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雨故园》是难得一见的豫剧中的精品,无论从精神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他都是一部有内涵、有深度、有功底的好戏。该剧目的主要演员汪荃珍、盛红林两位表演艺术家以其独到的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出精彩的剧目。表现了鲁迅与朱安之间的感情纠缠,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无奈与苦闷。朱安和鲁迅的婚姻诚然是不幸的,作为该剧目的第一主人公—朱安,她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既无法得到鲁迅的钦慕,又制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与他人寻一良配。朱安内心深处渴望爱情,却求而不得,最终只能苦闷度过自己的一生。
【关键词】《风雨故园》;爱情;文化;命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83
1. 难跳脱封建礼教,为亲情束缚
《风雨故园》是一出情感大戏,表演扣人心弦,汪荃珍和盛红林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成功塑造了这出剧目里的鲁迅和朱安形象。《风雨故园》避开了我们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的经历,把鲁迅放在当时广阔的厉害背景下,以和朱安的情感羈绊为线索,托出了其东洋留学的行程,北京任职的经历,受聘厦门的生涯,居住上海的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一个战斗不止的鲁迅。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反封建斗争的勇士,这位被评价为民族灵魂般的人物,最终却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命运,为封建礼教束缚。《风雨故园》中洞房这一幕,鲁迅与朱安并没有像传统意义上大部分新婚夫妻一样圆房,夫妻相拥而眠。而是一人蒙着盖头在婚床边踌躇忐忑又彷徨,一人兀自聚精会神在看书,两人就这样度过了和彼此的新婚之夜。这样滑稽却荒唐的一幕却真实地发生了,难免让舞台和荧幕对面的观众深思秉持着怎样的理想和信念才会让一个新郎官不顾及新婚之夜的新娘,是忐忑害羞还是陌生使得两人一夜无话。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复杂的性格,丰富的经历,浩繁的精神,被多少人簇拥的民族脊梁般的人物,却也难以摆脱被这样的命运所压迫、所束缚。而从《风雨故园》剧目中可知,鲁迅并不是全然受制于封建礼教,亲情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鲁迅是一名孝子,他没法妄顾母亲想看他成家立业的心愿,哪怕他的婚姻对象未曾见过,哪怕有其他种种,鲁迅为了心中的“孝”,也毅然决然回国和朱安完婚,这也是《风雨故园》剧目中对鲁迅“孝”的体现。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张个性解放,自身却又难以摆脱封建婚姻无法自拔。鲁迅十分孝顺,也真是因为这份孝顺,才不免同意了和朱安的婚事。但无论鲁迅先生多么伟大,对文学的贡献多么巨大,他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他遇到对自己而言不中意的婚姻,他也会无助、彷徨、犹豫无奈。但盛红林先生的表演不负众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间鲁迅,精彩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2. 渴望爱情,寂寞坚守
《风雨故园》的角色塑造,朱安是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女子。她渴望获得爱情,渴求夫妻之间琴瑟和谐,可命运仿佛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在当时的封建伦理中,一个被人“休”了的女子所要承担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尽管她和鲁迅有着夫妻之名,可却并无夫妻之实。
《风雨故园》讲述了朱安一生对失败爱情的坚守和内心深处的挣扎,也为我们揭开了鲁迅身后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著名豫剧家罗怀臻先生说过:“剧中我们看到的鲁迅是走下神坛的鲁迅,作者把我们心目中的神还原成了一个可敬、可爱、可信的真实人物。”罗怀臻先生的话尽管不无道理,但是一定程度上,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压抑人性的男权主义者。他曾对许寿棠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并不爱朱安,他之所以娶朱安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孝心。在鲁迅看来,他只要娶了朱安,就是对自己的母亲尽孝。可他不知道,他这样做不仅破坏了朱安对于幸福爱情的向往,还使自己陷入了一个复杂、尴尬的境地,而他的母亲也因为婚后的鲁迅没有子嗣,也并没有享受到为人祖母的天伦之乐。鲁迅逝世后,朱安更是呐喊到:“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这声呐喊也是道出了朱安这些年来的苦楚和对于不幸婚姻的痛诉,撩人心碎。
剧目中汪荃珍饰演的朱安在一幕一幕的场景转换中把自己比喻成向上攀爬的小蜗牛,以为总有一天自己可以爬到鲁迅的心里去。而她在剧中将自己比喻成的蜗牛也是发出了呐喊:小蜗牛小蜗牛,爬呀爬我爬不到头,有朝一日甩下地,粉身碎骨筋被抽筋被抽。我只有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无声的血泪肚里流(《风雨故园》唱词)。
朱安是一位传统的女性,没有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也保留了裹脚等陋俗。这样的她和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鲁迅也只是娶了她,给了她一个有名无实的身份,仅此而已。他们俩也几乎没有情感上的交流,朱安作为一名已婚妇女,当然也希望得到自己丈夫的爱怜。而当鲁迅和许广平走了之后,朱安更加绝望,她的念想断了。而这也注定了朱安一生孤苦无依的局面,一生追求爱情却爱而不得,注定了一辈子都是女儿身,膝下无儿无女,也注定了这一生悲惨的命运。鲁迅娶了朱安,却没有对她负责,没有尽到一名丈夫的责任,酿就了朱安的不幸命运。
