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月22日,隐居浙江奉化的蒋介石在长子蒋经国和侍卫长俞济时等人陪同下,最后一次来到宁波天童寺附近的盘陀山上的远祖蒋摩柯墓前祭扫,以“迁四明第28代孙”的名义向远祖下跪,行三拜九叩之大礼。在他之后,蒋经国也行了跪拜之礼。时值三九寒冬,地冻天寒,朔风凛冽,山野间草木枯瑟,山坡下伫立着百十位乡民,警卫部队戒备森严,不准闲人靠近祭扫现场。而就在附近宁波海港停泊着几艘国民党海军舰艇,任务就是护送蒋氏父子再返回上海,部署阻止中共的百万大军进攻江南的决战。据蒋经国晚年回忆:那次陪父亲上山祭扫远祖蒋摩柯的墓,父亲时不时喃喃自语,还充满感慨地回忆了大半年前他和宋美龄去宜兴认祖祭祖之行。那次祭扫后,蒋介石还给附近弥陀寺的当家和尚白米五石,托其经常供奉香火。几个月后,百万解放大军已分三路横渡天堑长江。南京、上海相继解放,蒋介石一行凄凄惶惶去了台湾。自此之后,这位民国风云人物再也没能返回生前梦魂萦绕的奉化家乡。他的遗体还暂厝于台北慈湖。
一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在南京执掌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蒋介石就很留心于宜兴蒋氏家族的族谱情况,因为他早年尚是奉化武岭小学堂的顽劣小学生时,就听与蒋家沾亲带故的国文教员竺培智说过武岭丰镐房蒋氏一脉远祖蒋宗霸,字必大,信佛教,又乐善好施,心地慈悲,而被称为摩柯居士。他受到“布袋和尚”教诲颇多,曾从其研究佛经。五代后梁贞明(915~921年)年间,曾做过明州(宁波)评事,后来因得罪上司而罢了官,就结庵在小盘山上,与古佛青灯相伴,为谋生计,也常外出托钵化缘。待蒋介石成年后,对自己家族源流更关心了。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蒋宗霸的一支后裔蒋浚明,始迁奉化禽孝乡三岭。蒋浚明后人蒋士杰在元末从三岭迁至武岭(溪口)。另据《浙江通志》记载:位于奉化溪口中街财神殿弄与中马路交叉口,建有蒋氏族人纪念远祖蒋宗霸的家祠。列名于家祠石碑上的就有清末在溪口开玉泰盐铺的蒋肇聪(肃庵),即蒋介石的生父。蒋介石属周字辈,谱名周泰。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王采玉相依为命。成年后娶毛福梅为妻,生子经国。夫妇俩感情一直不好。1931年,信佛多年的毛福梅出资,在家祠边建造了尼姑庵,供蒋家女眷日常拜佛诵经。
蒋介石很早就留心家族源流。他听说远祖蒋宗霸的后辈是从江南阳羡(宜兴旧称)迁来,而阳羡蒋氏一族正是东汉函亭侯蒋澄之后,可谓门第显赫。但《武岭蒋氏宗谱》中并无相关记载,这就使受到儒学熏陶、有着浓厚的家族门第传统观念的蒋介石更加好奇。1929年8月,刚刚在蒋桂战争中利用金钱收买桂系将领,令其倒戈相向而大获全胜的蒋介石踌躇满志。但接下来他又忙于调兵遣将,积敛军力财力,准备再对付因对其裁军整顿计划强烈不满而酝酿向南京政府开战的北方高级将领阎锡山和冯玉祥。他带领一干军政大员,匆匆前往上海、杭州等地阅兵。返回南京途中,经过宜兴,下榻在县政府后院,特招来县长储道川询问当地蒋氏情况,并表示希望能借阅《宜兴蒋氏宗谱》。储道川乃文史专家,表示:就他所知,宜兴地方上蒋姓两大家族原保存有刊刻于清道光年间的几套宗谱,但经过太平天国起义,这些宗谱连同东庙巷蒋氏祠堂多已毁于兵火,但他估计当地民间或许尚存有劫后幸存的蒋氏宗谱,待访查得到,一定派员送往南京,供蒋阅读。但等了一二年,蒋也未见到族谱,加上军政事务繁多,又面临日本侵略,内外交困,几度焦头烂额,遂将此事暂放一边了。
二
宜兴蒋氏一脉的远祖是东汉末年的函亭侯蒋澄。澄父生九子,第一子颍,居婺州金华县,封金华侯,生9子;第二子郑,居越州会稽县,封会稽侯,生8子;第三子川,居润州丹徒县,封临江侯,生9子;第四子辉,居湖州安吉县,封镇湖侯,生12子;第五子浙公,居苏州吴县,封临苏侯,生11子;第六子巡,居杭州余杭县,封浦亭侯,生8子;第七子稔,虽奔楚,但沿袭父之九江侯,居楚国平河县,生8子;第八子默,居阳羡,封云阳亭侯,仅生1子,蒋子文为其孙;第九子澄,居阳羡湖西亭乡,封函亭侯,生5子,其后裔一部分迁云南、广西、湖南,一部分留原籍,少数迁安徽省徽州。
