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雪景(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湖的雪景,我共玩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此间初下雪的第三天。我于午前十点钟时才出去。一个人从校门乘黄包车到湖滨下车,徒步走出钱塘门。经白堤,旋转入孤山路。沿孤山西行,到西泠桥,折由大道回来。此次雪本不大,加以出去时间太迟,山野上盖着的,大都已消去,所以没有什么动人之处。现在我要细述的,是第二次的重游。
  我们在校门上车时,大约已九点钟左右了。时小雨霏霏,冷风拂人如泼水。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低不平的屋顶,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街上的已大半变成雪泥,车子在上面碾过,不绝地发出唧唧的聲音,与车轮转动时摩擦着中间横木的音响相杂。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颇热闹的,现在却很零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当车驶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汽弥漫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俶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泠桥前近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地在那里呆立着。
  车过西泠桥以后,暂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后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上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坠落下去,与刚着花的梅李树相似。实在,我初头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我仿佛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
  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的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径上的雪,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的繁殖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唯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联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
  半因为等不到汽车,半因为想多玩一点雪景,我们决意步行到岳坟才叫划子去游湖。一路上,虽然走的是来时汽车经过的故道,但在徒步观赏中,不免觉得更有情味了。我们的革履,踏着一两寸厚的雪泥前进,频频地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有时路旁树枝上的雪块,忽然掉了下来,着在我们的外套上,正前人所谓“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的情景。
  当我们在岳王庙前登舟时,雪又纷纷地下起来了。湖里除了我们的一只小划子以外,再看不到别的舟楫。平湖漠漠,一切都沉默无哗。舟穿过西泠桥,缓泛于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山径上,望不见一个人影;湖面连水鸟都没有踪迹,只有乱飘的雪花坠下时,微起些涟漪而已。柳宗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想这时如果有一个渔翁在垂钓,它很可以借来说明眼前的景物呢。
  舟将驶近断桥的时候,雪花飞飘得更显凌乱。我们向北一面的外套,差不多大半已白而且湿了。风也似乎吹得格外紧劲些,我的脸不能向它吹来的方面望去。因为革履渗进了雪水的缘故,双足尤冰冻得难忍。这时,从来不多开过口的舟子,忽然问我们说:“你们觉得此处比较寒冷么?”我们问他什么缘故。据说是宝石山一带的雪山风吹过来的原因。
  好吧,容我在这儿诚心沥情地说一声,谢谢雪的西湖,谢谢西湖的雪!
  (选自《钟敬文文集》,有改动)
  含英咀华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从白堤、西泠桥,到灵隐寺、韬光庵,最后泛舟过断桥,直至登岸,从不同的角度,以多变的笔法细致地勾勒出各个景点雪景的不同情态。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挖掘出远处的、眼前的、树上的、湖面的、漫飘的、堆积的等形态各异的雪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西湖雪的色彩之美、朦胧之美,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其他文献