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父母是可以包办婚姻的,而这也是两个人失败婚姻的起点。鲁迅没有对自己的母亲说不,而是顺从了母亲的安排,由此开始了不幸的婚姻。而对于朱安来说,她才是这场失败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和爱怜,膝下无字无女晚年得不到子女的孝顺,一生没有品尝到爱情的滋味。 爱情永远是一个美好的主题,只不过有些人的爱情是美好的,而有些人却可能根本没有体会过爱情。不是每一场婚姻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就是如此,他俩的结合就是一场封建礼教的错误。
渴求爱情一生的朱安不会知道,爱情是什么滋味。可悲的是她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场婚姻都如她这般一样,没有体会过爱情自然也没有参考,甚至想象不出来。有了爱情的婚姻,吵架了会和好,会争吵,会甜,会酸,也会苦,可最后总是幸福的。而他们错失的那场爱情,或许是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问你夜已深的挂念。
3. 美学意义上的升华
近半个世纪以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都走上了舞台,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但鲁迅先生本人作为主角登上舞台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风雨故园》却是敢为人先地将鲁迅先生和朱安的不幸婚姻为主题搬上戏剧舞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风雨故园》的高明之处在于既揭示了这桩悲惨婚姻的社会根源,又展示了两人高洁的品质和悲惨的情感轨迹。该剧凭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为戏坛和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
胡智锋教授曾在《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与对策》一文中,对中国电视的审美品格描述到:“中国电视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紧密相连。”而现在看来,或许不光是电视,对于戏剧创作而言也是一样。中国戏剧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同样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的美学传统和审美品格。《风雨故园》的剧情走向以及台词、创作理念,同样也要紧扣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不能动摇。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角度、思路与方式,使黄会林从整体上发现:“民族化的艺术表现特质,成就了中国电视艺术独有的美学范畴,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也已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电视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
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我们自己坚持做好民族的文化,讲好本民族的故事,做好文化输出,才会有信心有底气接受外来文化时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戏剧的创作和传承也是一样,用民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确立我们自己的美学范畴,我们自己鉴定什么是美。而像《风雨故园》这样好的戏剧作品,才会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
朱安的扮演者汪荃珍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她所扮演的朱安扮相俊俏,身段窈窕,唱腔圆润,表演细腻。集温柔敦厚与哀婉幽怨于一体,真正做到了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从她的表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形式美,比较难得的是,她在其中并没有迷失自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汪荃珍所扮的朱安是一个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美学形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豫剧的美学品味和审美品格。
4. 结语
2004年首演的《风雨故园》,在几经修改后,于2014年再度被搬上戏剧舞台。该剧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搁置十年之久,在这十年时间里《风雨故园》的创作团队并没有放弃,而是对其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这次的再度演出获得了戏剧界和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声势浩荡,得到了强烈反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该剧的创作者们对戏剧的热爱和热忱之心,《风雨故园》传承戏曲文化,以豫剧的形式又弘扬了中原文化,在此基础上演绎经典再现经典,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风雨故园》讲述了朱安和鲁迅的不幸婚姻,朱安渴望得到爱情却始终没有如愿,一生凄凉度过,无依无靠,黯然逝去。《风雨故园》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很艺术属性,在美学层面上也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剧,可以提高人观赏戏剧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品味。
参考文献
[1]许霞.灵与肉的挣扎——观豫剧<风雨故园>有感[J].东方艺术,2005年第20期,第38页.
