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能否证史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2540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历史学家彼德·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力图说明的基本论点是: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1]“左图右书”也是我国古代治史传统。近年来,画作、地图、历史事件及实物的照片等可视材料在史学研究、历史学习和考试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史家、教师和命题者的重视。以教科书的编纂为例,人教版的三本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就使用了多达460张各类插图。这些历史图像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了“图像证史”的作用。然而,图像作为“历史证据”,也有自身的缺陷,“一是图像材料珍稀难得,二是图像释读过程充满陷阱。……图像的可信度有多高,其误导程度就有多深。”[2]
  在教学中,制约教科书插图“证史”作用发挥的原因有很多,或是教科书插图(含插图的文字解释)本身存在瑕疵;或是教师对插图反映的信息缺乏了解,无法建立起插图与教学内容的有效关联。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科书中的插图《宰相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在一起》(见下图),就很有可能因为上述原因,导致其“证史”作用大打折扣。
  教学中关于这幅插图的疑问颇多,有的来自课堂上学生的困惑,有的来自于集体备课时教师的质疑。师生的疑问主要有两点:第一,德意志统一战争的领导者和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创立者是俾斯麦和威廉一世,此处为什么配发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插图,而不是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第二,照片中坐立的狗,与本课教学主题有无联系?
  笔者发现,教科书没有选择威廉一世的插图其实源自一个“美丽的误会”。教科书的第一版,即2004年版配有此图,最初的文字标注为“宰相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一世在一起”,再结合图片下方有关“铁血政策”的解释文字可知,编者原本是要选择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图片,并同教科书“德意志统一”的有关内容相联系,意在强调两人特别是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在教科书的使用过程中,一线师生通过对比图中人物的年龄、相貌,很快发现,插图中的皇帝是威廉二世而非威廉一世。[3]再版时,编者选择了修改插图标注而不是更换图片的方式纠正了错误,将“威廉一世”改为“威廉二世”,保证了插图标注的科学性。但是,这一做法使插图与相关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大大降低,此处配发威廉二世的插图是不恰当的。而且此插图与本课后一幅插图“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形成了时间上的颠倒关系。这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指导。
  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发现,两个不同版本的俾斯麦传记都记录了这条狗。德国版传记有这样的描述:“在俾斯麦将要离职的时候,君主送给他一只信物狗。这是二人再次发生冲突的信号。这条黑狗‘极其难看,头很大,双眼流水,胸部瘪缩’,绝对不是良种。俾斯麦说:‘我是君主的大臣,为了躲避这只狗,我要把自己心爱的泰拉斯交给管猎场的人去照顾。当然我可以毒死这只黑狗,但是它的眼睛透着忠诚,我不忍心。’俾斯麦快要被免职时,仍然住在夫里特利士鲁的森林里,跟黑狗做伴。俾斯麦步行或者骑马时,这只难看的狗就一直陪伴着他;他坐在火炉边时,这只狗会把头放在他的膝盖上,寻求抚摸。俾斯麦讽刺地说,因为他是皇帝的臣仆,皇帝希望自己像狗对主人一样地忠诚于他。”[4]这一段文字来自《俾斯麦传》第五章《逐臣》的“威廉二世”一目,它详细介绍了威廉二世上台后与俾斯麦矛盾冲突直到后者被迫辞职的有关史实,该传记此处的配图“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恰恰就是本文论及的这幅插图。英国版传记的描述则更为生动地呈现了这一插图的内容:“俾斯麦八十寿辰前夕,皇帝宣布要到弗里德里希斯鲁拜访他。这一次他带来一列骑兵中队挥舞佩刀以隆重的仪式向陆军大元帅致敬。老人再次穿上军装,但不得不放弃骑马的希望,支着结实的手杖向皇帝的卫队致意。他身边的大黑狗就象皇帝的卫队一样直挺挺地恭顺地蹲在那里。”[5]根据史料记载的有关俾斯麦下台前后和威廉二世会见的材料可以确定,上述文字反映的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会见和教科书插图一致。事情发生在1895年3月,俾斯麦80岁寿辰前夕,地点是俾斯麦辞去宰相职务后的隐居地弗里德里希斯鲁(或译为夫里特利士鲁)庄园。图中的黑狗是威廉二世多年前赠送给俾斯麦的一只非常普通但又具有象征意义的狗。
  了解了上述图片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化解学生课堂上因为好奇而产生的疑问,而且可以建立该插图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人称“铁血宰相”。担任普鲁士宰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他是近代德意志统一和崛起的关键人物,有部分德国史学家甚至使用“俾斯麦帝国”命名当时的德国。俾斯麦出任宰相28年,先后辅佐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在位99天)、威廉二世三代皇帝。1888年,威廉一世的孙子,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年轻的德皇与年老的宰相意见相左,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后长期隐居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教师可以结合与该插图有关的背景知识对其做出如下解读:一方面,即使政见不合,贵为帝国皇帝的威廉二世还要亲赴汉堡郊区为离职多年的元老祝寿,俾斯麦在德意志帝国政治威望之高,可见一斑。用来说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而另一方面,即使政见不合,被逼辞职,俾斯麦对年轻的威廉二世皇帝仍保持足够敬畏,俾斯麦接受“御赐”的黑狗并长期与其为伴的史实说明了这一点。进而以此来说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明显的专制性残余,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主持内阁的宰相由皇帝任免,只对皇帝负责。
  参考文献
  [1][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孔令伟.图像证史,还是一个视觉童话?[J].中国图书评论,2011(6).
