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第一批开发区以来,开发区的功能已从单一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转变,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定位、模式、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许多学者对开发区的这一转变冠以“后开发区时代”的称谓。
什么是“后开发区时代”
由政策—空间区向产业生态区转变。开发区设立初期,通过制定特定的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动开发区的开发和发展,如开发区企业出口退税等鼓励措施吸引企业进驻。在硬件上,或者采取边开发边招商的“穷模式”,如早期苏州高新区;或者采取先开发再招商的“富模式”,如苏州工业园,为企业入驻创造高质量的硬件。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各种政策的逐步取消和淡化,优惠变成了普惠,开发区的发展更依赖于“软环境”。企业更看重与产业链相关的产业生态环境。
由单一性产业空间形态向复合型城市空间形态转变。区别于“前开发区时代”产业结构不平衡、制造业发达、服务业滞后,园区内部社会功能十分有限的特征。 “后开发区时代”,大量城市综合要素和产业经济活动随着开发区的演化和递进在区内并存聚集,开发区正由单一产业园区向科、工、贸、商、住、行、娱多功能复合发展,开发区呈现综合功能和多元内容的新城发展趋势,其单一经济功能结构逐步被多元内容的城市功能结构所代替。这既是开发区自身发展演进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开发区内活动主体的人的需求层次使然。
由技术园区到人文园区转变。“前开发区时代”注重物质实体、注重工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物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存在着重经济轻社会、重技术轻自然、重数字指标、轻历史人文的明显偏向。而“后开发区时代”,则更加注重从技术主导型向人文主导型转变,技术进步应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人文发展指标,重视推进开发区生态和文化的现代化,丰富开发区的景观品质、精神品质、法治品质和决策品质等人文内涵。
由被动开放向改革创新转变。不同过去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创建投资环境,以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的被动式开放。 “后开发区时代”将改革创新设为首要任务。开发区管委会的运行机制更加侧重于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职能设计更突出协调性,管理模式更趋于企业型。开发区逐渐成为以土地、工业地产开发经营、产业投资、管理服务等为主要职能,以实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为经营目标,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的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
“后开发区时代”下的宁海作为
根据对“后开发区时代”的分析,宁海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经济发展主线,积极拓展服务城市功能。在“后开发区时代”,依然坚持经济发展是主线,这既是宁海经济发展民生进步的关键,也是始终与周边区域在资源、政策等方面竞争的需要。近二十年来,开发区在老城提升、人口聚集、产业升级等城市结构调整和转型方面提供了较多的支持。随着宁海城市向北扩、中心向北移,老城新城双中心的城市架构又为开发区助力城市功能建设进而增强自身实力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事实上,随着开发区打造的以会展经济为重点的会展中心、以楼宇经济为主的环球中心、以体育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桃源体育文化休闲广场等致力于城市功能的项目已相继投入使用,开发区助力城市功能建设的功效已经初现端倪。
理顺管理体制,力推服务市场化运作。一是理顺开发区管委会与授权部门的关系。目前开发区仅是管理层而非决策层,自主权有限,且很多职能部门权力没有下放,开发区管委会同时受到派出机构与职能部门的双重约束,层层审批与不断协调迟滞了开发区发展速度。因此必须赋予开发区更高的经济管理权限,包括人事、财政等的决策权,做到机构精简、权利集中、监督有力、运转高效,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环境,提供服务。二是理顺管委会与开发区公司之间关系。要将小政府变为小而强的政府,大服务变为市场化运作方式,就要理清管委会与开发区公司之间的关系。将管委会的职能集中到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上;开发区公司则集中于开发区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项目置换、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清理、融资开发、对外投资、商业用地经营运作等工作。管委会可以采取决策委员会加审计的形式对公司的重大决策进行评审决策,对公司运行指标进行监督与考核,做到有管有放。苏州工业园采取的党工委和管委会加中新工业园有限公司的模式就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致力五大转变,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一是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加大鼓励创新技术的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二是由要素聚集为主向产业集群转变。要着力培育、引导产业的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率。要发挥政策的优势,引导已有企业之间的产业集聚,通过所掌握的各类资源和资金项目,实现在不同空间和不同产业上的重新配置,促进并优化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专业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开发区便捷的交通和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尤其做好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宁海)的建设。四是由形态开发为主向功能开发为主转变。要在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和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加快商业、居住、文化、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环境,吸引并留住各类人才。五是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要立足下游产业基础,加大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拓展、延伸产业链,将招商引资与聚集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外资结合起来。
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区域影响力。一是开发区的品牌优势。独具特色的品牌能够最直观展现品牌背后的资源、环境、产业等优势,增强对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继续打造好宁海国际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瑞生产技术中心、中欧中小企业创业园、东方蓝色慧谷、临港新型建材家居产业园和得力文具园等特色产业园、国别园,同时鼓励各产业园内的企业加强关联与协作,增强企业间的配套服务能力,降低成本优势,提高技术革新速度,分享技术进步成果,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加强开发区内如医药、学校、幼儿园、公园绿地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满足开发区内人员家庭和生活;结合“美丽园区”建设活动,通过统一的户外形象设计、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等标示性的规划,实现开发区的规范化与艺术化,营造一种体面、艺术、规整、有生活气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开发区的品位。三是利用各种渠道推介宣传开发区。利用甬港论坛、欧洲宁波周、广交会等节庆会展活动,通过租赁户外广告牌位、赞助合作等形式,积极推介开发区,同时利用中国开发区、省市外经贸局等门户网站的飘字、链接等形式予以推广。此外,开发移动终端,将园区的政策、动态等积极对外发布,给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了解开发区、走进开发区,从而更好的推动开发区发展。
