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49年,他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河南省平顶山农村老家务农。1988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把价值150多万元资产的企业无偿捐给村里。1990年,78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现在,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和全国劳模,仍住在破旧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998年,杭州的一位律师知道了他的经历后深受感动,连续11年为素不相识的他汇款。
2月3日上午,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的邮递员来到该乡五虎刘村的一处茅屋门前。
这间建于1966年的茅屋土坯墙已经斑驳,茅草上面蒙着的油毡压了一层又一层,茅屋门上挂着一块“湛河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铜匾。
邮递员对着里边的一位老人喊:“刘大爷,有人给你汇钱了。”话音刚落,从茅屋里走出一位白发老人。他拿着汇款单一看,汇来的金额是3000元,附言中写着:“好人平安,新春快乐!”这已经是他第11次收到这位杭州律师的汇款。
放弃工作回乡务农
1912年,刘嘉出生在平顶山市湛河区的一个医生世家,由于家境比较富裕,他被送到了鲁山师范学校学习。年少的刘嘉,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由于看不惯校长的贪污行为,就到当时的许昌专署把他给告了。因为害怕打击报复,刘嘉就一路要饭到洛阳,在一个中药店里当了一名小伙计。
1931年,陇海铁路在洛阳招收护路警察时,刘嘉在400多名报考者中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当了一名铁路警察。由于刘嘉办事负责认真,他从警士、派出所所长一直升到铁路护路大队上校大队长。
在18年的旧警察生涯中,作风正派、为人豪爽的刘嘉经常拿自己的薪金救济同事或部下,威信很高。
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节节败退,刘嘉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决定弃暗投明。1949年12月的一天深夜,刘嘉率部700余人在天水起义,从此他走向了新生。
1950年,刘嘉被派往重庆歌乐山参加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当时,刘伯承为校长,刘华清为政治部副主任。他的茅屋墙上至今还挂着签有刘伯承名字的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的毕业证。
刘嘉记得刘伯承讲课时说的一段话:“国家离不开共产党,而党离不开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刘嘉的心底。
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刘嘉,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精兵简政”号召,谢绝了组织上在原河南省省会开封为他安排的工作,并把上级按团级标准补助给他作为安家费的985公斤小麦全部交给区里,用来照顾困难户,而他们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务农。
上百万资产捐献集体
回到农村后,刘嘉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因表现突出,他先后成了县里和地区的抗旱、防汛、拥军等模范。
1960年,大食堂解散后,刘嘉当上大队副业主任。他四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办起了16项副业。
为了远离斗争漩涡,1966年9月,刘嘉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远离村子的村西头搭起茅庵住了下来,为集体看庄稼、上粪肥,一直住到现在。
1982年元月,已经70岁的刘嘉靠贷款承包了村里不景气的造纸厂,并从贫困户中挑选了11人进厂上班。当年7个月就扭亏为盈,上缴村承包金3000元,纳税1000多元。职工最低拿500元工资,最高的拿700元。
由于经营有方,几年后,造纸厂的年产值增长到150万元,年纳税额由1000元增长到5万元,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250元,不少人因此脱贫致富。
有了上百万元的资产,刘嘉却不乱花钱。他自己只拿职工的人均工资,并且把这份工资存在账上当流动资金,出差和招待没让厂里报销过一分钱,车票和住宿费至今还都在手里放着,全靠老伴养鸡作补贴。
五虎刘村成了全乡最先富起来的村,这时,有不少人劝刘嘉:“现在条件好了,离开茅屋吧。”他说:“企业才刚刚起步,村容村貌还没有太大改变,我不会离开茅庵。”人们称他是“住茅庵的百万富翁”。
1988年,刘嘉的造纸厂已经拥有3个造纸车间,总资产有150多万元。这年8月,他做出了惊人之举,把企业捐献给集体,并在司法局办理赠予手续。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刘嘉有自己的想法,“我苦心经营的目的不是自己富裕,而是让大家共同富裕。”
第二年,刘嘉又把10多万元积蓄拿出来,给村办小学创办了一个校办工厂。校办工厂的收益使村办小学学生连续4年免除了学杂费。他的举动,在当地传为佳话。
83岁当选为全国劳模
1990年,刘嘉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毕生的夙愿,这时他已经78岁。
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开表彰会时,刘嘉见到了当年大寨的风云人物郭凤莲。在交谈中,郭凤莲了解到,“文革”中,他这个曾当过国民党警察队长的人竟然从未被批斗过,这让她感到不可思议。
刘嘉哈哈一笑,说:“‘文革’开始后,我不当大队干部了,去给大队看庄稼、上粪肥。管理食堂时,全村800多名群众,只要有一个人没吃饭,我就不吃。他们为啥要斗我?”
