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教师应学会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寓情感于教育教学之中,就会使情商与智商协调发展,教育教学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授课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听课的情感投入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手段中去。那么,怎样才能让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以身示范,以自身良好的情感行为去影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情感行为,直接影响着情感教育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该努力做到:
1.尊重每一位学生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之上。教师千万不要以“师者”自居,对学生的尊重应该是发自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尊重,可以是会心的一笑、可以是怜爱的一瞥、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问候、可以是一个亲切的手势,只有让尊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雨露和阳光,教师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产生情感影响力。
2.创造民主型的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教学气氛。比如有的学生想发言又怕答错,有的胆小不敢举手,老师就应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答案以后,推选这些同学来回答,以消除他们怕答错的顾虑,有意的去培养他们的胆识。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看法的学生,更要大加赞扬,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经常这样训练,全班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问,会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猎取知识。这样师生感情才会融洽,学生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师生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3.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情境和多方压力,接受各种挑战,师非圣人,情绪也常会不断波动。但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必须是最佳的情绪状态,做到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乐观愉快、豁达大度。因为教师自身的情感调控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更能潜移默化。
4.重视情感的传递效应
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真挚、谦虚、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比如当你上课前走进教室,面对一些精神不是高度集中的学生,有的讲话,有的坐姿不端正,教师就要从自我做起,提高精神,面带微笑的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坐好,让学生知道老师在等待着他们,使他们明白自己此刻应该如何做。如果你能让学生从你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中感受到老师殷切的期望、深切的爱,就会产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应。
二、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情感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过程;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简单的1+1,而应融为一体,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情感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作业本上的批语、学科活动角色的安排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因此教师要特别慎重,要用科学的评价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树立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2.学会自我激励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因势利导地运用激励手段加强学生自我激励水平的培养,将“自我激励法”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被一种“不满足”的情绪支配着,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探讨、争议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和提供发挥自我及主动创新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3.增强移情与同情心
教学中要创造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环境氛围。如开展结对子互帮互学活动,特长生介绍学习经验等,让学生经常处于互帮互学的情境,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任何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能够帮助别人、勇于接纳他人是一种宽广的胸怀、美的情操,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尊重。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融洽了同学关系,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移情能力。
三、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质量水平,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在给学生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时,我利用《狼牙山五壮士》故事,进行描述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边打边退,把敌人引向了陡峭的狼牙山绝壁,子弹打完了,就搬起石头砸,最后,他们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下悬崖 ……。又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咬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使学生在这强烈的情感因素作用下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勒出绚丽的画面,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将其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高风亮节。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2.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
俗语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内容创设情境,激趣启情,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受感染,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如在教学中讲到长征时,我选出了《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曲,通过播放录音感染学生。“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粮断……”随着这缓慢而低沉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当年艰难的长征历程,学生仿佛进入了当年长征的行列,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再生动描述教材中的长征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之中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接着播放一段激情高亢的乐曲: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激发学生从心底深处迸发出对红军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七律•长征》,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情境的效果,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因素,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教师可运用比较法,毕升在11世纪发明活字印刷,欧洲15世纪中叶才开始用活字印刷;指南针于12世纪开始在我国的海船上运用,这为15、16世纪欧洲人远航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到14世纪初我国的火药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些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思想教育,使知识教育与学生品德教育融于一体。
4.用谈话法净化学生情感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把情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让情感教育与教育教学相映成辉。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授课中的情感投入和学生听课的情感投入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各种教学手段中去。那么,怎样才能让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以身示范,以自身良好的情感行为去影响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良好的情感行为,直接影响着情感教育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该努力做到:
1.尊重每一位学生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之上。教师千万不要以“师者”自居,对学生的尊重应该是发自教师心底的自觉与自律,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尊重,可以是会心的一笑、可以是怜爱的一瞥、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问候、可以是一个亲切的手势,只有让尊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雨露和阳光,教师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同,产生情感影响力。
2.创造民主型的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教学气氛。比如有的学生想发言又怕答错,有的胆小不敢举手,老师就应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答案以后,推选这些同学来回答,以消除他们怕答错的顾虑,有意的去培养他们的胆识。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看法的学生,更要大加赞扬,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经常这样训练,全班学生就会敢想、敢说、敢问,会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猎取知识。这样师生感情才会融洽,学生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师生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3.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会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情境和多方压力,接受各种挑战,师非圣人,情绪也常会不断波动。但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必须是最佳的情绪状态,做到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乐观愉快、豁达大度。因为教师自身的情感调控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更能潜移默化。
4.重视情感的传递效应
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教师的表情应让学生感到真挚、谦虚、亲切。教师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比如当你上课前走进教室,面对一些精神不是高度集中的学生,有的讲话,有的坐姿不端正,教师就要从自我做起,提高精神,面带微笑的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坐好,让学生知道老师在等待着他们,使他们明白自己此刻应该如何做。如果你能让学生从你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中感受到老师殷切的期望、深切的爱,就会产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效应。
二、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情感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过程;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是简单的1+1,而应融为一体,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情感目标。
1.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作业本上的批语、学科活动角色的安排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因此教师要特别慎重,要用科学的评价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树立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2.学会自我激励
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因势利导地运用激励手段加强学生自我激励水平的培养,将“自我激励法”巧妙地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被一种“不满足”的情绪支配着,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探讨、争议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和提供发挥自我及主动创新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3.增强移情与同情心
教学中要创造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环境氛围。如开展结对子互帮互学活动,特长生介绍学习经验等,让学生经常处于互帮互学的情境,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任何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能够帮助别人、勇于接纳他人是一种宽广的胸怀、美的情操,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尊重。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融洽了同学关系,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移情能力。
三、把情感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质量水平,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在给学生讲“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时,我利用《狼牙山五壮士》故事,进行描述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边打边退,把敌人引向了陡峭的狼牙山绝壁,子弹打完了,就搬起石头砸,最后,他们高喊:“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纵身跳下悬崖 ……。又如为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视死如归的形象,可以选择这样的启情点:“邓世昌意识到,为国捐躯的时刻到了,他大声地对全舰官兵说:‘今天我们以生命报效国家。’他下令开足马力,用最快的速度向日舰吉野号撞去。全舰250名官兵排列成整齐的队伍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人人脸上毫无惧色,个个眼里喷射出对敌人仇恨的火焰。可是,致远舰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将士纷纷落水阵亡,邓世昌也掉入波涛之中。他的随从为救他,给他一个救生圈,可邓世昌决心以死报国,毅然推掉了救生圈。这时,他的爱犬游去救他,用嘴咬住他的发辫。邓世昌见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抱住爱犬,随波涛而去。”这段史实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气质和个性,强烈的历史震撼力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使学生在这强烈的情感因素作用下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勒出绚丽的画面,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将其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祖逖“不扫清中原,誓不回江东”的千金一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高风亮节。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2.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
俗语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直觉情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内容创设情境,激趣启情,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强烈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受感染,产生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如在教学中讲到长征时,我选出了《长征组歌》中的几首歌曲,通过播放录音感染学生。“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粮断……”随着这缓慢而低沉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当年艰难的长征历程,学生仿佛进入了当年长征的行列,有身临其境之感。我再生动描述教材中的长征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之中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接着播放一段激情高亢的乐曲:红军都是英雄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激发学生从心底深处迸发出对红军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七律•长征》,这就进一步加强了情境的效果,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因素,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3.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教师可运用比较法,毕升在11世纪发明活字印刷,欧洲15世纪中叶才开始用活字印刷;指南针于12世纪开始在我国的海船上运用,这为15、16世纪欧洲人远航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创造了条件。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在军事上,到14世纪初我国的火药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些强烈的对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思想教育,使知识教育与学生品德教育融于一体。
4.用谈话法净化学生情感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把情感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之中,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让情感教育与教育教学相映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