  [3]刘天明,李远江.对人教版“必修①”〈宰相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一世在一起〉一图文字说明的疑问[J].中学历史教学,2005(11).
  [4][德]艾密尔·鲁特维克.俾斯麦传[M].文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5]([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M].张连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渠道.合理运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减少低效甚至无效环节,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五环四点”教学策略,即用五个教学环节来实现四个基本点,既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又能保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五环四点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
期刊
摘要“1对1”教学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成为可能.借助于网络平台,课堂出现了多种可能性,更加丰富有层次,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学习.本文首先界定了“1对1”教学的概念,之后介绍了“1对1”教学模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中的课堂应用并结合课例分析了“1对1”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实施后的反思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1对1”教学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
期刊
【摘要】结合当今英语高考改革的背景与现状,本文论证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小说阅读及个性化写作的意义与重要性.随后介绍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阅读代作业计划”,并列举分析了该举措的改良措施及后续实施方案,旨在摸索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补充的新模式.  【关键词】英文小说阅读读写结合个性化作业  一、英语高考改革政策下高中英语教与学的变化  1高考成绩的差异性逐渐降低  随着英语高考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高考
期刊
目前的知识教育,或教读的教育,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普通或通才教育,一是技术或专才教育.我们假定通才教育对于受教的人可以做两件事.第一是锻炼心情,其结果可以把我们所有的才情发展出来,从逻辑的分析起到艺术的欣赏止,真是应有尽有.第二是供给一个宽廓的机架,其中的杼轴经纬是历史的、逻辑的,以至于物理、化学、生物的现象所交织而成的种种关系;有了这个机架,一个人在前途生命史里耳目所接触的一切事物,心思所经
期刊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  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它是一种巨大的能源,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是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燃料,是促进后进生能够进步的希望.  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传播知识,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而忽视了
期刊
寻找北京的和文化
期刊
【摘要】江苏省是高考改革的前沿,江苏省高考试卷中小说阅读从选材到题型设置也堪称经典。小说阅读题目已被诸多省份的高考试题所采纳。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于近些年江苏卷中小说试题的分析,为2016年高考的小说备考提供相应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江苏卷 小说 文本细读  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中,小说阅读是各省市高考题都青睐的考题。小说从选材到命题都有一定难度,而在平时教师的讲解或辅导书中,往往把
期刊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理解和把握这一辩证关系,对于我们的学习,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分析矛盾、具体解决矛盾,从而把其转化为活动方式、认识方法、工作方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这一原理,既有现实的意义,更有长远的作用。  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个教学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方法有千千万万,但现代信
期刊
对于微课设计,我早有接触,但是如何做微课设计,却毫不了解。参加了昆山市教研室俞雪琴老师、江苏省昆山中学沈为慧老师主持的《基于微课设计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及沈为慧老师主持的《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研究》课题组后,我对此才有了初步认识。下面,笔者将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例,就如何进行初中历史微课设计,谈谈收获和感悟。  一、进行深度的史料阅读  许多教师对于历史的认识,源于中学教材且止于中
期刊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视角的选取应受到高度重视。在选取设计视角时应遵循“小切口”“以小见大”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如何选取一个“小切口”的视角,做到“以小见大”呢?下面以“卢沟桥事变”为例进行说明。  一、史学阅读,确定“小切口”  历史包涵着丰富的细节,离开了细节就难以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复杂的历史。而历史的细节往往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小切口”。所谓“小切口”指的是,用微观的事物作为观察、认识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