(作者系宁海科技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荧
什么是“后开发区时代”
由政策—空间区向产业生态区转变。开发区设立初期,通过制定特定的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动开发区的开发和发展,如开发区企业出口退税等鼓励措施吸引企业进驻。在硬件上,或者采取边开发边招商的“穷模式”,如早期苏州高新区;或者采取先开发再招商的“富模式”,如苏州工业园,为企业入驻创造高质量的硬件。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各种政策的逐步取消和淡化,优惠变成了普惠,开发区的发展更依赖于“软环境”。企业更看重与产业链相关的产业生态环境。
由单一性产业空间形态向复合型城市空间形态转变。区别于“前开发区时代”产业结构不平衡、制造业发达、服务业滞后,园区内部社会功能十分有限的特征。 “后开发区时代”,大量城市综合要素和产业经济活动随着开发区的演化和递进在区内并存聚集,开发区正由单一产业园区向科、工、贸、商、住、行、娱多功能复合发展,开发区呈现综合功能和多元内容的新城发展趋势,其单一经济功能结构逐步被多元内容的城市功能结构所代替。这既是开发区自身发展演进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开发区内活动主体的人的需求层次使然。
由技术园区到人文园区转变。“前开发区时代”注重物质实体、注重工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物质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存在着重经济轻社会、重技术轻自然、重数字指标、轻历史人文的明显偏向。而“后开发区时代”,则更加注重从技术主导型向人文主导型转变,技术进步应与社会进步协调发展。更加关注人文发展指标,重视推进开发区生态和文化的现代化,丰富开发区的景观品质、精神品质、法治品质和决策品质等人文内涵。
由被动开放向改革创新转变。不同过去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创建投资环境,以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外来资本和技术的被动式开放。 “后开发区时代”将改革创新设为首要任务。开发区管委会的运行机制更加侧重于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职能设计更突出协调性,管理模式更趋于企业型。开发区逐渐成为以土地、工业地产开发经营、产业投资、管理服务等为主要职能,以实现企业的内在价值为经营目标,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的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
“后开发区时代”下的宁海作为
根据对“后开发区时代”的分析,宁海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坚持经济发展主线,积极拓展服务城市功能。在“后开发区时代”,依然坚持经济发展是主线,这既是宁海经济发展民生进步的关键,也是始终与周边区域在资源、政策等方面竞争的需要。近二十年来,开发区在老城提升、人口聚集、产业升级等城市结构调整和转型方面提供了较多的支持。随着宁海城市向北扩、中心向北移,老城新城双中心的城市架构又为开发区助力城市功能建设进而增强自身实力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事实上,随着开发区打造的以会展经济为重点的会展中心、以楼宇经济为主的环球中心、以体育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桃源体育文化休闲广场等致力于城市功能的项目已相继投入使用,开发区助力城市功能建设的功效已经初现端倪。
理顺管理体制,力推服务市场化运作。一是理顺开发区管委会与授权部门的关系。目前开发区仅是管理层而非决策层,自主权有限,且很多职能部门权力没有下放,开发区管委会同时受到派出机构与职能部门的双重约束,层层审批与不断协调迟滞了开发区发展速度。因此必须赋予开发区更高的经济管理权限,包括人事、财政等的决策权,做到机构精简、权利集中、监督有力、运转高效,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环境,提供服务。二是理顺管委会与开发区公司之间关系。要将小政府变为小而强的政府,大服务变为市场化运作方式,就要理清管委会与开发区公司之间的关系。将管委会的职能集中到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上;开发区公司则集中于开发区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项目置换、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清理、融资开发、对外投资、商业用地经营运作等工作。管委会可以采取决策委员会加审计的形式对公司的重大决策进行评审决策,对公司运行指标进行监督与考核,做到有管有放。苏州工业园采取的党工委和管委会加中新工业园有限公司的模式就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致力五大转变,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一是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加大鼓励创新技术的扶持力度,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孵化器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二是由要素聚集为主向产业集群转变。要着力培育、引导产业的集群,提高要素的配置率。要发挥政策的优势,引导已有企业之间的产业集聚,通过所掌握的各类资源和资金项目,实现在不同空间和不同产业上的重新配置,促进并优化开发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专业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变。充分发挥开发区便捷的交通和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物流、研发、中介、教育、培训和分销等现代服务业,尤其做好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宁海)的建设。四是由形态开发为主向功能开发为主转变。要在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和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加快商业、居住、文化、体育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环境,吸引并留住各类人才。五是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要立足下游产业基础,加大产业链上、下游招商,拓展、延伸产业链,将招商引资与聚集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外资结合起来。
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区域影响力。一是开发区的品牌优势。独具特色的品牌能够最直观展现品牌背后的资源、环境、产业等优势,增强对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继续打造好宁海国际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瑞生产技术中心、中欧中小企业创业园、东方蓝色慧谷、临港新型建材家居产业园和得力文具园等特色产业园、国别园,同时鼓励各产业园内的企业加强关联与协作,增强企业间的配套服务能力,降低成本优势,提高技术革新速度,分享技术进步成果,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二是加强开发区内如医药、学校、幼儿园、公园绿地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满足开发区内人员家庭和生活;结合“美丽园区”建设活动,通过统一的户外形象设计、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等标示性的规划,实现开发区的规范化与艺术化,营造一种体面、艺术、规整、有生活气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开发区的品位。三是利用各种渠道推介宣传开发区。利用甬港论坛、欧洲宁波周、广交会等节庆会展活动,通过租赁户外广告牌位、赞助合作等形式,积极推介开发区,同时利用中国开发区、省市外经贸局等门户网站的飘字、链接等形式予以推广。此外,开发移动终端,将园区的政策、动态等积极对外发布,给外界创造更多的机会了解开发区、走进开发区,从而更好的推动开发区发展。
(作者系宁海科技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