[2]徐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M].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6页,
[3]李伶伶.鲁迅地图[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4]胡智锋.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与对策[J].文艺研究,2001年第四期.
[5]黄会林.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作者简介:陈祥吉,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电影符号学。
【关键词】《风雨故园》;爱情;文化;命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7.083
1. 难跳脱封建礼教,为亲情束缚
《风雨故园》是一出情感大戏,表演扣人心弦,汪荃珍和盛红林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成功塑造了这出剧目里的鲁迅和朱安形象。《风雨故园》避开了我们众所周知的鲁迅先生的经历,把鲁迅放在当时广阔的厉害背景下,以和朱安的情感羈绊为线索,托出了其东洋留学的行程,北京任职的经历,受聘厦门的生涯,居住上海的岁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一个战斗不止的鲁迅。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反封建斗争的勇士,这位被评价为民族灵魂般的人物,最终却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命运,为封建礼教束缚。《风雨故园》中洞房这一幕,鲁迅与朱安并没有像传统意义上大部分新婚夫妻一样圆房,夫妻相拥而眠。而是一人蒙着盖头在婚床边踌躇忐忑又彷徨,一人兀自聚精会神在看书,两人就这样度过了和彼此的新婚之夜。这样滑稽却荒唐的一幕却真实地发生了,难免让舞台和荧幕对面的观众深思秉持着怎样的理想和信念才会让一个新郎官不顾及新婚之夜的新娘,是忐忑害羞还是陌生使得两人一夜无话。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复杂的性格,丰富的经历,浩繁的精神,被多少人簇拥的民族脊梁般的人物,却也难以摆脱被这样的命运所压迫、所束缚。而从《风雨故园》剧目中可知,鲁迅并不是全然受制于封建礼教,亲情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鲁迅是一名孝子,他没法妄顾母亲想看他成家立业的心愿,哪怕他的婚姻对象未曾见过,哪怕有其他种种,鲁迅为了心中的“孝”,也毅然决然回国和朱安完婚,这也是《风雨故园》剧目中对鲁迅“孝”的体现。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张个性解放,自身却又难以摆脱封建婚姻无法自拔。鲁迅十分孝顺,也真是因为这份孝顺,才不免同意了和朱安的婚事。但无论鲁迅先生多么伟大,对文学的贡献多么巨大,他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他遇到对自己而言不中意的婚姻,他也会无助、彷徨、犹豫无奈。但盛红林先生的表演不负众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间鲁迅,精彩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2. 渴望爱情,寂寞坚守
《风雨故园》的角色塑造,朱安是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女子。她渴望获得爱情,渴求夫妻之间琴瑟和谐,可命运仿佛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在当时的封建伦理中,一个被人“休”了的女子所要承担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尽管她和鲁迅有着夫妻之名,可却并无夫妻之实。
《风雨故园》讲述了朱安一生对失败爱情的坚守和内心深处的挣扎,也为我们揭开了鲁迅身后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著名豫剧家罗怀臻先生说过:“剧中我们看到的鲁迅是走下神坛的鲁迅,作者把我们心目中的神还原成了一个可敬、可爱、可信的真实人物。”罗怀臻先生的话尽管不无道理,但是一定程度上,鲁迅先生也是一个压抑人性的男权主义者。他曾对许寿棠说过这么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显而易见,鲁迅先生并不爱朱安,他之所以娶朱安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孝心。在鲁迅看来,他只要娶了朱安,就是对自己的母亲尽孝。可他不知道,他这样做不仅破坏了朱安对于幸福爱情的向往,还使自己陷入了一个复杂、尴尬的境地,而他的母亲也因为婚后的鲁迅没有子嗣,也并没有享受到为人祖母的天伦之乐。鲁迅逝世后,朱安更是呐喊到:“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这声呐喊也是道出了朱安这些年来的苦楚和对于不幸婚姻的痛诉,撩人心碎。
剧目中汪荃珍饰演的朱安在一幕一幕的场景转换中把自己比喻成向上攀爬的小蜗牛,以为总有一天自己可以爬到鲁迅的心里去。而她在剧中将自己比喻成的蜗牛也是发出了呐喊:小蜗牛小蜗牛,爬呀爬我爬不到头,有朝一日甩下地,粉身碎骨筋被抽筋被抽。我只有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无声的血泪肚里流(《风雨故园》唱词)。
朱安是一位传统的女性,没有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也保留了裹脚等陋俗。这样的她和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的,鲁迅也只是娶了她,给了她一个有名无实的身份,仅此而已。他们俩也几乎没有情感上的交流,朱安作为一名已婚妇女,当然也希望得到自己丈夫的爱怜。而当鲁迅和许广平走了之后,朱安更加绝望,她的念想断了。而这也注定了朱安一生孤苦无依的局面,一生追求爱情却爱而不得,注定了一辈子都是女儿身,膝下无儿无女,也注定了这一生悲惨的命运。鲁迅娶了朱安,却没有对她负责,没有尽到一名丈夫的责任,酿就了朱安的不幸命运。
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父母是可以包办婚姻的,而这也是两个人失败婚姻的起点。鲁迅没有对自己的母亲说不,而是顺从了母亲的安排,由此开始了不幸的婚姻。而对于朱安来说,她才是这场失败婚姻的最大受害者。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和爱怜,膝下无字无女晚年得不到子女的孝顺,一生没有品尝到爱情的滋味。 爱情永远是一个美好的主题,只不过有些人的爱情是美好的,而有些人却可能根本没有体会过爱情。不是每一场婚姻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爱情故事,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就是如此,他俩的结合就是一场封建礼教的错误。
