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性报道不仅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仅以其对新闻文体的贡献而言,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调查性报道占据着很多媒体的热读版面和黄金时段。不可否认,一些见报报道有不如人意之处,与读者对调查性报道的期望值还有差距。笔者从业多年,亦曾写过令人遗憾的调查性报道,也不乏可圈可点的成功之作。如《真的销声匿迹了吗?》,该稿在《内蒙古日报》刊登后,引起五原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企业挽回了声誉,同时打击了不法商家的坑农行为。另一篇调查性报道是针对2004年2月呼和浩特市4大商场、超市“无公害蔬菜”柜台的招牌被工商执法人员摘掉而写的。摘牌事件被媒体披露后,呼和浩特市市民惊愕、哗然,街头巷尾到处听到这样的议论:我们花高价买来的“绿色蔬菜”原来并非绿色!笔者为此对呼和浩特市“菜篮子”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发表稿件,及时的回应了百姓关切。这两篇调查性报道给了笔者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这里愿与广大同仁探讨、共享。
一、制订周密的采访计划是关键
笔者认为,首要环节就是制订一份周密的采访计划。第一,确定利害关系,哪些人最有希望提供情况,哪些人可能会阻碍调查。第二,要对调查的新闻价值做出判断,自己想要在调查中证明什么,花多长时间、在多大范围开展调查。第三,充分考虑被采访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影响,假如对一个人的采访可能会走漏消息,导致其他被采访者“失踪”或者藏匿证据,那么毫无疑问对这个人的采访应该安排在整个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当然,这份犹如作战计划的采访计划,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具有灵活性,当采访情况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时,就要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寻找采访对象。比如受害者,记者最容易找到的采访对象就是受害者,受害者通常会主动帮助记者寻找调查线索。比如专家,在某一个领域,调查记者可能从未涉猎过,这个时候求助于专家,他们不仅能解答疑问,还能指出哪些问题最易引发争议,这会对记者发现问题大有帮助。采访对象不一而足,以上仅是举例说明。
在一个地方开始调查,害怕暴露真相的人不大可能主动告诉记者有用的信息,持中立立场的人往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即使是受害者也往往保持沉默惧怕对方报复,记者要学会劝勉采访对象并使采访对象信任自己,努力得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配合。
调查性报道触及的多是采访对象不大愿谈的话题,正因为如此,记者还要用智慧营造一个交流而非敌对的谈话氛围。不难想象,一旦访谈双方都感到沉闷和尴尬,被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漫不经心,将对记者完成采访产生不利的影响。
提问是讲究艺术的。毫不夸张,采访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正确的提问。笔者多年前阅读过尼尔·科普尔所著的《深入的报道》一书,他在书中这样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如果记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提问,他在竞争中就能百战不殆。”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还要树立多赢策略意识。记者想当一个独行侠客,只身入虎穴,揭露新闻内幕——在特殊的、偶然的时刻,的确会成功。但大多数时候,或许更应该强调合作精神——与警方的合作、与纪检部门的合作、与律师的合作、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总之,与一切需要的合作者合作,会使调查采访更加顺利,而取得的成果也可能远远超出记者的预期。
二、需要把握好报道的结构
毋庸置疑,导语是调查性报道最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导语的写法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不同形式的导语各有优势,当然用哪种形式的导语得看它是否适合报道本身。
笔者写《真的销声匿迹了吗?》的时候,用的是描写式导语: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3月29日,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在五原县城中心,有一个长不到1公里的前进北路,分布着19个种子销售门市部,未曾授权便擅自销售蒙丰88玉米种子的两个经销店就位于这条街上。记者决定先到北边的一个店进行暗访。描写式导语最大的特点是先声夺人——它能够绘声绘色地在读者心中形成一幅图画,对作者所描写的地点或人物留下深刻印象。
“无公害蔬菜”这块绿色招牌被摘,肯定对商家的信誉造成一定损害,往日熙熙攘攘的蔬菜柜台流失了不少顾客。“谁也不愿看到这种情形。”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的執法人员也很痛心。老百姓今后到哪里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无公害蔬菜呢?呼和浩特市到底有没有无公害蔬菜?这是笔者在另一篇调查性报道《首府的“菜篮子”安全吗?》写的导语。这种提问式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
中国古语有云,作文要“凤头、猪肚、豹尾”,这一原则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写作同样适用。在笔者看来,“猪肚”就是核心段落。引人入胜的导语是一个文章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运用手中的材料组织起着引导阅读作用的核心段落了。
在调查性报道的展开中,倒金字塔式是多数记者较喜爱的一种写作顺序,这种写作顺序将材料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那些最为重要的信息。悬念式的写作顺序也被一些记者所采用,他们把写文章看作是“解谜”的过程,在层层抽丝剥茧之后逐渐逼近答案,直到文章结尾时才告诉读者最重要的信息。采用悬念式写作顺序的前提是报道的事件具有悬念色彩,否则就会显得牵强。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还要注意对背景材料的穿插运用,一篇没有背景材料的报道是单薄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如何结尾?笔者觉得,如果想要让读者对自己的报道大为赞赏,还是应该精心写作和选择最合适的结尾。比如使用评论式结尾,评论可以是由记者作出的,可以是某位权威人士的评语,也可以是当事人一句精彩的话语;比如使用引语式结尾,这样的结尾往往引人注意。
三、写调查性报道应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调查性报道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最为常见的当数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有意识地注意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对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而言,便显得极为必要。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记者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呢?