听完这些话,“铁姑娘”郭凤莲十分感慨,她在两人合影照片背面写下:“向您学习,大寨郭凤莲。”
刘嘉被评为全国劳模后,当地政府奖励他3000元。但他却将这些钱存入银行,并在存单旁写道:“此款所有权永远在我名下,历年利息永远作村小学奖学金,任何人无权变更。”
迄今为止,这笔钱产生的5000多元利息已经为数十个贫困孩子交了学费。
有人看到刘嘉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日子,就问他:“你当初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收入留一些养老呢?”
于是,刘嘉拿出了一张他在1994年4月12日写的遗嘱:“预示吾儿、儿媳、孙女,遗嘱。自古日无不落之日,余迟早有西归之时,趁一息尚存,有话不能不早言之。余为企业家,号称富翁,历年有所积累,尔等有权继承,可历年积累,余认为是党的政策,非余之能。没党恩则没余今天之荣,历年积累余早声明属于党。余之所有,只历年述怀诗近千篇及中央、省、市、县、区、乡颁发的荣誉证数十方和茅庵一间,别无所有……”
杭州律师11年爱心援助
刘嘉成为全国劳模后,当地政府为他盖起了3间平房、两间侧房。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劝他搬离茅屋,但他不肯。五虎刘村的村民更是苦苦相求:“刘老大爷,您要是再不搬家,晚辈们都给您跪下了。”老人仍然不肯搬。
刘嘉的老伴在茅庵辞世后,大家又劝他搬进新居,他说啥也不答应。
为此,中共平顶山市委专门作出决定,让他搬离茅庵。刘嘉当场哭了,他说:“组织上的关怀我心领了,但我还是不能离开茅庵。”他当众念了一首诗:“自认愚人真愚人,愚事全省恐难寻。百万财产献集体,茅庵栖身自乐贫。”
1998年4月27日,杭州市浙联律师事务所的戴和平律师看到一篇报道。文章的内容是,1998年4月,刘嘉的大儿子不幸患上了癌症,而把自己上百万资产捐献给集体的刘嘉老人却没钱给儿子治病。戴和平看后深受感动,立即给刘嘉汇来1000元。从此以后,戴和平年年在春节前给刘嘉老人汇款,少时1000元,多时3000元,至今已经汇来两万余元。
每次收到汇款后,刘嘉都会给戴和平律师写感谢信,但是始终没有收到戴和平的回信,因为戴律师没留下其他联系方式。
2005年,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嘉查到了戴和平的电话。尽管联系上了,但是老人仍然感到遗憾的是,不能当面向戴和平致谢,于是他赋诗一首:“得恩必报不食言,你对我恩铭心田。我已年迈无能力,继续行仁日月年。”
在采访中,戴和平告诉记者:“比起老人当年的义举,我做的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现在老人有了困难,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一直到他去世。”
注重养生之道,准备活过100岁
已经96岁高龄的刘嘉,精神矍铄,目光有神,声如洪钟,他上衣口袋上经常别着一个印有“共产党员”字样的胸卡。
40多年来,他就住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一桌一椅一床的茅屋里。虽是陋室,但屋里整齐地堆满了各种报刊杂志,斑驳的墙壁上挂满了老人的照片、各种荣誉证书以及他写的格言、警句。
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早已去世,现在,照顾他的是47岁的大孙女刘燕丽。
刘燕丽告诉记者,爷爷身体非常好,经常出去作报告,40公里以内的路程,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不要车接送。报告后留他吃饭,他不让招待,一个馒头一碗汤就足够了。
刘嘉生活有规律,每天早上,他5点30分起床,到田野里散步按穴位,6点开始收听广播节目,然后去村头的小学看看孩子们,吃过早饭后开始侍弄花草。
刘燕丽说,爷爷是心胸豁达,淡泊名利,每天吃粗茶淡饭,坚持喝茶,另外每天坚持看书写字,常年保持着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老人笑着说,他有把握活过100岁。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嘉就自费订报刊,有空就读,读了就思,思后就写,一写就是几百字、上千字,至今他已经写了60多万字的文章和4000多首诗歌。
记者看到,这些诗均有感而发,语言质朴自然。他在一首名为《茅庵胜似桃花源》的诗中写道:“幽思独茗似神仙,酌酒行吟更怡然。翻阅报刊摘佳句,乐在庭院看菊兰。雪白双鬓生黑发,年近耄耋还童颜。耳聪目明脑清醒,茅庵胜似桃花源。”
2月3日上午,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的邮递员来到该乡五虎刘村的一处茅屋门前。
这间建于1966年的茅屋土坯墙已经斑驳,茅草上面蒙着的油毡压了一层又一层,茅屋门上挂着一块“湛河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铜匾。
