间。
颜炜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被极地地区的冰冻美景所吸引的,他总共在南极呆了17个月,先后在中国的中山站以及参与中国首个南极内陆基地——昆仑站的建站准备工作。
“20年前,我在新闻上知道了极地科考,当时我就被那片纯净的景色和企鹅这样的野生动物深深震撼了。我梦想如果哪天有钱了可以去那里旅行,但是这只是一个梦想,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在那里工作。”
2008年,当柳工开始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PRIC)合作时,他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他说:“对维修技工来说,在极端环境下操作机器非常具有挑战性。极端低温、高海拔、大风和强烈的紫外线使南极成为一个绝对的极端环境。对我来说,这种挑战确实也非常诱人,所以我申请并努力争取这个机会,加入了中国极地科考队。”
根据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长期合作,以及颜炜提供的关于在极端环境下设备性能的第一手资料,柳工于2012年将其完善后的挖掘机和装载机送往南极。极端环境也是对施工设备及其制造商的考验。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亚军表示:“在开发适用于极端环境的施工设备过程中,颜炜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南极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环境。”
颜炜说,在南极工作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说:“它让我近距离接触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以及最原始的地貌。如果你从未去过南极,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人为污染,世界将会有多么洁净。”
南极也激发了他对摄影的兴趣。在中国流行社交网络QQ上,他发布了许多绝美的照片——挂在晴朗天空上的月亮,穿透透明空气的阳光,在科考站周围散步的企鹅,以及正在融化的冰。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我拍摄地球上最后这片净土的原始力量和令人难忘的淳朴。我从科考队的科学家那里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探索、建设这片土地的过程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我们必须更好地保护我们拥有的世界。”(文章来源:柳工)
在海冰卸货驾驶雪地车辆工作中,颜炜有三个硬性规定:不锁门、打开天窗并且始终独自驾驶。他说:“如果雪地车意外滑入大海,最重要的是要迅速从车里逃生出来——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故,独自一人驾驶能够将生命损失降至最低。”作为中国主要施工设备制造商柳工的一名高级维修技师,颜炜曾效力于中国南极、北极科考项目,负责维护保养并操作在冰面上运输人员和重要物资的重型机器。
在南极,安全永远是重中之重,在海冰上卸货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他说:“雪地车重5吨,雪橇上的货物通常重达5、6吨。这使在冰面上驾驶变得非常危险,尤其是夏季,海冰由于温度上升开始融化、变薄,对海冰卸货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颜炜清楚地记得2008年底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的情景,当时他看到一辆价值300多万的新雪地车在雪龙号卸船时掉进了冰裂缝中。颜炜回忆道:“整个车辆在短短几秒钟就沉入冰海。所有人冲着驾驶员疯狂喊叫。幸运的是,驾驶员从驾驶舱天窗中爬出来了,并且最后也从冰裂缝中爬上来了。五年后,为雪龙号卸船时,对讲机中的声音仍然在他耳畔回响。 “雪地车170,别着急!我们将护送你!”
他回忆到,当他驾驶雪地车退回到雪龙号并连接住雪橇时,其它三个冰上摩托车上的团队成员一直等着他,指引他倒车。这位43岁的高级技师说:“这绝对是团队合作。每次任务,我们都观察彼此身后的情况。”
“在南极,我几乎每天都有驾驶任务。冰裂缝的位置、甚至宽度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但是每次我们为雪龙号卸船时,都要提前充分做好准备。”
他通常会数次踩点,找到通过冰裂隙的最佳路线。
这支队伍每天最多工作16小时来卸货,因为在南极,每年只有40天适合施工。如果他们加快工作速度,就能为施工赢得更多时间。
颜炜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是被极地地区的冰冻美景所吸引的,他总共在南极呆了17个月,先后在中国的中山站以及参与中国首个南极内陆基地——昆仑站的建站准备工作。
“20年前,我在新闻上知道了极地科考,当时我就被那片纯净的景色和企鹅这样的野生动物深深震撼了。我梦想如果哪天有钱了可以去那里旅行,但是这只是一个梦想,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在那里工作。”
2008年,当柳工开始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PRIC)合作时,他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他说:“对维修技工来说,在极端环境下操作机器非常具有挑战性。极端低温、高海拔、大风和强烈的紫外线使南极成为一个绝对的极端环境。对我来说,这种挑战确实也非常诱人,所以我申请并努力争取这个机会,加入了中国极地科考队。”
根据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长期合作,以及颜炜提供的关于在极端环境下设备性能的第一手资料,柳工于2012年将其完善后的挖掘机和装载机送往南极。极端环境也是对施工设备及其制造商的考验。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亚军表示:“在开发适用于极端环境的施工设备过程中,颜炜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南极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环境。”
颜炜说,在南极工作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说:“它让我近距离接触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以及最原始的地貌。如果你从未去过南极,就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人为污染,世界将会有多么洁净。”
南极也激发了他对摄影的兴趣。在中国流行社交网络QQ上,他发布了许多绝美的照片——挂在晴朗天空上的月亮,穿透透明空气的阳光,在科考站周围散步的企鹅,以及正在融化的冰。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我拍摄地球上最后这片净土的原始力量和令人难忘的淳朴。我从科考队的科学家那里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探索、建设这片土地的过程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我们必须更好地保护我们拥有的世界。”(文章来源: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