渴求爱情一生的朱安不会知道,爱情是什么滋味。可悲的是她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场婚姻都如她这般一样,没有体会过爱情自然也没有参考,甚至想象不出来。有了爱情的婚姻,吵架了会和好,会争吵,会甜,会酸,也会苦,可最后总是幸福的。而他们错失的那场爱情,或许是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问你夜已深的挂念。
3. 美学意义上的升华
近半个世纪以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都走上了舞台,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但鲁迅先生本人作为主角登上舞台的作品却是少之又少。《风雨故园》却是敢为人先地将鲁迅先生和朱安的不幸婚姻为主题搬上戏剧舞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风雨故园》的高明之处在于既揭示了这桩悲惨婚姻的社会根源,又展示了两人高洁的品质和悲惨的情感轨迹。该剧凭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为戏坛和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
胡智锋教授曾在《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与对策》一文中,对中国电视的审美品格描述到:“中国电视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紧密相连。”而现在看来,或许不光是电视,对于戏剧创作而言也是一样。中国戏剧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同样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的美学传统和审美品格。《风雨故园》的剧情走向以及台词、创作理念,同样也要紧扣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不能动摇。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角度、思路与方式,使黄会林从整体上发现:“民族化的艺术表现特质,成就了中国电视艺术独有的美学范畴,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也已深刻地体现在我国的电视创作和观众评价之中。”
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我们自己坚持做好民族的文化,讲好本民族的故事,做好文化输出,才会有信心有底气接受外来文化时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戏剧的创作和传承也是一样,用民族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确立我们自己的美学范畴,我们自己鉴定什么是美。而像《风雨故园》这样好的戏剧作品,才会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
朱安的扮演者汪荃珍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她所扮演的朱安扮相俊俏,身段窈窕,唱腔圆润,表演细腻。集温柔敦厚与哀婉幽怨于一体,真正做到了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从她的表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形式美,比较难得的是,她在其中并没有迷失自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汪荃珍所扮的朱安是一个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美学形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豫剧的美学品味和审美品格。
4. 结语
2004年首演的《风雨故园》,在几经修改后,于2014年再度被搬上戏剧舞台。该剧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搁置十年之久,在这十年时间里《风雨故园》的创作团队并没有放弃,而是对其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这次的再度演出获得了戏剧界和文学界的一致好评,声势浩荡,得到了强烈反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该剧的创作者们对戏剧的热爱和热忱之心,《风雨故园》传承戏曲文化,以豫剧的形式又弘扬了中原文化,在此基础上演绎经典再现经典,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风雨故园》讲述了朱安和鲁迅的不幸婚姻,朱安渴望得到爱情却始终没有如愿,一生凄凉度过,无依无靠,黯然逝去。《风雨故园》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很艺术属性,在美学层面上也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剧,可以提高人观赏戏剧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品味。
参考文献
[1]许霞.灵与肉的挣扎——观豫剧<风雨故园>有感[J].东方艺术,2005年第20期,第38页.
[2]徐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M].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6页,
[3]李伶伶.鲁迅地图[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頁,
[4]胡智锋.本土化——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战略与对策[J].文艺研究,2001年第四期.
[5]黄会林.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作者简介:陈祥吉,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电影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