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的眼睛看问题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让我们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但如果静心反思,我们就会发现,“眼界决定世界”。在教育教学中,若从教育的视角来关照,以教育的思维方式来研
  究,我们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
  
  前不久,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题为《从“120个水果”想到的》的文章,由于里面内容与自己的职业密切相关,读后不由多了几分思考。
  文章讲了这样的一个案例:某学校测验时出了一道数学题:要开联欢会了,班上要买些水果。据统计,男生能吃18个苹果、19个香蕉、22个桔子;女生能吃15个苹果、17个香蕉、23个桔子。如果让你去为班上买水果,你打算买多少个?孩子们大多能答出33个苹果、36个香蕉、45个桔子,共114个水果。一向聪明伶俐、成绩优秀的李新同学却想买120个水果。老师遗憾地给他打了叉。拿回试卷后李新满脸的沮丧与委屈,好几天里都闷闷不乐。后经他母亲询问得知,孩子想开联欢会肯定有老师参加,因此打算每样水果多买两个给老师吃。
  文章作者质问:素质教育进行了多年,课程改革也实验几轮,鼓励创新、尊重个性的口号震天响,可实际情况呢?唯教参是从,唯权威是瞻,不敢有丝毫独到见解!
  文章开头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一道小学数学题”,数学学科讲究的是严密性和科学性。静心反思,这个问题又怎么能够算对!假如120是对的,那么121、122、123……这所有的带有附加条件的数字是不是都可以算对呢?
  再说,无尺度地放宽标准,无原则地迁就,这并非多元的初衷和本意,更不是什么人文关怀。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用教育的眼睛来审视,是正确的答案,就理直气壮地坚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题答案只能有一个。
  
  (二)
  
  晨会课上,一个孩子说:“放学路上,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跪在地上,伸手向我和妈妈要钱。我看到女孩非常可怜,想掏五块钱给她。可是我妈妈却说是骗人的。我该怎么办?”
  孩子们各抒己见:
  “我觉得不要给,上次我去吃肯德基,就给了10块钱给一个要钱的小妹妹,可是后来我看到她把钱给了一个中年女子,我心里就有了一种被骗的感觉。”
  “我会给点钱给她。我觉得小孩子很可怜,大冬天跪在地上,只穿那么一点衣服。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同情他们。”
  ……
  孩子们莫衷一是,我也难以回答。
  面对众多的幼儿乞讨者,究竟什么态度才是可取的态度?
  让孩子用自己的善良去同情那些乞讨者?当日后孩子发现自己那份同情遭到无情的嘲弄时,那无言的伤害对孩子来说应该是不小的打击。
  但是,在用理智取代同情心的同时,我们又不免有这样的担忧:过分现实的教育不光会带来理智,也会导致冷漠。
  也许,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要期望着找到道德的标准答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帮孩子来思考、来回答。我们能做的,只有告诉孩子事情的可能性,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思考,作出自己的决定。
  
  用教育的眼光发现、看待教育问题,用教育的心灵感悟、思考问题,方能享受快乐,收获成功,播种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
其他文献
试图向不认识的人介绍自己可能会是件非常令人不好意思的事。如果你对他们完全不了解,你怎么知道该说些什么呢?你如何能和完全陌生的人开始有趣的对话呢?这儿就有五种方法让你避免第一次相识时的尴尬场面。   1.找共同点。就算你对这个陌生人完全不了解,事实上有一点你是知道的——你知道他们与你共处一室。“So what brings you here?”你就可以这么问。或是,如果你在你朋友Bob的派对,你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