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教学问题聚焦在真实的课堂,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教师课堂提问通常来源于何处呢?
1.现成的提问来源
见于教材或者教参,或目睹耳闻于别人的教案、授课。尤其前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经过专家论证并反复实践过的问题,因此,相对具有一定的科学。但它缺乏灵活性,参考答案成为教师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缺乏个人见解,在运用提问这种教学方式时,容易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对错。是一种直接提问来源,当然,是一种“低加工式”的来源。
2.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思考
这类提问绝大多数是关于事实和回忆类型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好坏倾向于是否精确,对于评价性回答则很少涉及,而那种“跳板式”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更少了。课堂提问往往偏重教师的理解,忽视学生的感受,这种预设性较易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答案,使学生盲口崇拜教师权威、书本权威,这正是传统教学难以回避的问题。
3.来源于学生的问题
课堂的主要的目标是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即将学习的学科目标和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及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它包括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内含深度)和应答域(求解途径)。课堂教学中问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已有知水平与新事实的矛盾;生活常识与科学事实的矛盾;迷思概念与知识原貌之间的矛盾等。
当然,并非是说整节课都是以第三种来源,就是好的提问,各种问题来源并非孤立。列举出具有条理性的各种问题来源,进行逐条琢磨、精细挑选,有机地组合好,转化成课堂提问,就可能设计成结构慎密,连贯自然的“提问系”。也就是形成“问题来源——问题转化——课堂提问”的三部曲。
下面就以必修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的前半部分的课堂提问设计为例:
二、案例设计
1.导课提问设计
问题来源:无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本节都是这一章的第一节,导课点从什么出发?从历史的探究过程的出发点,还是教材中的章节间的过渡?两个版本都提到了蛋白质曾被认为是遗传物质的这段历史。苏教版是几行文字结合历史从分裂、从染色体进行引导。而人教版作了些文章,以染色体为出发点,教材直接给出讨论两个提问。并在正文前第一部分给出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
问题转化:相关的知识资料不够多,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厚,探究可能会陷入开头难。不如以这段历史为出发点,成为探究背景,引导出学生思考进行遗传物质探究该怎么证明,激发探究热情。
课堂提问:20初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随着对核酸的逐步研究,究竟是哪一种遗传物质呢?
2.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提问设计
问题来源:肺炎双球菌是什么?菌落、荚膜、免疫初中生物讲过,学生是否记得?怎么有毒是否要讲?有毒的问题学生是否会联系到免疫,或者用免疫解释能否理解得了吗?
问题转化:看似一个识记问题,但关联到转化实验,实际要铺垫一系列的小问题,故设计成提问组。涉及的毒性问题还是要铺垫一下,学生有能力探究。相对人或小鼠是因为他们免疫难于抵抗细菌的侵染与增殖,故R型细胞没毒,是因为免疫系统对其以抵抗及消灭。
课堂提问组:“球菌”是一种什么菌?(细菌);肺炎的关联是?(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双”说明是?(两种);哪两种?S型、R型;S型、R型命名的由来?(smoofth,rough);是因为细菌的形态呈现smoofth or rough吗?是菌落;这两种都可以使人患肺炎吗?S型会,原因是?S有毒。
接着自然过渡第一组、第二组实验,准备第三组实验的提问设计:
问题来源:高温加热杀死好理解。但在梳理教材时教师会产生一些疑问,如:加热需要多高温度?菌需要完全死亡,蛋白质要变性失活,DNA什么状态?学生是否会想到这些问题?若教师铺垫DNA会变性遇冷再恢复(后面PCR),学生是否能理解?对教学任务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问题转化:凭教学经验,新授课中学生几乎无疑问。故可无提问,过渡到第四组实验:
问题来源:小鼠怎么会死的?S型菌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转化的?
问题转化:学生还是较易得出结论,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重通过对照来推理结论的过程。而面对上述“怎么转化的”问题则应该冷处理,要照顾大部分学生,课后可以跟这些学生进一步探究。
教学问题聚焦在真实的课堂,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教师课堂提问通常来源于何处呢?