邮递员对着里边的一位老人喊:“刘大爷,有人给你汇钱了。”话音刚落,从茅屋里走出一位白发老人。他拿着汇款单一看,汇来的金额是3000元,附言中写着:“好人平安,新春快乐!”这已经是他第11次收到这位杭州律师的汇款。
放弃工作回乡务农
1912年,刘嘉出生在平顶山市湛河区的一个医生世家,由于家境比较富裕,他被送到了鲁山师范学校学习。年少的刘嘉,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由于看不惯校长的贪污行为,就到当时的许昌专署把他给告了。因为害怕打击报复,刘嘉就一路要饭到洛阳,在一个中药店里当了一名小伙计。
1931年,陇海铁路在洛阳招收护路警察时,刘嘉在400多名报考者中考试成绩名列第一,当了一名铁路警察。由于刘嘉办事负责认真,他从警士、派出所所长一直升到铁路护路大队上校大队长。
在18年的旧警察生涯中,作风正派、为人豪爽的刘嘉经常拿自己的薪金救济同事或部下,威信很高。
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节节败退,刘嘉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决定弃暗投明。1949年12月的一天深夜,刘嘉率部700余人在天水起义,从此他走向了新生。
1950年,刘嘉被派往重庆歌乐山参加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当时,刘伯承为校长,刘华清为政治部副主任。他的茅屋墙上至今还挂着签有刘伯承名字的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的毕业证。
刘嘉记得刘伯承讲课时说的一段话:“国家离不开共产党,而党离不开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刘嘉的心底。
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刘嘉,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精兵简政”号召,谢绝了组织上在原河南省省会开封为他安排的工作,并把上级按团级标准补助给他作为安家费的985公斤小麦全部交给区里,用来照顾困难户,而他们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务农。
上百万资产捐献集体
回到农村后,刘嘉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因表现突出,他先后成了县里和地区的抗旱、防汛、拥军等模范。
1960年,大食堂解散后,刘嘉当上大队副业主任。他四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办起了16项副业。
为了远离斗争漩涡,1966年9月,刘嘉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远离村子的村西头搭起茅庵住了下来,为集体看庄稼、上粪肥,一直住到现在。
1982年元月,已经70岁的刘嘉靠贷款承包了村里不景气的造纸厂,并从贫困户中挑选了11人进厂上班。当年7个月就扭亏为盈,上缴村承包金3000元,纳税1000多元。职工最低拿500元工资,最高的拿700元。
由于经营有方,几年后,造纸厂的年产值增长到150万元,年纳税额由1000元增长到5万元,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250元,不少人因此脱贫致富。
有了上百万元的资产,刘嘉却不乱花钱。他自己只拿职工的人均工资,并且把这份工资存在账上当流动资金,出差和招待没让厂里报销过一分钱,车票和住宿费至今还都在手里放着,全靠老伴养鸡作补贴。
五虎刘村成了全乡最先富起来的村,这时,有不少人劝刘嘉:“现在条件好了,离开茅屋吧。”他说:“企业才刚刚起步,村容村貌还没有太大改变,我不会离开茅庵。”人们称他是“住茅庵的百万富翁”。
1988年,刘嘉的造纸厂已经拥有3个造纸车间,总资产有150多万元。这年8月,他做出了惊人之举,把企业捐献给集体,并在司法局办理赠予手续。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刘嘉有自己的想法,“我苦心经营的目的不是自己富裕,而是让大家共同富裕。”
第二年,刘嘉又把10多万元积蓄拿出来,给村办小学创办了一个校办工厂。校办工厂的收益使村办小学学生连续4年免除了学杂费。他的举动,在当地传为佳话。
83岁当选为全国劳模
1990年,刘嘉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毕生的夙愿,这时他已经78岁。
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开表彰会时,刘嘉见到了当年大寨的风云人物郭凤莲。在交谈中,郭凤莲了解到,“文革”中,他这个曾当过国民党警察队长的人竟然从未被批斗过,这让她感到不可思议。
刘嘉哈哈一笑,说:“‘文革’开始后,我不当大队干部了,去给大队看庄稼、上粪肥。管理食堂时,全村800多名群众,只要有一个人没吃饭,我就不吃。他们为啥要斗我?”