1933年蒋介石曾向南京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和中央图书馆负责人蒋复璁等人咨询有关蒋氏源流的情况,他们均是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的著名学者,但对蒋介石远祖是否从宜兴迁往宁波这一问题都不甚了解。因为自东汉末年起,一两千年来,从中原南迁的蒋氏家族及封地在阳羡的侯爵蒋默和蒋澄两大家族经世代繁衍,已相当庞大,称东南望族。想弄清这个历史问题还真的有难度。1934年冬,宜兴储县长托其上司苏南行署教导员储南强借进京开会机会,带上他征集到的两部清代蒋氏宗谱,一部修撰于清道光年间,奉蒋澄为始祖;另一部修撰于清同治年问,奉蒋默为始祖。因年代久远,又受过潮湿,两部宗谱皆已残缺不全,书页中有不少字已难以辨识。但蒋介石仍很高兴,对宜兴二储表示了谢意。他忙中抽闲,在灯下细心翻阅,但并未找到自己家远祖一支自哪朝哪代从宜兴迁往宁波(明州)的记载。而且苏浙两部宗谱中的辈分排列、谱名次序均有不同,以至蒋介石琢磨了几天,也弄不明白他这个“四明山蒋氏28代传人”究竟能对应宜兴蒋氏两宗谱中的哪些同班辈人,心中很有些纠结。好在蒋介石身边亲信文官中不乏学识渊博又有智慧的人,其机要秘书陈布雷就向他献计:何不移樽就教于名画家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他老先生正是宜兴人,且家住南京。蒋介石很高兴,当下请陈布雷代为联系,并作出安排。
三
一个星期后,一身长袍马褂,老学究派头十足的蒋梅笙,被委员长侍从室的侍从秘书濮孟九和两位侍从武官客客气气地从其汉口路阴阳营住所请出来,登上一辆小汽车,前往中山门外中山陵园内小红山国府主席官邸(即南京人俗称的美龄宫),接受蒋介石的召见。蒋梅笙是清末秀才。在小红山密林深处的官邸里,蒋介石取出那两部《宜兴蒋氏宗谱》,提出一些问题,虚心地求教。蒋梅笙详加分析,一一道来,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便表示容他再作查证研究。他以肯定的口吻表示:自己出自函亭侯蒋澄这一支系。而且,宁波奉化蒋氏这一支正是五代后梁年问蒋光从宜兴迁去的。蒋光育有蒋宗拜、蒋宗霸二子,而宜兴蒋氏两大家族的蒋澄一族传至远祖世昌公、元祖敷文公、高祖凤逵公都封赠通奉大夫,那是由于蒋梅笙祖父蒋诚的功勋治绩得来。蒋诚,字致斋,有举人功名,在咸丰初年因带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有功,升任江西临江府樟树镇守备。清同治初年,蒋诚已做到南昌知府,官四品。战争结束后,蒋诚辞职归隐,热心家乡教育和慈善,颇有贤名。他共有四个儿子,蒋梅笙父亲居长,名叫蒋萼,字醉园。以诗才闻名江南,曾担任过高邮府学正、丹徒县教谕。他的三位弟弟或为地方官员,或为名绅学者。据蒋梅笙推算:蒋介石应为宜兴蒋澄一支后裔,比自己高出一辈。他为此备感荣耀。蒋介石很高兴,他本想在年底去宜兴认续宗谱,祭拜先祖蒋澄墓,但因“西安事变”爆发,打消了去宜兴认续宗谱的念头。接下来,又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直到1945年,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1946年春,奉化蒋氏修家谱,征集家谱资料,蒋如镜特将从宜兴和桥征集到的一部较完整的宜兴蒋氏宗谱送到南京。经蒋介石审核确认,宜兴与奉化蒋氏确为同宗同祖,是为一家。1948年5月16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及司徒雷登大使等到宜兴祭祖。当时,蒋介石已当选为大总统,但还未宣誓就职。祭祖车队从南京出发,到徐舍下车,换乘小轮船到都山祭拜蒋澄墓,由蒋家族人陪拜。当时徐舍、宜兴、和桥都组织了欢迎队伍。蒋介石曾在和桥下车,接受群众欢迎。蒋氏一行当晚住无锡,第二天车队不事张扬地取道京沪国道返回南京。时宜兴《品报》有两版作了专门报道。5月20日,蒋介石在国府路292号总统府内举行总统就职仪式,后蒋介石亲题“世德清芬”牌匾,并拨了20万元专款修东庙巷的蒋澄祠堂。现在浙江奉化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牌楼上都题写“函亭世泽”,意为奉化蒋氏从宜兴而来。