1.现成的提问来源
见于教材或者教参,或目睹耳闻于别人的教案、授课。尤其前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经过专家论证并反复实践过的问题,因此,相对具有一定的科学。但它缺乏灵活性,参考答案成为教师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教师缺乏个人见解,在运用提问这种教学方式时,容易以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的对错。是一种直接提问来源,当然,是一种“低加工式”的来源。
2.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思考
这类提问绝大多数是关于事实和回忆类型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好坏倾向于是否精确,对于评价性回答则很少涉及,而那种“跳板式”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更少了。课堂提问往往偏重教师的理解,忽视学生的感受,这种预设性较易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答案,使学生盲口崇拜教师权威、书本权威,这正是传统教学难以回避的问题。
3.来源于学生的问题
课堂的主要的目标是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即将学习的学科目标和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及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它包括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内含深度)和应答域(求解途径)。课堂教学中问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已有知水平与新事实的矛盾;生活常识与科学事实的矛盾;迷思概念与知识原貌之间的矛盾等。
当然,并非是说整节课都是以第三种来源,就是好的提问,各种问题来源并非孤立。列举出具有条理性的各种问题来源,进行逐条琢磨、精细挑选,有机地组合好,转化成课堂提问,就可能设计成结构慎密,连贯自然的“提问系”。也就是形成“问题来源——问题转化——课堂提问”的三部曲。
下面就以必修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的前半部分的课堂提问设计为例:
二、案例设计
1.导课提问设计
问题来源:无论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本节都是这一章的第一节,导课点从什么出发?从历史的探究过程的出发点,还是教材中的章节间的过渡?两个版本都提到了蛋白质曾被认为是遗传物质的这段历史。苏教版是几行文字结合历史从分裂、从染色体进行引导。而人教版作了些文章,以染色体为出发点,教材直接给出讨论两个提问。并在正文前第一部分给出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
问题转化:相关的知识资料不够多,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厚,探究可能会陷入开头难。不如以这段历史为出发点,成为探究背景,引导出学生思考进行遗传物质探究该怎么证明,激发探究热情。
课堂提问:20初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随着对核酸的逐步研究,究竟是哪一种遗传物质呢?
2.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提问设计
问题来源:肺炎双球菌是什么?菌落、荚膜、免疫初中生物讲过,学生是否记得?怎么有毒是否要讲?有毒的问题学生是否会联系到免疫,或者用免疫解释能否理解得了吗?
问题转化:看似一个识记问题,但关联到转化实验,实际要铺垫一系列的小问题,故设计成提问组。涉及的毒性问题还是要铺垫一下,学生有能力探究。相对人或小鼠是因为他们免疫难于抵抗细菌的侵染与增殖,故R型细胞没毒,是因为免疫系统对其以抵抗及消灭。
课堂提问组:“球菌”是一种什么菌?(细菌);肺炎的关联是?(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双”说明是?(两种);哪两种?S型、R型;S型、R型命名的由来?(smoofth,rough);是因为细菌的形态呈现smoofth or rough吗?是菌落;这两种都可以使人患肺炎吗?S型会,原因是?S有毒。
接着自然过渡第一组、第二组实验,准备第三组实验的提问设计:
问题来源:高温加热杀死好理解。但在梳理教材时教师会产生一些疑问,如:加热需要多高温度?菌需要完全死亡,蛋白质要变性失活,DNA什么状态?学生是否会想到这些问题?若教师铺垫DNA会变性遇冷再恢复(后面PCR),学生是否能理解?对教学任务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问题转化:凭教学经验,新授课中学生几乎无疑问。故可无提问,过渡到第四组实验:
问题来源:小鼠怎么会死的?S型菌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转化的?
问题转化:学生还是较易得出结论,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重通过对照来推理结论的过程。而面对上述“怎么转化的”问题则应该冷处理,要照顾大部分学生,课后可以跟这些学生进一步探究。