第一,要以合法方式采集新闻。一个严格按照法律及新闻规范进行采访的记者,应做到以下几点:在采访中使用真实身份;遇到不愿透露情况的当事人时,尽量说服,不要威胁和诱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窃听、秘密监视的方式获得报道所需的材料。第二,要公正写作,力求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偏向的语汇、倾向性选择新闻事实以及轻事实重评论。第三,报道的内容是否属实,只有靠事实和证据去证实,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搜集、核实和妥善保存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据。从某种角度说,保存证据是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必做的工作之一。第四,如果证实自己的报道不实或已构成新闻侵权面临诉讼,当事记者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亡羊补牢”,与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
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扮演的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角色。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进行调查性报道不可以将追逐名利作为自己的目的,调查性报道既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也要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王洪越
一、制订周密的采访计划是关键
笔者认为,首要环节就是制订一份周密的采访计划。第一,确定利害关系,哪些人最有希望提供情况,哪些人可能会阻碍调查。第二,要对调查的新闻价值做出判断,自己想要在调查中证明什么,花多长时间、在多大范围开展调查。第三,充分考虑被采访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影响,假如对一个人的采访可能会走漏消息,导致其他被采访者“失踪”或者藏匿证据,那么毫无疑问对这个人的采访应该安排在整个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当然,这份犹如作战计划的采访计划,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具有灵活性,当采访情况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时,就要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寻找采访对象。比如受害者,记者最容易找到的采访对象就是受害者,受害者通常会主动帮助记者寻找调查线索。比如专家,在某一个领域,调查记者可能从未涉猎过,这个时候求助于专家,他们不仅能解答疑问,还能指出哪些问题最易引发争议,这会对记者发现问题大有帮助。采访对象不一而足,以上仅是举例说明。
在一个地方开始调查,害怕暴露真相的人不大可能主动告诉记者有用的信息,持中立立场的人往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即使是受害者也往往保持沉默惧怕对方报复,记者要学会劝勉采访对象并使采访对象信任自己,努力得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配合。
调查性报道触及的多是采访对象不大愿谈的话题,正因为如此,记者还要用智慧营造一个交流而非敌对的谈话氛围。不难想象,一旦访谈双方都感到沉闷和尴尬,被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漫不经心,将对记者完成采访产生不利的影响。
提问是讲究艺术的。毫不夸张,采访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正确的提问。笔者多年前阅读过尼尔·科普尔所著的《深入的报道》一书,他在书中这样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如果记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提问,他在竞争中就能百战不殆。”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还要树立多赢策略意识。记者想当一个独行侠客,只身入虎穴,揭露新闻内幕——在特殊的、偶然的时刻,的确会成功。但大多数时候,或许更应该强调合作精神——与警方的合作、与纪检部门的合作、与律师的合作、与其他媒体的合作……总之,与一切需要的合作者合作,会使调查采访更加顺利,而取得的成果也可能远远超出记者的预期。
二、需要把握好报道的结构
毋庸置疑,导语是调查性报道最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调查性报道导语的写法可以多样化,不拘一格。不同形式的导语各有优势,当然用哪种形式的导语得看它是否适合报道本身。
笔者写《真的销声匿迹了吗?》的时候,用的是描写式导语: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3月29日,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在五原县城中心,有一个长不到1公里的前进北路,分布着19个种子销售门市部,未曾授权便擅自销售蒙丰88玉米种子的两个经销店就位于这条街上。记者决定先到北边的一个店进行暗访。描写式导语最大的特点是先声夺人——它能够绘声绘色地在读者心中形成一幅图画,对作者所描写的地点或人物留下深刻印象。
“无公害蔬菜”这块绿色招牌被摘,肯定对商家的信誉造成一定损害,往日熙熙攘攘的蔬菜柜台流失了不少顾客。“谁也不愿看到这种情形。”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的執法人员也很痛心。老百姓今后到哪里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无公害蔬菜呢?呼和浩特市到底有没有无公害蔬菜?这是笔者在另一篇调查性报道《首府的“菜篮子”安全吗?》写的导语。这种提问式的导语,能够吸引读者。
中国古语有云,作文要“凤头、猪肚、豹尾”,这一原则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写作同样适用。在笔者看来,“猪肚”就是核心段落。引人入胜的导语是一个文章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运用手中的材料组织起着引导阅读作用的核心段落了。
在调查性报道的展开中,倒金字塔式是多数记者较喜爱的一种写作顺序,这种写作顺序将材料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那些最为重要的信息。悬念式的写作顺序也被一些记者所采用,他们把写文章看作是“解谜”的过程,在层层抽丝剥茧之后逐渐逼近答案,直到文章结尾时才告诉读者最重要的信息。采用悬念式写作顺序的前提是报道的事件具有悬念色彩,否则就会显得牵强。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还要注意对背景材料的穿插运用,一篇没有背景材料的报道是单薄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如何结尾?笔者觉得,如果想要让读者对自己的报道大为赞赏,还是应该精心写作和选择最合适的结尾。比如使用评论式结尾,评论可以是由记者作出的,可以是某位权威人士的评语,也可以是当事人一句精彩的话语;比如使用引语式结尾,这样的结尾往往引人注意。
三、写调查性报道应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调查性报道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最为常见的当数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有意识地注意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对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而言,便显得极为必要。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记者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呢?
第一,要以合法方式采集新闻。一个严格按照法律及新闻规范进行采访的记者,应做到以下几点:在采访中使用真实身份;遇到不愿透露情况的当事人时,尽量说服,不要威胁和诱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窃听、秘密监视的方式获得报道所需的材料。第二,要公正写作,力求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偏向的语汇、倾向性选择新闻事实以及轻事实重评论。第三,报道的内容是否属实,只有靠事实和证据去证实,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搜集、核实和妥善保存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据。从某种角度说,保存证据是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必做的工作之一。第四,如果证实自己的报道不实或已构成新闻侵权面临诉讼,当事记者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亡羊补牢”,与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
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扮演的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角色。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进行调查性报道不可以将追逐名利作为自己的目的,调查性报道既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也要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