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扭转了长期以来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之间关系的思考方式,对高等教育本身进行探讨,提出了分层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一分层的观点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变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高等教育 分层 地位
最新的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已经揭晓,不仅大学生会关心一下自己学校的排名,那些为高考奋斗的学子和家长也把这个榜单作为报考的重要依据。大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等地之分,不仅我国学者热衷于将大学学科、类型、地域进行排名,美国人更是对大学排名有着浓厚的兴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的第五章《地位的分析》中,系统地解释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现象,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个分层的系统,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这一观点的作用不是对高等院校的类型进行分类,而是对高等院校的变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分层
马丁·特罗的地位分层观点是指对普遍存在的名望、财富、权力,以及根据其他的评定标准,把高等院校进行分级或分等。他将高等教育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高等教育部门的分层,即大学性质与非大学性质之间的分层。例如,在以日本高等院校为代表的金字塔型分层中,位于塔尖的是类属大学性质的东京大学,稍低一些的是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这样的老牌私立大学和其余的国立大学,位于塔底的则是类属于非大学性质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
二是高等教育各部门内部的分层,如在我国公立与民办高等院校系统中就有不同的分层体系:在公立高等院校系统中,位于顶尖的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水准学府,上层是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985”和“211”院校,位于中层的是数量庞大的省属本科院校,而高职院校则处于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底层,总体呈现一种橄榄球的结构;相对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在民办高等教育系统中也会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形式就是马丁·特罗所说的第二种形式;第三种分层形式则是各院校内的基层单位和系的分层,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尖子院校的强势机制——马太效应
高等教育经历了扩张、稳定、紧缩等不同状态,对高等院校带来了各样的冲击,但我们却发现,面对高校之间的竞争与角逐,一些老牌的尖子院校始终保持在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顶端,马丁·特罗用莫顿的“马太效应”解释了这些尖子院校屹立不倒的原因,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根据马丁·特罗的分析,老牌的尖子院校由于历史悠久,在院校名誉、师资力量、活动经费、管理政策上都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在竞争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拥有老牌名誉的院校往往垄断了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自然学科,因此,老牌院校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这些学校的研究设施也相对先进完善,这样一来就吸引了这些研究领域较高权威的教师学者,高校利用这些权威的教师学者来提高自己的名誉,良好的声誉反过来又为尖子院校带来了先进的设备与师资,从而形成一种利益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使得尖子院校抵抗住官僚化、市场化而稳居高教系统的顶层。
三、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因素
马丁·特罗认为“院校地位受到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影响。”客观方面来看,院校等次受政治因素和政府控制影响,有些高等院校由国家指定为优等学府,他们在院校自治、预算控制、招生标准和学位要求上都优于其他一般院校,这种特权是由国家颁布制定的,既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尖子院校的竞争优势。
主观方面,高等院校的地位等次由院校内部差异所致,人们一般主观意识上根据院校的声誉和名望来分辨大学好坏,因此高等院校通过聘任优秀师资、引进科研设备、发布科研成果、招收高质量的学生争取声誉和名望,在这种相互竞争中,内部指标的提升为学校带来了名誉,从长远来看,这些成功也决定了高等院校将来的地位和等次。
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采用的政策、方式也不同。实践表明,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可能是影响高等教育分层的唯一因素,任何一种因素主导下的高等教育分层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永恒的,高等教育的分层及其稳定实际上是学术、政府和市场三元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
四、高等教育分层对中国的启示
(一)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层系统
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高等院校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张或紧缩。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分层结构呈现的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传统大学毕业的学生面临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不能做高端的科学研究,也不能适应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了资源、人才的浪费。可见,促使高等教育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层。有文章指出,教育部已开始启动高校转型改革,预计将有600多所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来培养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技术型人才匮乏的局面。不同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盲目升格的观念,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层结构。
(二)不同类型院校的合理定位
马丁·特罗的分层理论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即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出现了许多专科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学校的“升格热”趋势,这种不合理的自我定位不仅失去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还浪费了教学资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的分层理论告诉我们,在这个大系统中每一层都扮演着自己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系统应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院校要对自己有正确、合理的定位,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落实高校机构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推究高等院校顶层长期保持不变的原因,除了马丁·特罗解释的马太效應之外,还包括政府的变相保护与干预,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不是政府控制的附属品,政府在对高校管理上,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淡化其行政权力,使高等院校发挥其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决策、执行权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特色,进行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张宝蓉.学术、政府、市场在高等教育分层中的互动与制衡——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评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3]陈振中.论高等教育的地位等第现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高等教育 分层 地位