我从妈妈的同事那儿买了一块雪白的石头。石头正面上有一些星星点点的尖晶石,无比嫣红,似一枝寒梅,红在腊月,红在一捧雪里,我喜欢叫它“梅石”。  它在我的书桌上摆着。看着那如火般炽烈的红,我想起了一段与书法老师的对话。  “今年的春联你准备写什么?”老师问。  “嗯……这个?‘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  “春雨红梅,意境很美。”洪老師含笑坐下,展纸,蘸墨,提笔,一行字跃然纸上。  洪老师有
期刊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将举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全体师生到省少管所参观,看表演,然后去长沙世界之窗!”班长宣布。  班里立刻炸开了锅,大家热烈地议论着,都是一脸的期待,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去省城。我们几个死党也兴高采烈地做起计划来,穿什么衣服,带什么零食,还要带多少钱。  “但是这次考试要考好,如果考得不好,就是学校组织去,我们班也不去。”不知什么时候班主任出现在教室门口。  班主任的话,如
期刊
一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一款“穿上军装”的小游戏传遍了网络。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军装照,表达拥军爱军之情。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军装照我已记不真切,唯独奶奶那张照片中的笑靥总会浮现在眼前。①自从老屋只剩奶奶一人居住后,晚辈们比以往更频繁地去看望奶奶。那天是八一建军节,我坐在奶奶旁边扇着蒲扇,陪她一起看电视新闻。爸爸向我们展示他刚完成的P图作品,爸爸、妈妈、姐姐和我都“穿上了军装”,英姿飒爽。奶
期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每一本好书,都让我们成长,带给我们生活的无限可能,甚至灵魂的冲击。不同的季节,都有属于它独一无二的书,季节的更替,更会增加几分由外界景色而产生的独特魅力,等待我们慢慢发现。  春天,万物回归生长,到处生机勃勃。翻开朱自清的散文集,第一篇便是《春》。“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讓我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春姑娘在向整个地球施加魔法,她解开了冰封的河流,她激励了
期刊
民俗文化  立春之日,母亲会用碎花布给堂哥家的小孩缝一只小公鸡站立在衣袖上,又好看又精神。母亲说“鸡”和“吉”谐音,图个吉利,给小孩子戴了避邪。到我上初中,母亲都还会给我在衣襟或衣领上绣一只小燕子,也是取春天吉祥之意。  我看着母亲缝春鸡绣燕子,总看得神往,又会想象:格外黑暗混沌的黎明时分,忽然一声雄鸡报晓,四方八面都起了惊动,天地遂生光明。黑黑灵灵的小燕子就在吐绿的柳条间和堂前屋檐下斜飞,呢喃声
期刊
郭珽,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组长,在600岁的故宫里做着故宫官网、微博、微信与APP等网络媒体运营的工作。她的目标是:在浩瀚悠远的历史中找到一丝与现代生活挂钩的线索,让神秘的故宫面向大众,引起人们的共鸣。  春去冬来,寒暑交替,十几年过去了,郭珽却怎么都看不腻故宫的美,“每天下班骑自行车从太和门广场穿过去时,一定会停车回头多看两眼,那山花被夕阳照着,美得难以言喻。”对故宫的美深有感触的她,除了配
期刊
每当父亲为家里的植物浇水时,我总会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瞧着。午后的暖阳轻轻地照在父亲的脸上,为他灿烂的笑脸蒙上一层轻柔的金纱。一切都显得格外悠闲。  不过,在浇灌一些枝繁叶茂的植物时,父亲有些无从下手。当头浇下去吧,水难免会被那些宽大厚实的叶片挡住,若是稍不留意,动作过大,水就会溢出花盆,在地上留下一片泥水印,真有些令人頭疼啊。而如果拨开叶片,直接浇到土壤里,也未免太麻烦了。况且,花洒的喷头可是很
期刊
水母属于刺胞动物,体重一般在10公斤以下,而生物学家却在美国加州附近的深海中发现了一种体重达到60公斤以上的超级水母。其体型、触须的粗细程度和长度以及肌肉的强健程度都远远超出普通水母。科学家们为解开这一谜团,便对这种水母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水母如此超常生长的原因,竟然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极其恐怖的天敌——虎鲸和鲨鱼。  正是在处处充满危机的生活环境中,整日忙于逃生的水母锻炼
期刊
★读书交流★  主持人谭欣芮:当灵魂穿越千年,当思想历经千山万水,心便灿若日月,生命便多了一层意义。此刻,在这万家灯火的夜晚,我们师生齐聚一堂,一起讨论《不老泉》这部作品。我宣布——“云枫初中2016级20班第一届读书交流活动”正式开始。  主持人谭懿:我们都知道,读一本书,首先要熟悉这本书的作者。我们已经读完了《不老泉》,你们了解《不老泉》这本书的作者吗?  朱绍堋:《不老泉》的作者娜塔莉·巴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