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龚贤,因为他所创造的独特的创作手法——“积墨法”和蓬勃勃发,宁静悠远的山水画意境一直被世人公认。本文以山水画中的积墨出发,分析了白龚、灰龚和黑龚三阶段不同特征的山水画风格,逐步研究龚贤山水画演变过程。龚贤在运用积墨法的时候,把它视为一种创作手段,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显示了他的追求和渴望,绘画风格来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
【关键词】:龚贤; 积墨法;山水画;特点
一、积墨法的内涵
所谓的积墨法,就是经过反复皴擦点染,层层加墨,并最终使画面呈现出遒劲浓厚的墨色以达到强烈的体积感的方法。作画时的步骤一般最初从淡墨开始,等到第一层的墨迹稍微变干之后,再开始加第二遍墨,第三遍也是同理,多的可以画至六七遍,也可以先上色,然后再皴,再勾,再染,直到画够了为止。被赞誉为积墨山水画大师的龚贤,就是抱着这种可以使作画者心平气和的作画方式,通过层层加墨积染,保持这样的心态去慢慢作画的。
积墨法作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表现方法,除了对原初的山水画的轮廓进行着色,之后不断地发展演变,特别到五代和北宋时期一直经久不衰的水墨山水画,都是把“积墨”做为主要的方法用以表达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只是每个画家在他们自己具体的作画过程中的运用,他们积墨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二、龚贤山水积墨法的特点
龔贤的艺术成就开始于文人画,通过自己细心观察和研究,对宋代文体的变化进行追踪,并最终形成了由“白龚”到 “黑龚”的“积墨法”的独特风格转变。艺术的变化关系到他的艺术造诣和经验。龚贤的老师董其昌的作畫风格,就是以传统的文人画为主。后来龚贤经过对“南派”山水画的画法进行不断的研究,逐渐发现了很多的弊端也存在于文人画,便开始了对宋代的山水画的追求。所以,龚贤的画风的艺术理念在这一时期就已经看到了稳定沉稳的智慧。“集大成者”的思想决定了“积墨法”最后的出现和形成,吸取了文人画的精华,结合了宋代山水画的绘画风格,最终形成了他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的独特技艺。
(一)龚贤“白龚”时期的创作特征
龚贤的前期创作因其老师董其昌所擅长文人画,所以龚贤早起的绘画风格受他影响,与他的风格相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以现藏于上海博物院的《山水图》为代表,墨色比较淡雅,画面效果追求明丽淡雅。在风格上笔墨以写意为主,属于极简主义的方式,他的简单,不是简单的构图组合,而是用笔方法比较简单,这就是龚贤的“白龚”。他的“简”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内容简单或构图简单,而是讲究通过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山草树木的大体轮廓和形状,以干墨少水的方式,经过千万遍皴擦而成。在构图上着重强调于描绘自然山水,笔墨上大多可以用一个“水”字来概括,轻盈淡加,画面大部分追求的典雅清新的艺术效果,只注重精神相似而不追求形似。他提出的笔法、墨气、和风格作为一个画家都强调的四要,强调以中锋用笔来作画。
(二)龚贤“灰龚”时期的创作特征
龚贤在40岁左右至50岁这段时期,其交游师学和生活经历的丰富应该是画风转变的一个重要“引子”。这过去的十几年里,他有许多机会可以直接看到传统正宗的真迹,头脑中的现实的头部知识更多元化,所思考的艺术思想也更复杂。“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法不改变,就不能正确得当地把墨积加上去,龚贤的积墨法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和协调的过程。所谓“调整期的演变”便是以《自藏山水图轴》为代表,展现了龚贤在由长向短、由窄向宽、由线向面的调整的用笔方法;用墨意识上也由早期的“重一遍,皴之半”向这一时期的积墨皴染遍数繁多的调整,绘画风格由方劲简括向浓重厚实的演变。同时,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已经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现实感,即龚贤的“实”的山水画风格特点,并开始有意识的注重山丘沟壑的造型问题和点景以及房屋的遮挡等章法问题。
(三)龚贤“黑龚”时期的创作特征