最新的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已经揭晓,不仅大学生会关心一下自己学校的排名,那些为高考奋斗的学子和家长也把这个榜单作为报考的重要依据。大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等地之分,不仅我国学者热衷于将大学学科、类型、地域进行排名,美国人更是对大学排名有着浓厚的兴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的第五章《地位的分析》中,系统地解释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现象,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个分层的系统,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这一观点的作用不是对高等院校的类型进行分类,而是对高等院校的变革方式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分层
马丁·特罗的地位分层观点是指对普遍存在的名望、财富、权力,以及根据其他的评定标准,把高等院校进行分级或分等。他将高等教育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高等教育部门的分层,即大学性质与非大学性质之间的分层。例如,在以日本高等院校为代表的金字塔型分层中,位于塔尖的是类属大学性质的东京大学,稍低一些的是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这样的老牌私立大学和其余的国立大学,位于塔底的则是类属于非大学性质的地方公立院校和一般的私立院校。
二是高等教育各部门内部的分层,如在我国公立与民办高等院校系统中就有不同的分层体系:在公立高等院校系统中,位于顶尖的是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水准学府,上层是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985”和“211”院校,位于中层的是数量庞大的省属本科院校,而高职院校则处于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底层,总体呈现一种橄榄球的结构;相对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在民办高等教育系统中也会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形式就是马丁·特罗所说的第二种形式;第三种分层形式则是各院校内的基层单位和系的分层,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尖子院校的强势机制——马太效应
高等教育经历了扩张、稳定、紧缩等不同状态,对高等院校带来了各样的冲击,但我们却发现,面对高校之间的竞争与角逐,一些老牌的尖子院校始终保持在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顶端,马丁·特罗用莫顿的“马太效应”解释了这些尖子院校屹立不倒的原因,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根据马丁·特罗的分析,老牌的尖子院校由于历史悠久,在院校名誉、师资力量、活动经费、管理政策上都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在竞争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拥有老牌名誉的院校往往垄断了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自然学科,因此,老牌院校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经费支持,这些学校的研究设施也相对先进完善,这样一来就吸引了这些研究领域较高权威的教师学者,高校利用这些权威的教师学者来提高自己的名誉,良好的声誉反过来又为尖子院校带来了先进的设备与师资,从而形成一种利益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使得尖子院校抵抗住官僚化、市场化而稳居高教系统的顶层。
三、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因素
马丁·特罗认为“院校地位受到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影响。”客观方面来看,院校等次受政治因素和政府控制影响,有些高等院校由国家指定为优等学府,他们在院校自治、预算控制、招生标准和学位要求上都优于其他一般院校,这种特权是由国家颁布制定的,既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尖子院校的竞争优势。
主观方面,高等院校的地位等次由院校内部差异所致,人们一般主观意识上根据院校的声誉和名望来分辨大学好坏,因此高等院校通过聘任优秀师资、引进科研设备、发布科研成果、招收高质量的学生争取声誉和名望,在这种相互竞争中,内部指标的提升为学校带来了名誉,从长远来看,这些成功也决定了高等院校将来的地位和等次。
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采用的政策、方式也不同。实践表明,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可能是影响高等教育分层的唯一因素,任何一种因素主导下的高等教育分层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永恒的,高等教育的分层及其稳定实际上是学术、政府和市场三元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
四、高等教育分层对中国的启示
(一)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层系统
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高等院校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张或紧缩。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分层结构呈现的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传统大学毕业的学生面临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不能做高端的科学研究,也不能适应市场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了资源、人才的浪费。可见,促使高等教育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层。有文章指出,教育部已开始启动高校转型改革,预计将有600多所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来培养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技术型人才匮乏的局面。不同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盲目升格的观念,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分层结构。
(二)不同类型院校的合理定位
马丁·特罗的分层理论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即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应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出现了许多专科学校盲目升格为本科学校的“升格热”趋势,这种不合理的自我定位不仅失去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还浪费了教学资源,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的分层理论告诉我们,在这个大系统中每一层都扮演着自己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系统应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院校要对自己有正确、合理的定位,发挥本校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落实高校机构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推究高等院校顶层长期保持不变的原因,除了马丁·特罗解释的马太效應之外,还包括政府的变相保护与干预,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不是政府控制的附属品,政府在对高校管理上,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淡化其行政权力,使高等院校发挥其对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决策、执行权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特色,进行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2]张宝蓉.学术、政府、市场在高等教育分层中的互动与制衡——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评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3]陈振中.论高等教育的地位等第现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