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法”在品社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ang052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苏教版品社教材(六年级下册)第8课《可怕的物种入侵》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害物种入侵的方式;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教材分为“奇怪的现象——难以估量的损失——防患于未然”三个部分。在“奇怪的现象”部分介绍了水中恶魔——食人鱼,是亚马逊河流域特有的物种,被当地人称为“水鬼”“水中恶魔”。仅在巴西的一个州,每年会有1200多头牛被食人鱼吃掉。2002年,人们竟然发现食人鱼在我国广州、南宁、沈阳、成都等多个大城市的宠物市场热卖,各地的相关管理部门与生态专家对此如临大敌。
  【教材】
  在“防患于未然”部分安排了新闻链接——剿杀食人鱼,介绍了南京“海底世界”员工于2003年2月剿杀19条食人鱼的资料,并安排了现象探究:有人认为食人鱼也是一种动物,剿杀食人鱼是不爱护动物的行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发表你对剿杀食人鱼的看法。
  【课堂实录】
  两位老师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的两个班中,将此环节重点处理,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而遇到了不同的情况。
  一班片断
  师:同意剿杀食人鱼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22名有18人举手)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同意剿杀?
  生:因为食人鱼是 “水中恶魔”。是从亚马逊河流域引进的外来有害物种,它到了一个新环境,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师:不同意剿杀的同学来谈谈呢?
  生:我原来觉得要爱护动物的,不过,刚才他说得也对,食人鱼是非常危险的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剿杀也是对的。
  (师介绍《专业人士访谈——为什么剿杀食人鱼》略,以及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
  学生之间在这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了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道德两难法”的初衷。教师便没有刻意地引导实施“道德两难法”教学,而是,自然而然地进行补充,深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有害物种入侵的处理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提升。
  二班片断
  师:同意剿杀食人鱼的同学请举手。
  (22名学生中约有一半举手)
  师:同意剿杀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正方):因为食人鱼是 “水中恶魔”,是外来有害物种,它到了一个新环境,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师:好,这是正方同学意见。反方同学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反方):食人鱼也是动物,如果剿灭了食人鱼,它们也会灭绝,这样会破坏生态平衡。
  生(正方):食人鱼是从亚马逊河流域非法引进的,南京不是它的家。它在这里被剿灭了,是保护了南京的生态平衡。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没有受影响。
  生(反方):可是把食人鱼杀掉太残忍了。
  生(正方):那食人鱼吃掉各种鱼类、农民的家禽就不残忍了吗?……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很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考虑问题,想得周全,想得彻底。所以争论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想不想听听专家的意见?
  生:好。
  (师介绍《专业人士访谈——为什么剿杀食人鱼》略)
  现在你们觉得食人鱼该杀不该杀?同意剿杀的请举手。
  (只有1名同学没举手。)
  师:同学们,老师很关心你们提出的理由,你们的理由就是推理思路。经历这样的思辩,是有助于你们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当然,在处理这样的两难问题时,我们小朋友要分析两个问题哪个关系更重大、更紧急、更全面、更长远,哪个就需要首先考虑。
  ……
  同一所学校,同一套教学设计,为什么这班学生能产生争辩呢?一是因为这班学生处于不同的认知阶段,所以在讨论中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二是由于学生不同个性使然。这个班有几个学生个性张扬,敢说敢做,勇于和坚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怕被孤立,还敢和同学、老师争得面红耳赤。他们占据了争辩的主导地位,使得“两难”的境地圆满地呈现了。
  此处因教材的设计和学生的实情,顺应预期地形成了“道德两难法”情境,这是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符合以下设计原则:1. 是真实的或可信的,或者还是社会关注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2. 情境包含有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食人鱼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时要坚决剿杀,食人鱼是动物应该得到保护;3. 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显然,在这一情境中,两条道德规范是非此即彼的正面冲突。
  【案例反思】
  1. 运用“道德两难法”教学的意义——能促进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发展
  现在学生德行表现知行“两张皮”现象是德育诟病。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尔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只是依赖说教、奖励、惩罚、榜样等来对良好道德进行训练,所以未能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不能接受低于他们已有认知水平的信息,也不能理解高于他们两个阶段的信息。“成人的道德说理只有在高于儿童现有一个水平时,才能被同化到儿童的思维中去。”在品社教学中,融入“道德两难法”,能促使儿童道德认知在多阶段的互相碰撞中稳步发展。而教材中“剿杀食人鱼”的讨论,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设计。
  2. 运用“道德两难法”教学的前提——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研究指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设法创造情境,寻找冲突平台,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理性内核,确立合乎规范和社会基准的判断准则,从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道德两难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法。
  本节课中一班没能开展“道德两难法”,而二班按既定设计开展教学。这提示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法”的前提。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更多时候,其实不是学生没有争论,而是不敢争论、不想争论。所以,激发出学生敢说真话、有自我主张,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两难故事”。这就要求教师密切接触学生,通过了解、观察、调查、研究、引导,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