龚贤山水画中运用“积墨法”的方式创造了画风轰轰烈烈的风格,被称为“黑龚”。对于绘画风格笔触比较复杂的龚贤的“黑龚”时期,更加繁重的用笔,通过吸收和借鉴米氏云山的积墨法,笔先干后湿,先皴后染,采用逐层积染的方法,使树石更加厚实,在构图上走出文人画的观念,更偏向于宋人的全景山水,更注重整体的雄伟和大邱大壑。“黑龚”作品代表了龚贤毕生对于笔法墨法积累、高度的创新。苍润欲滴的用墨,雄浑沉郁的意境,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江南烟雨之地的氤氲气氛,陡壑密林,山光岚气,积雨晴云,营造出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作为代表性的龚贤风格的作品也很多,如:《挂壁飞泉图》、《千岩万壑图》等,都呈现了这类画风。龚贤开始做出了大胆的变化,也是因为这一转变,他才能够在最后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积墨法”,并一越成为“金陵八大家”之首。
三、结语
龚贤的积墨法并没有因为西方的绘画而受到浸染,而是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演变来的。他把精力集中在营造墨韵上,并没有走大多数同一代人的书法性的用笔意趣来作为画中主角的路数,就对“墨”极为关注这一点,他就固执的进行了自己的艺术之旅。所以在绘画的特点上,龚贤绝对是接近宋画的,而这种越过元人,续接宋画传统的做法也又一次证明了他个性的特立独行,简单的用笔、相对统一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层次非常丰富的墨韵,用墨法的微妙的变化来弥补笔法的变化上的欠缺,就是龚贤的积墨法的高明之处。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龚贤.龚半千课图稿[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
[3]华德荣.龚贤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赵洪军.在墨团世界中打出自我——龚贤绘画艺术探析[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张小军.浅谈龚贤笔墨风格与画论[J].怀化学院学报,2007(06).
[6]刘宝水.管窥龚贤“积墨”山水画意境的独特表现[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鹏程(1994—),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关键词】:龚贤; 积墨法;山水画;特点
一、积墨法的内涵
所谓的积墨法,就是经过反复皴擦点染,层层加墨,并最终使画面呈现出遒劲浓厚的墨色以达到强烈的体积感的方法。作画时的步骤一般最初从淡墨开始,等到第一层的墨迹稍微变干之后,再开始加第二遍墨,第三遍也是同理,多的可以画至六七遍,也可以先上色,然后再皴,再勾,再染,直到画够了为止。被赞誉为积墨山水画大师的龚贤,就是抱着这种可以使作画者心平气和的作画方式,通过层层加墨积染,保持这样的心态去慢慢作画的。
积墨法作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表现方法,除了对原初的山水画的轮廓进行着色,之后不断地发展演变,特别到五代和北宋时期一直经久不衰的水墨山水画,都是把“积墨”做为主要的方法用以表达美丽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只是每个画家在他们自己具体的作画过程中的运用,他们积墨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
二、龚贤山水积墨法的特点
龔贤的艺术成就开始于文人画,通过自己细心观察和研究,对宋代文体的变化进行追踪,并最终形成了由“白龚”到 “黑龚”的“积墨法”的独特风格转变。艺术的变化关系到他的艺术造诣和经验。龚贤的老师董其昌的作畫风格,就是以传统的文人画为主。后来龚贤经过对“南派”山水画的画法进行不断的研究,逐渐发现了很多的弊端也存在于文人画,便开始了对宋代的山水画的追求。所以,龚贤的画风的艺术理念在这一时期就已经看到了稳定沉稳的智慧。“集大成者”的思想决定了“积墨法”最后的出现和形成,吸取了文人画的精华,结合了宋代山水画的绘画风格,最终形成了他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的独特技艺。
(一)龚贤“白龚”时期的创作特征