听完这些话,“铁姑娘”郭凤莲十分感慨,她在两人合影照片背面写下:“向您学习,大寨郭凤莲。”
刘嘉被评为全国劳模后,当地政府奖励他3000元。但他却将这些钱存入银行,并在存单旁写道:“此款所有权永远在我名下,历年利息永远作村小学奖学金,任何人无权变更。”
迄今为止,这笔钱产生的5000多元利息已经为数十个贫困孩子交了学费。
有人看到刘嘉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日子,就问他:“你当初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收入留一些养老呢?”
于是,刘嘉拿出了一张他在1994年4月12日写的遗嘱:“预示吾儿、儿媳、孙女,遗嘱。自古日无不落之日,余迟早有西归之时,趁一息尚存,有话不能不早言之。余为企业家,号称富翁,历年有所积累,尔等有权继承,可历年积累,余认为是党的政策,非余之能。没党恩则没余今天之荣,历年积累余早声明属于党。余之所有,只历年述怀诗近千篇及中央、省、市、县、区、乡颁发的荣誉证数十方和茅庵一间,别无所有……”
杭州律师11年爱心援助
刘嘉成为全国劳模后,当地政府为他盖起了3间平房、两间侧房。有关负责同志多次劝他搬离茅屋,但他不肯。五虎刘村的村民更是苦苦相求:“刘老大爷,您要是再不搬家,晚辈们都给您跪下了。”老人仍然不肯搬。
刘嘉的老伴在茅庵辞世后,大家又劝他搬进新居,他说啥也不答应。
为此,中共平顶山市委专门作出决定,让他搬离茅庵。刘嘉当场哭了,他说:“组织上的关怀我心领了,但我还是不能离开茅庵。”他当众念了一首诗:“自认愚人真愚人,愚事全省恐难寻。百万财产献集体,茅庵栖身自乐贫。”
1998年4月27日,杭州市浙联律师事务所的戴和平律师看到一篇报道。文章的内容是,1998年4月,刘嘉的大儿子不幸患上了癌症,而把自己上百万资产捐献给集体的刘嘉老人却没钱给儿子治病。戴和平看后深受感动,立即给刘嘉汇来1000元。从此以后,戴和平年年在春节前给刘嘉老人汇款,少时1000元,多时3000元,至今已经汇来两万余元。
每次收到汇款后,刘嘉都会给戴和平律师写感谢信,但是始终没有收到戴和平的回信,因为戴律师没留下其他联系方式。
2005年,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嘉查到了戴和平的电话。尽管联系上了,但是老人仍然感到遗憾的是,不能当面向戴和平致谢,于是他赋诗一首:“得恩必报不食言,你对我恩铭心田。我已年迈无能力,继续行仁日月年。”
在采访中,戴和平告诉记者:“比起老人当年的义举,我做的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现在老人有了困难,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一直到他去世。”
注重养生之道,准备活过100岁
已经96岁高龄的刘嘉,精神矍铄,目光有神,声如洪钟,他上衣口袋上经常别着一个印有“共产党员”字样的胸卡。
40多年来,他就住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一桌一椅一床的茅屋里。虽是陋室,但屋里整齐地堆满了各种报刊杂志,斑驳的墙壁上挂满了老人的照片、各种荣誉证书以及他写的格言、警句。
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早已去世,现在,照顾他的是47岁的大孙女刘燕丽。
刘燕丽告诉记者,爷爷身体非常好,经常出去作报告,40公里以内的路程,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不要车接送。报告后留他吃饭,他不让招待,一个馒头一碗汤就足够了。
刘嘉生活有规律,每天早上,他5点30分起床,到田野里散步按穴位,6点开始收听广播节目,然后去村头的小学看看孩子们,吃过早饭后开始侍弄花草。
刘燕丽说,爷爷是心胸豁达,淡泊名利,每天吃粗茶淡饭,坚持喝茶,另外每天坚持看书写字,常年保持着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老人笑着说,他有把握活过100岁。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嘉就自费订报刊,有空就读,读了就思,思后就写,一写就是几百字、上千字,至今他已经写了60多万字的文章和4000多首诗歌。
记者看到,这些诗均有感而发,语言质朴自然。他在一首名为《茅庵胜似桃花源》的诗中写道:“幽思独茗似神仙,酌酒行吟更怡然。翻阅报刊摘佳句,乐在庭院看菊兰。雪白双鬓生黑发,年近耄耋还童颜。耳聪目明脑清醒,茅庵胜似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