  3. 运用“道德两难法”教学的方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
  本节课中二班老师的做法正是在实践“道德两难法”: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种道德取向,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4. 运用“道德两难法”教学的归宿——引导学生做言行一致的真人
  在二班的教学中,学生辩论时,老师并不急于指出标准答案。这是符合“道德两难法”的原则的。因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失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此,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对照成人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有人虽然不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却会用无声的行动去反对。这也正是“言行两张皮”现象所在。所以,突破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思维、行为习惯这一瓶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并采取有效的办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做言行一致的真人。
  (作者单位:南京市汉中门小学)
其他文献
有效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的核心意义正在从教学生学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在于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行为中能真正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有动力去学习。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源自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教学行为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学习者应用信息的方式。  一、 文本阅读有效性策略的建立  文本阅读历来没有受到数学课堂的充分重视,往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不是教师一相情愿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师生相互协作、共同探讨、调动多方面的各级性才能完成。那么,数学教师应怎样让课堂充满情趣呢?  一、 从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情趣数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级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应注重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从中抽象数学问题,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情趣。例如,在《年、月、日》
期刊
英语,是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交流表达的一种活的语言,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所用。因此,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学生学的英语也一定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那么,如何让小学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呢?  一、 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
期刊
小学英语教材经过几次改编,日常用语、词汇、人物都有所变动,甚至有的内容都精减了,但是英文儿歌没有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英文儿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英语儿歌,让英语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  一、 用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说、爱唱,英文歌曲的学
期刊
多媒体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要手段,它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显示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升学习效果。但是,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绝对不是简单地展示,而应该努力提供给学生最优化的教学资源。笔者从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设置问题
期刊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多了许多宁静和思辨,少了许多浮躁和肤浅。但是有的体育课堂仍无视体育教学的基本规范,为了追求课堂“出彩”而急于求成,为了追求“剧场效果”而盲目提高,为了追求设计效果而置学生于不顾。面对这些剑走偏锋的“新”课,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体育课堂教学规范吗?体育课应该遵循哪些规范呢?  一、 教学目标的规范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教学结
期刊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品德课程教学最优化,能更好地实现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本文从实践操作层面谈谈如何整合品德课程资源,演绎灵动品德课堂。  一、 以教材为圆心整合学科资源  1. 调整教学顺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如六年级《天有不测风云》一课,其目的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以及我们应如
期刊
(苏教版)二年级(下)  《蜗牛的奖杯》  【教学片段】 苏教版二年级(下)《蜗牛的奖杯》  片段1  师:现在,你呀,就是那只和小蜗牛比赛飞行的小蜜蜂。你看到蜗牛飞在前面,会怎么想呢?  生:蜗牛呀,你的飞行本领可真大,这么一会儿时间,就把我远远地甩下了。  师(面向另一个学生):美丽的小蝴蝶,你有什么话要对蜗牛说吗?  生(做翩翩起舞状):蜗牛哥哥,你飞得好快呦,等等我呀!我们真的不是你的对手
期刊
随着社会人员流动,小学校园里出现了外地的孩子,甚至有国外的孩子,这些孩子多多少少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作为人民教师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较好地选取多元化的媒介和材料加以应用和融合,想必会挖掘出更多的个性化作业,师生们也会更热情地投入到这精彩的天地。  一、 个性的激发与尝试  我们经常会听到“个性化服饰”、“个性化家居”、“个性化教育”等这些都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大概意思就是区别于他人,
期刊
新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它将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之中,并赋予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传统的劳动技术与教育进行了重组和拓展,从而超越了传统劳动教育与技术的课程内涵。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下,怎样发挥劳技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呢?  一、 与研究性学习联姻,提升劳技教育价值  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