一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在南京执掌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蒋介石就很留心于宜兴蒋氏家族的族谱情况,因为他早年尚是奉化武岭小学堂的顽劣小学生时,就听与蒋家沾亲带故的国文教员竺培智说过武岭丰镐房蒋氏一脉远祖蒋宗霸,字必大,信佛教,又乐善好施,心地慈悲,而被称为摩柯居士。他受到“布袋和尚”教诲颇多,曾从其研究佛经。五代后梁贞明(915~921年)年间,曾做过明州(宁波)评事,后来因得罪上司而罢了官,就结庵在小盘山上,与古佛青灯相伴,为谋生计,也常外出托钵化缘。待蒋介石成年后,对自己家族源流更关心了。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蒋宗霸的一支后裔蒋浚明,始迁奉化禽孝乡三岭。蒋浚明后人蒋士杰在元末从三岭迁至武岭(溪口)。另据《浙江通志》记载:位于奉化溪口中街财神殿弄与中马路交叉口,建有蒋氏族人纪念远祖蒋宗霸的家祠。列名于家祠石碑上的就有清末在溪口开玉泰盐铺的蒋肇聪(肃庵),即蒋介石的生父。蒋介石属周字辈,谱名周泰。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王采玉相依为命。成年后娶毛福梅为妻,生子经国。夫妇俩感情一直不好。1931年,信佛多年的毛福梅出资,在家祠边建造了尼姑庵,供蒋家女眷日常拜佛诵经。
蒋介石很早就留心家族源流。他听说远祖蒋宗霸的后辈是从江南阳羡(宜兴旧称)迁来,而阳羡蒋氏一族正是东汉函亭侯蒋澄之后,可谓门第显赫。但《武岭蒋氏宗谱》中并无相关记载,这就使受到儒学熏陶、有着浓厚的家族门第传统观念的蒋介石更加好奇。1929年8月,刚刚在蒋桂战争中利用金钱收买桂系将领,令其倒戈相向而大获全胜的蒋介石踌躇满志。但接下来他又忙于调兵遣将,积敛军力财力,准备再对付因对其裁军整顿计划强烈不满而酝酿向南京政府开战的北方高级将领阎锡山和冯玉祥。他带领一干军政大员,匆匆前往上海、杭州等地阅兵。返回南京途中,经过宜兴,下榻在县政府后院,特招来县长储道川询问当地蒋氏情况,并表示希望能借阅《宜兴蒋氏宗谱》。储道川乃文史专家,表示:就他所知,宜兴地方上蒋姓两大家族原保存有刊刻于清道光年间的几套宗谱,但经过太平天国起义,这些宗谱连同东庙巷蒋氏祠堂多已毁于兵火,但他估计当地民间或许尚存有劫后幸存的蒋氏宗谱,待访查得到,一定派员送往南京,供蒋阅读。但等了一二年,蒋也未见到族谱,加上军政事务繁多,又面临日本侵略,内外交困,几度焦头烂额,遂将此事暂放一边了。
二
宜兴蒋氏一脉的远祖是东汉末年的函亭侯蒋澄。澄父生九子,第一子颍,居婺州金华县,封金华侯,生9子;第二子郑,居越州会稽县,封会稽侯,生8子;第三子川,居润州丹徒县,封临江侯,生9子;第四子辉,居湖州安吉县,封镇湖侯,生12子;第五子浙公,居苏州吴县,封临苏侯,生11子;第六子巡,居杭州余杭县,封浦亭侯,生8子;第七子稔,虽奔楚,但沿袭父之九江侯,居楚国平河县,生8子;第八子默,居阳羡,封云阳亭侯,仅生1子,蒋子文为其孙;第九子澄,居阳羡湖西亭乡,封函亭侯,生5子,其后裔一部分迁云南、广西、湖南,一部分留原籍,少数迁安徽省徽州。