龚贤的前期创作因其老师董其昌所擅长文人画,所以龚贤早起的绘画风格受他影响,与他的风格相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以现藏于上海博物院的《山水图》为代表,墨色比较淡雅,画面效果追求明丽淡雅。在风格上笔墨以写意为主,属于极简主义的方式,他的简单,不是简单的构图组合,而是用笔方法比较简单,这就是龚贤的“白龚”。他的“简”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内容简单或构图简单,而是讲究通过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山草树木的大体轮廓和形状,以干墨少水的方式,经过千万遍皴擦而成。在构图上着重强调于描绘自然山水,笔墨上大多可以用一个“水”字来概括,轻盈淡加,画面大部分追求的典雅清新的艺术效果,只注重精神相似而不追求形似。他提出的笔法、墨气、和风格作为一个画家都强调的四要,强调以中锋用笔来作画。
(二)龚贤“灰龚”时期的创作特征
龚贤在40岁左右至50岁这段时期,其交游师学和生活经历的丰富应该是画风转变的一个重要“引子”。这过去的十几年里,他有许多机会可以直接看到传统正宗的真迹,头脑中的现实的头部知识更多元化,所思考的艺术思想也更复杂。“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法不改变,就不能正确得当地把墨积加上去,龚贤的积墨法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和协调的过程。所谓“调整期的演变”便是以《自藏山水图轴》为代表,展现了龚贤在由长向短、由窄向宽、由线向面的调整的用笔方法;用墨意识上也由早期的“重一遍,皴之半”向这一时期的积墨皴染遍数繁多的调整,绘画风格由方劲简括向浓重厚实的演变。同时,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已经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现实感,即龚贤的“实”的山水画风格特点,并开始有意识的注重山丘沟壑的造型问题和点景以及房屋的遮挡等章法问题。
(三)龚贤“黑龚”时期的创作特征
龚贤山水画中运用“积墨法”的方式创造了画风轰轰烈烈的风格,被称为“黑龚”。对于绘画风格笔触比较复杂的龚贤的“黑龚”时期,更加繁重的用笔,通过吸收和借鉴米氏云山的积墨法,笔先干后湿,先皴后染,采用逐层积染的方法,使树石更加厚实,在构图上走出文人画的观念,更偏向于宋人的全景山水,更注重整体的雄伟和大邱大壑。“黑龚”作品代表了龚贤毕生对于笔法墨法积累、高度的创新。苍润欲滴的用墨,雄浑沉郁的意境,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江南烟雨之地的氤氲气氛,陡壑密林,山光岚气,积雨晴云,营造出如梦如幻的精神世界。作为代表性的龚贤风格的作品也很多,如:《挂壁飞泉图》、《千岩万壑图》等,都呈现了这类画风。龚贤开始做出了大胆的变化,也是因为这一转变,他才能够在最后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积墨法”,并一越成为“金陵八大家”之首。
三、结语
龚贤的积墨法并没有因为西方的绘画而受到浸染,而是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演变来的。他把精力集中在营造墨韵上,并没有走大多数同一代人的书法性的用笔意趣来作为画中主角的路数,就对“墨”极为关注这一点,他就固执的进行了自己的艺术之旅。所以在绘画的特点上,龚贤绝对是接近宋画的,而这种越过元人,续接宋画传统的做法也又一次证明了他个性的特立独行,简单的用笔、相对统一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层次非常丰富的墨韵,用墨法的微妙的变化来弥补笔法的变化上的欠缺,就是龚贤的积墨法的高明之处。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龚贤.龚半千课图稿[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
[3]华德荣.龚贤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赵洪军.在墨团世界中打出自我——龚贤绘画艺术探析[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张小军.浅谈龚贤笔墨风格与画论[J].怀化学院学报,2007(06).
[6]刘宝水.管窥龚贤“积墨”山水画意境的独特表现[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王鹏程(1994—),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