1933年蒋介石曾向南京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和中央图书馆负责人蒋复璁等人咨询有关蒋氏源流的情况,他们均是见多识广、学富五车的著名学者,但对蒋介石远祖是否从宜兴迁往宁波这一问题都不甚了解。因为自东汉末年起,一两千年来,从中原南迁的蒋氏家族及封地在阳羡的侯爵蒋默和蒋澄两大家族经世代繁衍,已相当庞大,称东南望族。想弄清这个历史问题还真的有难度。1934年冬,宜兴储县长托其上司苏南行署教导员储南强借进京开会机会,带上他征集到的两部清代蒋氏宗谱,一部修撰于清道光年间,奉蒋澄为始祖;另一部修撰于清同治年问,奉蒋默为始祖。因年代久远,又受过潮湿,两部宗谱皆已残缺不全,书页中有不少字已难以辨识。但蒋介石仍很高兴,对宜兴二储表示了谢意。他忙中抽闲,在灯下细心翻阅,但并未找到自己家远祖一支自哪朝哪代从宜兴迁往宁波(明州)的记载。而且苏浙两部宗谱中的辈分排列、谱名次序均有不同,以至蒋介石琢磨了几天,也弄不明白他这个“四明山蒋氏28代传人”究竟能对应宜兴蒋氏两宗谱中的哪些同班辈人,心中很有些纠结。好在蒋介石身边亲信文官中不乏学识渊博又有智慧的人,其机要秘书陈布雷就向他献计:何不移樽就教于名画家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他老先生正是宜兴人,且家住南京。蒋介石很高兴,当下请陈布雷代为联系,并作出安排。
三
一个星期后,一身长袍马褂,老学究派头十足的蒋梅笙,被委员长侍从室的侍从秘书濮孟九和两位侍从武官客客气气地从其汉口路阴阳营住所请出来,登上一辆小汽车,前往中山门外中山陵园内小红山国府主席官邸(即南京人俗称的美龄宫),接受蒋介石的召见。蒋梅笙是清末秀才。在小红山密林深处的官邸里,蒋介石取出那两部《宜兴蒋氏宗谱》,提出一些问题,虚心地求教。蒋梅笙详加分析,一一道来,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便表示容他再作查证研究。他以肯定的口吻表示:自己出自函亭侯蒋澄这一支系。而且,宁波奉化蒋氏这一支正是五代后梁年问蒋光从宜兴迁去的。蒋光育有蒋宗拜、蒋宗霸二子,而宜兴蒋氏两大家族的蒋澄一族传至远祖世昌公、元祖敷文公、高祖凤逵公都封赠通奉大夫,那是由于蒋梅笙祖父蒋诚的功勋治绩得来。蒋诚,字致斋,有举人功名,在咸丰初年因带团练与太平军作战有功,升任江西临江府樟树镇守备。清同治初年,蒋诚已做到南昌知府,官四品。战争结束后,蒋诚辞职归隐,热心家乡教育和慈善,颇有贤名。他共有四个儿子,蒋梅笙父亲居长,名叫蒋萼,字醉园。以诗才闻名江南,曾担任过高邮府学正、丹徒县教谕。他的三位弟弟或为地方官员,或为名绅学者。据蒋梅笙推算:蒋介石应为宜兴蒋澄一支后裔,比自己高出一辈。他为此备感荣耀。蒋介石很高兴,他本想在年底去宜兴认续宗谱,祭拜先祖蒋澄墓,但因“西安事变”爆发,打消了去宜兴认续宗谱的念头。接下来,又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直到1945年,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1946年春,奉化蒋氏修家谱,征集家谱资料,蒋如镜特将从宜兴和桥征集到的一部较完整的宜兴蒋氏宗谱送到南京。经蒋介石审核确认,宜兴与奉化蒋氏确为同宗同祖,是为一家。1948年5月16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及司徒雷登大使等到宜兴祭祖。当时,蒋介石已当选为大总统,但还未宣誓就职。祭祖车队从南京出发,到徐舍下车,换乘小轮船到都山祭拜蒋澄墓,由蒋家族人陪拜。当时徐舍、宜兴、和桥都组织了欢迎队伍。蒋介石曾在和桥下车,接受群众欢迎。蒋氏一行当晚住无锡,第二天车队不事张扬地取道京沪国道返回南京。时宜兴《品报》有两版作了专门报道。5月20日,蒋介石在国府路292号总统府内举行总统就职仪式,后蒋介石亲题“世德清芬”牌匾,并拨了20万元专款修东庙巷的蒋澄祠堂。现在浙江奉化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牌楼上都题写“函亭世泽”,意为奉化蒋氏从宜兴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